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文 劉思碩
品德評價的內(nèi)容不能脫離時代發(fā)展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以中國現(xiàn)時代的社會生活為根基,以現(xiàn)代文化及其所蘊涵的價值觀為根本指向,應該是當前中國道德教育的理論建設和實踐改革的努力方向,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內(nèi)容。
教育評價是根據(jù)一定的教育價值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tǒng)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釋,對教育現(xiàn)象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不斷優(yōu)化教育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jù)的過程。[1]品德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之一。學生品德評價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品德發(fā)展狀況作出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事關一個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否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即人的社會化生存問題。[2]學生品德評價無論對學生品德的發(fā)展還是對學校和班級德育工作的開展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就目前來看,盡管學術界對于品德評價的研究高度重視,但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還不太多,相對于學業(yè)評價,品德評價是當下教育評價體系中的難點和重點。本文通過探討當前中小學生品德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無疑對未來深入開展德育評價很有必要。
一、現(xiàn)狀
學生品德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關于中小學生品德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評價方法、評價功能、評價指標、評價主體上。
1.評價方法質性和量性相結合
新世紀初,肖鳴政對國內(nèi)的學生品德評價方法進行了分析、整理,歸納出總體印象評價法、評語鑒定評價法、寫實評價法等16種具有代表性的品德評價方法。[3]當然,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操行評語法、成長記錄袋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老師們最常用的三種評價方式,其中,操行評語法和成長記錄袋評價更傾向于質性評價,“質性評價是人們對評價對象的屬性和特征的總體認識。評價者根據(jù)評價對象的品德表現(xiàn)信息,對照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要求做出選擇判斷,從而形成一個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式表達的關于被評價者品德狀況的鑒定”[4]。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通過借助量性評價對學生進行等級評定。定量評價是人們對評價對象實際狀況作精確的量的認識。[5]一般來說,這三種方式或者分別使用,或者結合使用。相對來說,綜合使用這些評價方式會更客觀一些。
2.評價功能側重選拔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品德評價的功能日益重要。在2002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六個方面,包括道德品質在內(nèi)的與品德相關的內(nèi)容是中小學校評選“三好學生”“優(yōu)秀團員”等各種榮譽稱號的重要參考標準。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ǎng)、社會實踐作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意見》要求,高中學校要將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提供給高校使用。品德評價成為高校錄取學生的一項重要參考。綜合來看,品德評價在評優(yōu)選先和升學考試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評價指標多樣化
建構效度通常是以設定的某個評價體系和編制的評價量表(測驗工具)來表征和反映被評價對象?!锻ㄖ分械赖缕焚|維度包括: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huán)境等內(nèi)容。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評價的全面性,在這個評價指標之外,很多學校還制定了本校的品德評價標準和體系。由于不同學校關注的德育工作的側重點不同,在構建品德評價標準的時候,也呈現(xiàn)出評價指標多樣化的特點。如學生出勤、心理健康、責任心、感恩等要素被納入品德評價的范疇。這些評價標準有效補充了《通知》中的評價維度。
4.評價主體多元化
為了保證品德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和主體性,目前對于學生品德評價一般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自我評價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和自我監(jiān)控的過程,是學生自我調(diào)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互評過程中,其他學生更像是一面鏡子,通過互相提醒、互相監(jiān)督,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而家長和教師從社會規(guī)范的角度,對學生的品德發(fā)展予以引導和評鑒。這一系列的評價,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單維和多維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審視自我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二、問題
當前,我國中小學品德評價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對于教育實踐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但同時,品德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需要我們深思。
1.評價指向偏離了品德評價的初衷
就道德教育而言,只有在使人的現(xiàn)實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更為合理、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發(fā)展時,才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它的最終目的。品德評價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引導學生對德性生活充滿向往和憧憬,使其在共同生活中成為具有健康的、獨立人格的道德主體。但在當前一些學校的具體實踐中,側重于品德評價與分數(shù)、等級掛鉤,忽視了對學生道德認識的培養(yǎng)、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塑造。品德評價使學校道德教育聚焦于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訓練上,忽視了道德教育塑造完整人格的終極要求和根本目的,以及對學生德性生活的引導和構建。顯然,這樣的品德評價是偏離了學校教育的初衷的。教育要幫助學生不斷地去豐富、擴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領域和生活境界,促使他們真正走進自己的生活,主動地承擔各種不同的生活角色,引導他們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建構活動中豐富自己的個性,提升自己的人格。[6]目前,我們的品德評價更多是為了評價而評價,忽視了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構建。
2.評價指標雜亂無章
時代、民族、階層、國家等的不同,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在一定的時代、民族和地域的范圍內(nèi),多元的道德價值觀當中又必然有一個居于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們所普遍認同的行為價值取向,代表了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是非善惡標準。目前,由于沒有建立合理、一致的品德評價指標理論框架,不同學校建構的品德評價指標差別較大,有的將學生的出勤率和日常行為表現(xiàn)作為品德評價的主要指標,有的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為品德評價指標,還有的將品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等內(nèi)容作為品德評價指標。由于評價指標的雜亂,致使評價的結果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學校之間缺乏橫向的可比性,整個評價體系缺少明確標準,不是“百花齊放”,而是“各自為政”。
3.評價過程重視社會評價,忽視自我反思
無論學校的評價方式如何變化,對于學生的評價更多的還是來自旁觀者的視角。評價大權由教師獨攬,兒童只是被動的評價客體。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7]美國學者斯維德勒指出,在多元文化中,作為學校道德教育,十分重要的是要發(fā)展學生的“深層對話”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深層對話就是進入其他視角并相互改變地重返自己的視角,批判性思維就是將無意識假定提升到有意識的水平,以便學生能理性的對它們進行反思和取舍,根據(jù)每個論斷的具體背景確切的了解其真正意指是什么。[8]目前,我們的品德評價強調(diào)社會評價,輕視學生的自我品德評價。自我品德評價的目的是為行為者本人認識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服務,它更強調(diào)人內(nèi)在的道德心理機制的力量,如道德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感等。這種力量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往往更為持久。
4.評價結果注重品德優(yōu)劣判斷
每到學期末都是班主任最繁忙的時候,包括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寫評語,對學生品德的優(yōu)劣進行考評,根據(jù)學生品德的最終得分確定優(yōu)、良、中、差。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是學校應然的教育使命,通過恰當?shù)莫剳蛠碚{(diào)控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維護規(guī)則的權威和正常的學校教學管理秩序。但問題是,這種評價方式似乎更加偏重于判斷高低優(yōu)劣,而品德評價的導向、診斷、激勵、發(fā)展等功能則被忽視。品德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更在于通過引導、激勵,促進人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獨立人格。顯然,目前我們品德評價的結果過分倚重獎懲性,忽略了其他功能,導致評價結果單一化。
5.評價維度忽視年級性和差異性
管貝貝、杜時忠對小學三到六年級學生的道德素質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在道德心理品質、人際關系、與集體和國家的關系、與環(huán)境和社會的關系四個維度上,三年級小學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級。[9]這一結果,與首都師范大學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評估與研究中心在2004—2007年這四年對北京市中小學生的測評結果一致。管貝貝、杜時忠的研究至少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對小學階段差異性估計不足。盡管三年級和六年級同屬小學階段,但實際上,年級之間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情感體驗和道德行為能力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問題是隨著小學生年級的升高,《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對于學生基本道德情感的養(yǎng)成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不是越來越高,反而越來越少。二是品德評價的發(fā)展性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獨立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使以前認同的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被懷疑和漠視所代替,認同難度明顯增大。[10]忽視年齡的差異,采用模式化的品德評價方式,將不能客觀、真實、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品德發(fā)展水平。
三、建議
中小學品德評價,是道德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科學合理的中小學品德評價,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從品德評價的內(nèi)容效度、評價方式、品德發(fā)展規(guī)律、道德認識方面來重點提升中小學品德評價的實效性。
1.品德評價內(nèi)容效度要體現(xiàn)文化性、時代性和地方性
道德教育改革或者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化一定是植根于自身文化脈絡中的再造,新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一定自覺地打上文化傳統(tǒng)的印子,是自我文化生命的延續(xù)和成長,是更高層次上的一種自我確認和調(diào)整。[11]品德評價作為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傳遞民族優(yōu)秀文化,弘揚時代發(fā)展主旋律和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任。因此,品德評價的內(nèi)容要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品質,要立足于民族文化,如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同時,品德評價也要體現(xiàn)區(qū)域文化特色。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地方文化受區(qū)域歷史發(fā)展、文化名人等的影響具有自己的特點,應該納入品德評價的內(nèi)容當中。此外,品德評價的內(nèi)容不能脫離時代發(fā)展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以中國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為根基,以現(xiàn)代文化及其所蘊涵的價值觀為根本指向,應該是當前中國道德教育的理論建設和實踐改革的努力方向,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內(nèi)容。無論品德的結構如何調(diào)整,品德教育的文化性必須要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反省和確認自己的文化歸屬感和向心力。以文化為內(nèi)核,可以避免品德教育中出現(xiàn)的技術化、空殼化、相對化和外在化傾向。
2.品德評價方式要關注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省
評價方式要想取得實效,既要重視社會評價,如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diào)查法,對學生進行評價;又要重視自我評價法,通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品德評價中來,促進學生心靈的變化。一位班主任通過反省文化構建和諧班級,最初是一位學生因為在自習課上隨便說話而感到內(nèi)疚,要求在放學前用兩分鐘時間反省,該班主任以此為契機,形成反省制度,每天放學前給學生留出幾分鐘,學生們可自愿反省。通過反省,該班學生更加自律,人際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該班后來不斷豐富反省形式,如寫反省筆記、反省日志、社會事件討論、教育故事探討等方式,使得班級品德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我評價喚醒了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內(nèi)驅力,讓學生學會關照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而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也會延續(xù)到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讓學生受益終身。道德教育不僅要引導人通過關注而使人“在”生活之中,它的更進一步的任務還在于引導人對生活進行“反思”。反思使人得以“超越”于現(xiàn)存的生活,也即是“不在”現(xiàn)存生活中,以此生發(fā)出建構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12]
3.品德評價指標要體現(xiàn)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
人的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品德的發(fā)展亦是如此。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采用對偶故事法對人的道德發(fā)展進行研究,將人的品德發(fā)展分為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和公正道德階段,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也對人的道德發(fā)展作了相似的劃分。這些研究都提醒我們,品德評價指標的制定既要考慮品德培養(yǎng)的共性,又要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按照年齡從低到高構建品德評價的層級。同時,品德評價作為青少年德智體美勞系統(tǒng)評價體系的一部分,應該和其他部分相輔相成,共同為青少年的人格發(fā)展服務。通過層級性的設計,與其他發(fā)展要素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發(fā)展評價體系。
4.品德評價維度既要關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也要培養(yǎng)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
目前,中小學的品德評價更多關注學生的道德行為,相對于道德認知,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外在標準,通過自然觀察法就可以獲得。實際上,道德認知對于道德行為有著較強的指引作用,道德情感則推動人們將道德認知付諸行動,而道德意志對于道德行為的實施起著維持作用,這四者構成了品德的完整結構。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則很難形成?;诖?,在課堂教學和德育工作中,要適當將一些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教師自編故事等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案例和話題展開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合理引導,積極鼓勵,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只有重視源頭的建設,品德評價才會取得好的結果。
5.評價手段既要注重書面評價,更要關注師生互動等潛在的評價
品德評價不僅僅以書面的方式呈現(xiàn),更潛在于師生日常的教育生活。當師生進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交流時,教師同時也在顯性或者隱形地傳遞著對學生的品德評價。一個善意的笑容,一個充滿鼓勵的表情,一個激勵性的動作都可能是品德評價的表現(xiàn)方式。這些積極的、富有激勵作用的回應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更重要、更深遠,因為它們展現(xiàn)了教師對于學生的理解、同情或者欣賞,這種有價值的回應能夠增進師生的感情,加強他們的情感聯(lián)系。遺憾的是,這種教育生活中的品德評價方式容易被忽略。教師應該重視這種日常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表達自己的關懷,并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通過這種對話,孩子可以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生活實際、禮貌交談的規(guī)則、行為方式和風格、信任和信心、如何傾聽、如何做出反應而不造成傷害以及其他人際交往的要素。[12]
總之,中小學品德評價對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中小學校應立足傳統(tǒng)文化、時代文化和地區(qū)文化,樹立科學合理的評價觀,尊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回歸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反思生活,提高道德教育的品質。
參考文獻:
[1]胡中鋒.教育測量與評價[M].第2版.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2]齊學紅.學校德育與班主任專業(yè)成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0.
[3]肖鳴政.品德測評的理論與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9.
[4]金耀華.中小學生品德評價研究[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2):114-116.
[5]徐勇,龔孝華.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8.
[6][12]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6):3-8,29.
[7]石保聚,楊春英.傳統(tǒng)學生評價與新課程下的學生評價[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11):20.
[8]L.斯維德勒.全球對話的時代[M].劉利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30.
[9]管貝貝,杜時忠.“三年級現(xiàn)象”透視—中高年級小學生道德素質的實證研究[J].基礎教育,2012(2):109-113.
[10]藍維.北京市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特點及趨勢分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10-12.
[11]戚萬學,等.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7.
[12]Nel Noddings.Educating Moral Peopl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118.
【宋廣文,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思碩,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