朱珍珍
想要從本質上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想要做到這些,教師可以考慮從教學情境入手,創(chuàng)設出一個特定的場景,然后提出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分別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思維的碰撞之中豐富學生的眼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由于這門學科抽象性和邏輯性都比較強,所以經常會產生很多難點和疑點,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合理地利用這些疑難問題,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思考和探究.在問題情境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交流,先在組內對某個問題進行探討,然后在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在設置問題情境的時候,重點在于提出的問題的質量,教師應當盡可能地以問題作為引導,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合理地應用和聯(lián)系,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牛頓第一定律》這節(jié)課為例,我在課堂上演示:在桌面上推動黑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黑板擦立即停止.有此現象,我引入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隨后,我又演示:在桌面上推動黑板擦使之從靜止開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黑板擦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這個現象中,推力撤掉,物體還要向前運動,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根據這兩個演示現象,我設計出這樣的疑問:黑板擦從靜止到運動,再到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還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當學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時,我順勢導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帶領學生了解牛頓第一定律.
二、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完善學生學習過程
物理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實驗教育.實驗教育的缺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驗的開展,利用實驗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實驗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可以讓知識的講解變得更加生動直觀,便于學生接受.無論是教師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操作實驗,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在開展物理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實驗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構架,提高能力水平.
例如,在開展《彈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彈力的含義,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幾個小的演示實驗.這幾個實驗分別是:彎曲的鋸條將小球彈出;壓縮彈簧將與之相毗鄰的物理小車推出;伸長著的橡皮筋將與之相連的物理小車拉過來;扭轉著的橡筋條使與之相系的螺旋槳轉動.通過這四個實驗的演示,我組織學生對其進行仔細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由實驗現象歸納出彈力發(fā)生的條件: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必須直接接觸;施力物體必須發(fā)生了彈性形變.在實驗的演示和我的引導下,學生明確了彈力的含義.
三、結合生活,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豐富課堂趣味性
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物理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進入高中階段以來,隨著物理知識深度的不斷變化,很多學生都會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感到吃力.為了能夠緩解這種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著手,利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者問題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應用物理知識.因此,豐富課堂的趣味性,是為學生帶來美好學習體驗的基礎策略.
我在帶領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圓周運動》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投影出拱橋的照片,并組織學生討論: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美麗的拱形橋,而很少見到凹形橋,那拱形橋有哪些優(yōu)點呢?經過學生的討論,大家得出許多拱橋的優(yōu)點,例如利于通航,利于泄洪等.隨后,我又引導學生回憶騎自行車快速通過凹凸不平的路面時的感受.通過這些生活現象,我提出問題:設橋面圓弧半徑為R,質量為m的汽車在拱橋上以速度v前進,問汽車通過拱橋最高點時對橋的壓力多大?并組織學生對凹面和凸面兩種情況進行受力分析,感受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
由于高中物理這門學科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會出現入門難的現象.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有趣,從簡單的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究,幫助學生逐漸提高物理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