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君 張海龍
摘 要: 近年來,對高校排名的研究層出不窮,從廣受矚目的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世界大學學術排名),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Quacquarelli Symonds ,夸夸雷利·西蒙茲),USNWR(U.S News & Word Report,《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四大世界大學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到我國的武書連、校友會和最好大學排行榜等,都表明對高等教育評價的重視程度,本文通過對2018年最好大學排行榜的分析,發(fā)現(xiàn)該評價體系存在評價目的不明確、用一套指標評價不同高校和學科、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嚴謹性不足等問題有待改善,需明確高等教育評價本質、設計各類高校和學科的配套評價體系、全面設置評價指標并合理分配比重、堅持分類指導和分層次評價相結合、設置與時俱進的評價體系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通過大學排名可以看出高校自身的差距進而提升完善,將排名與實際情況相比較又可以反映評價體系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關鍵詞: 大學綜合排名 高等教育 教育評價 評價指標
一、2018年最好大學排行榜基本概況
大學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基本職能。然而,具體到每一所大學,辦學歷史和辦學條件千差萬別,職能定位也因此而有所不同,就有了綜合性大學、教學型大學等之分?!洞髮W排名的柏林原則》指出:“排名應該認識到高等學校的多樣性并考慮到它們不同的使命和目標。”因此,為了大學比較的公平,“中國最好大學排名”設計了1個綜合排名加多個單項排名的排名方式。綜合排名針對的是培養(yǎng)本科生且科研規(guī)模在一定水平以上的大學,而各個單項排名則從不同角度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大學進行了分別排名。本文僅對綜合排名進行分析研究。
2018年最好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涵蓋人才培養(yǎng)(45%)、科學研究(40%)、服務社會(10%)和國際化(5%)四個維度,其中新生高考成績30%反映了學生和家長對大學人才培養(yǎng)聲譽和能力的認可程度,畢業(yè)生就業(yè)率10%反映了社會對大學人才培養(yǎng)成果的接受程度,并首次引入“社會捐贈收入5%”指標用來測量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聲譽①,科學研究方面的論文數(shù)量、論文質量、高被引論文、高被引學者4項指標體現(xiàn)了國際學術共同體對大學科研工作成果和影響力的意見,分別占比10%,服務社會方面的企業(yè)科研經(jīng)費和技術轉讓收入2項指標反映了企業(yè)對于大學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和貢獻的真實判斷,各占比5%,國際化方面的留學生比例體現(xiàn)了來華留學生對大學國際聲譽和國際化教育環(huán)境的印象和選擇,占比5%。因此排名結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大學的競爭性地位。
二、排行榜指標數(shù)據(jù)的基本說明
以排行榜前十強大學的指標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進行分析。
1.在人才培養(yǎng)一級指標下,畢業(yè)生就業(yè)率與新生高考成績并非一定成正相關關系,如上海交通大學高考成績得分僅90.5,遠低于清華大學100分和北京大學96.4分,但其畢業(yè)生就業(yè)率98.65%卻是在十強高校中最高的。這一點表明,即使入學成績不甚理想,在經(jīng)過四年的大學學習后仍可能獲得與當初截然不同的結果。而良好結果的取得更是得益于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從強大的師資力量、濃厚的學術氛圍、積極的校園文化、和諧的師生關系等到完善的教學設施、健全的體制機制等各類有形無形的教學資源,無一不是學校實力的體現(xiàn)。因此,生源質量與畢業(yè)生就業(yè)率3∶1的權重應適當調節(jié),以便更客觀地表現(xiàn)高校競爭力。
2.科學研究占比40%,四個二級指標各占10%,這一指標旨在表現(xiàn)高??蒲袑嵙?,最直觀的就是相關論文數(shù)據(jù),雖直接卻片面;然科研人才(體現(xiàn)師資力量的雄厚程度)、科研基地(實驗室、工程等)等都是衡量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過于以偏概全。
3.服務社會一級指標通過企業(yè)科研經(jīng)費和技術轉讓收入兩者來體現(xiàn)。科研經(jīng)費的投入表明企業(yè)對大學科技服務能力的認可,技術轉讓的收入表明大學研究成果的經(jīng)濟價值,通過經(jīng)費與收入的轉化率可以看出大學解決關鍵科技問題的能力。首先,從科研經(jīng)費的數(shù)量看,理工高校的經(jīng)費投入明顯多于文科高校;其次,從經(jīng)費與收入的轉化率來看,排名第二位的北京大學為0.85%,而排名第六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則為20.44%,這是由高校類型決定的。誠然,對于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理工類高校比文科性高校更具優(yōu)勢,對科技服務的價值也更高。
4.國際化僅以留學生比例一個指標來衡量,未免過于單一。學生國際化除了較為表面的留學生數(shù)量之外,還有留學生的質量、留學的大學層次、留學生在國際上的表現(xiàn)等更為深層的指標可以體現(xiàn)。且國際化并不僅僅以學生國際化數(shù)量就足夠體現(xiàn),還應考慮到高校本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與國外高?;蚱髽I(yè)的交流與合作。這樣全面考慮才能使指標表現(xiàn)更加豐富,評價更加公正嚴謹。
三、基于調查問卷的評價體系分析
針對軟科發(fā)布的這個排名,筆者特設計了調查問卷收集相關人員對此評價體系的意見和建議。本次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其中收回有效問卷150份。問卷的分析是利用問卷星網(wǎng)站自動生成的調查結果,結合高等教育評價的相關知識,對調查數(shù)據(jù)加以分析。總結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指標及其權重的合適程度還有待改進,這一點有78.55%的被調查者在建議中提出,其次60.32%的被調查者認為該體系的全面性不足,嚴謹性有待加強,再有44.27%的被調查者提出是否用一套指標評價所有高校的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們對這一方法的不支持態(tài)度,最后有11.30%的被調查者表明自己經(jīng)歷的評估與真正的教育評價背道而馳。通過調查了解、雷達圖數(shù)據(jù)分析等一系列對評價體系的研究,能夠反映評價背后的一些隱藏問題。
1.難以明確高等教育評價的目的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排名影響了大學的行為表現(xiàn):大學排名誘使大學迎合排名指標的評估方向發(fā)展——為了積極應對排名,大學改變了自身的行為,如重新分配資源、重新定義工作以及積極參與高等教育領域的競爭等”②,伊斯培蘭和高德(Espeland&Cauder;)認為。確實,由于人們在評價過程中極端看重評價結果,相對忽視過程,出現(xiàn)了方式偏頗的行為,造成為了評價的教育現(xiàn)象。
2.同一指標體系評價不同高校和學科的方式亟待改變
王曉燕在報告《從歷史看未來—首都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中提到:“高等教育系統(tǒng)已經(jīng)從單一結構轉變?yōu)轭愋投鄻?、層次豐富、結構復雜的系統(tǒng)?!雹蹚膶W科角度講,學科千差萬別,必須充分尊重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避免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層次學校所造成的僵化死板局面;從學校的歷史傳承和定位講,每個學校都有自身特殊的歷史和現(xiàn)實情況,有其獨特的品牌價值,顯然,用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指標體系評估類型各異的大學和學科,難以反映各自的真實情況,體現(xiàn)不出自身的本質特點,因此這樣的指標體系缺乏公正性。
3.評價體系的全面嚴謹性有待加強
指標權重過高,會過于關注高權重指標而忽略其他,過低則不足夠引起重視而放棄,這樣就導致評價體系的失衡。評價體系之所以能夠客觀反映高校的綜合素質能力在于其指標因素的完整全面和科學合理,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指標中,較多采用形式化的操作性量化指標,描述性定性指標較少,難以評估出教育質量中的隱性特征,導致不能客觀評估真實狀況。只有科學嚴謹、全面完整的體系才能得出客觀的評價結果,才能提出正確的改正建議。
四、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議
1.明確高等教育評價的真正目的
美國享譽盛名的教育評估研究專家斯塔弗爾比姆(L.D.Stufflebeam)說:“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prove),而是改進(improve)?!雹芙逃u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育工作的改進和教育質量的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是對高等教育活動之中現(xiàn)實或潛在的價值加以判斷,從而實現(xiàn)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即意在通過開展質量評價,發(fā)現(xiàn)被評高校在實現(xiàn)教育目標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不足,為今后提出改進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評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切忌本末倒置。
2.為不同高校和學科配套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不同高校和不同學科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各自存在區(qū)別于其他高校的特點,這樣的差異意味著在評價時要各有側重,不能一概而論,因此要有相應不同的指標來衡量。指標體系不同并不是整個評價體系完全不同,不用一套指標并非意味著不可以用相同的指標,而是指某項指標或許適用于A卻不適用于B,在B處則要進行取舍或更換,或者一項指標在A處權重為20%,但在B處這項指標在衡量時更為重要,影響力更大,則需將其權重調整為25%。當然,無論怎樣更改都必須在遵循客觀事實,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原則的基礎上,不能毫無根據(jù),更不能過于主觀。不同評價體系的設計并非空中樓閣,只要把握好高校之間、學科之間的顯著區(qū)別,便能設計出真正合適的評價體系。
3.全面設置評價指標并合理分配權重
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莫過于評價指標及其權重。指標的不合理將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偏頗;權重的賦值合理與否,對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設置指標和分配權重時必須謹慎。評價指標的設計應能夠客觀反映高校各方面的實力,遵循系統(tǒng)性、相關性、層次性、客觀性、公正性、動態(tài)性等原則,在廣泛征求各界意見后確定。指標設置要有主次之分,重要方面的指標可細致精確,并占據(jù)較大比重,次要方面的指標可相對粗放。合理的分配指標權重是量化評估的關鍵,操作時要遵循科學性、合理性等原則,根據(jù)各個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重要程度和影響力做出估計,然后給各個指標因素分配權重⑤。根據(jù)計算指標權重時原始數(shù)據(jù)來源及計算過程的不同,確定使用何種方法確定權重。
4.應堅持分類指導和分層次評價相結合
在龐雜的中國高校系統(tǒng)中,有些教師擅長科學研究,但在教學方面有所欠缺,而有些教師是出色的教育家,但在科研方面并不優(yōu)秀,因此,要根據(jù)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崗位教師的職責特點,分類型、分層次、分學科地設置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⑥;深化高校教師評價制度改革,廣泛實施如效果評價、診斷評價等六維評教系統(tǒng),也可在效果評價中建立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⑦的三層評估指標,進行教育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素質雙重考察、全面考核和突出重點相結合,注重對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研貢獻、社會服務、專業(yè)發(fā)展的綜合評價⑧。
伴隨著我國“雙一流”建設的進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指標勢在必行,既要在可比領域和具有顯示度的指標上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又要建立具有中國風格的評價體系,只有如此評價,才能引導中國大學與學科走向世界一流水平與層次,進而實現(xiàn)教育強國的“中國夢”。
注釋:
①軟科.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正式發(fā)布[EB/OL].http://www.zuihaodaxue.com/news/20180226-583.html,2018.02.26/2018.03.29.
②Espeland, N.W. &Cauder;, M.. Rankings and Reactivity: How public measures recreate social world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7,113(1):1-40.
③楊楠,劉永武.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xiàn)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J].北京教育,2017(1):12-13.
④葉懷凡.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19-20.
⑤王冀生.和諧評估[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6(2):4-8.
⑥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81.
⑦湯俊雅.我國一流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與建設實踐動向[J].中國高教研究,2016(7):5.
⑧孔祥沛.全國教育評估機構座談會紀要[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6(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