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剛剛邁入校園,年齡較小,多方面能力素質尚不健全,但接受能力與模仿能力較強。故此,小學教育質量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特質特點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道德與法治課堂主要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傳授基礎法治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為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發(fā)展,豐富教學內容,加強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教師應調整教學理念,加強課程設計,最終構建優(yōu)質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文章將闡述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影響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法和實踐對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7-26
作者簡介:李雅琴(1969—),女,江蘇江都人,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武堅鎮(zhèn)黃思小學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德育。
伴隨社會科技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也不斷加快。為滿足時代發(fā)展,我國教育部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小學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關注對象。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各學科教師積極響應教改要求,結合學科特點規(guī)劃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動嘗試新興教學方法,加深知識探究層面,及時轉變角色定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最終,培養(yǎng)當代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其健康發(fā)展。
一、核心素養(yǎng)理念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關系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以學科指數(shù)為基礎,結合知識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具備良好的個人品質。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自我管理、法律意識、道德認知、參與社會、國家認同等內容,以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小學生的社會認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核心素養(yǎng)理念具有極高的一致性。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中,法治意識是其核心內容,更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必備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具體對策
1. 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伴隨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階段各學科的教學要求,阻礙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快速轉變自身教學理念,消除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接受新課程理念。核心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理念下,國家教育部對各學科教育提出的全新教學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首要目標,且是一段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群體的主體作用,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身發(fā)揮積極引導作用,輔助學生學習知識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計劃。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校本化教學的推行。
2. 以學生視角出發(fā),調整教學方法
小學生對學習并沒有端正的認知態(tài)度,在學習過程中受興趣因素影響較大,且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接觸范圍相對較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以小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去思考教學,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對課程內容進行優(yōu)化調整,從而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濃烈的學習熱情。教師需要照顧小學生的敏感情緒,認真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當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時,不應吝嗇贊美詞語,及時鼓勵學生、贊揚學生。
例如,在教學《我們愛整潔》這部分內容時,以往道德與法治教師會向學生大量灌輸知識內容,以主導者的姿態(tài)開展教學。而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小學生僅能被動接受知識內容,難以產生深刻的知識印象。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視角為主線,導致學生難以消化課程知識。故此,教師要調整課堂教學方法,以探究式教學代替“填鴨式”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內容。教師在課前在互聯(lián)網中為學生搜集教學資源和圖片,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播放相關圖片,讓學生觀看圖片,分辨其中的行為,哪些是整潔的模樣,哪些是不整潔的模樣。在學生正確分辨內容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探討保持個人整潔的有效辦法,如何實現(xiàn)個人整潔。隨后,讓每個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代表上臺發(fā)言,闡述小組的討論結果。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總結知識內容,讓學生在無形中掌握課程知識。最終,鍛煉學生思維意識,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3. 強化課前導入效果
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開端。良好的開始為后續(xù)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培育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高效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加強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尤其是課堂教學的前3分鐘。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且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相對乏味,小學生難以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前導入效果勢在必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為小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以多樣化的表現(xiàn)內容吸引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深入教學情境之中,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抓緊。
例如,在教學《我們愛整潔》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制作精美的Flash動畫。將學生喜愛的動畫片人物小豬佩奇作為Flash動畫的主人公,講述小豬佩奇與小羊蘇西一起去逛超市的故事:小豬佩奇許多天沒有洗澡刷牙而導致身上臟兮兮的,在與小羊蘇西匯合的路上,其他人見到小豬佩奇都急忙躲避。小豬佩奇也沒有在意,等到與小羊蘇西匯合后,小羊蘇西也躲避小豬佩奇。小豬佩奇便向小羊蘇西問道:“為什么你也躲著我,其他人見面也躲著我?”小羊蘇西說到:“大家都不喜歡太臟的人?!毙∝i佩奇聽后,急急忙忙地回家進行洗漱清潔。再出來時,大家都熱情地和小豬佩奇打招呼,小豬佩奇和小羊蘇西愉快地逛超市購物。
通過簡單的小故事,讓學生明確整潔的重要性,使學生快速了解課堂教學的基礎內容,完成教學導入,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鋪墊良好的基礎。
此外,教師也可利用課前時間組織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演講。演講內容只要與教學內容相關即可,學生可模仿主持人為同學播放知識內容,也可講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故事等。這可鍛煉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批判意識的形成,培養(yǎng)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4. 組織教學實踐活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應注重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讓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三觀”。
比如在教學《花兒草兒真美麗》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則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觀看校園內的花花草草。在走出教室前,教師應為學生劃分活動小組。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實行差異分組,確保每個小組的整體實力相對均衡。為每個小組制定學習任務,分發(fā)任務表。表格中要求學生記錄所觀看到花草的種類、數(shù)量等信息內容。在觀看過后,由各小組統(tǒng)計組內數(shù)據形成小組數(shù)據。最后,由小組組長宣讀小組統(tǒng)計數(shù)據。教師負責整合各小組數(shù)據,將最終數(shù)據向學生宣讀,讓學生了解最終完整內容。
通過教學實踐活動,鍛煉小學生的數(shù)據統(tǒng)計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時開闊學生個人視野,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加速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同時促進校本化教學的發(fā)展。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之前應該重點講解安全問題,避免學生因參與實踐活動而出現(xiàn)安全問題。
5. 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使其具備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讓小學生自主學習學科知識,自身發(fā)揮輔助引導作用即可。
例如在教學《我們愛整潔》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運用翻轉課堂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在班級道德與法治學習QQ群內上傳微課視頻,讓學生在群內主動下載教學視頻,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微課視頻,自主學習教學內容。通過微課視頻,學生可快速了解知識內容,產生初期認知。對其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進行標記,整理知識問題并帶入課堂。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可主動向教師進行提問,教師為其答疑解惑。同時,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討論知識內容,進行自主思考,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6. 完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以往的教學評價是單向的評價,教師獨占評價權利,學生無法參與評價環(huán)節(jié),且教師評價時容易附帶個人情感,從而導致教學評價失去合理性與客觀性。故此,教師應調整教學評價方式,以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學生自評替代教師單向評價。生生互評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存在于他人身上的優(yōu)點與缺點,及時取長補短,促進自身發(fā)展。師生互評則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實際想法,根據學生反饋調整課堂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自評則讓學生正視自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自我。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結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課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明確自身承擔的教學責任與義務,積極轉變自身教學理念與角色定位,堅持以生為本,扮演課堂教學的輔助者角色;深化解讀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中心內容,在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實踐課程等多個方面積極開展課程設計工作;從小學生的視角出發(fā),調整教學方法;強化課前導入效果,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煉綜合能力,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不斷完善教學評價,結合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方案,解決教學問題,從而培育當代小學生正確的“三觀”,培育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小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完成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圣德.“四化”撬動課堂 培育核心素
養(yǎng)——信息技術條件下道德與法治
“三化”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福建教
育學院學報,2018,19(6):94-98,129.
[2]吳 恒.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yè)設計的優(yōu)
化思考[J].華夏教師,2017(21):84.
[3]張 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
核心素養(yǎng)[J].中國德育,2017(15):
66-68.
[4]蘇東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
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教師,2017
(22):19.
[5]沈莉伊.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思考——以浙教版《道德與
法治》第一冊教材為例[J].中小學德
育,2017(1):18-20.
[6]何錦洪.淺談核心素養(yǎng)下如何構建小
學道德與法治新課堂[J].新課程(小
學版),2018(4):131.
[7]俞美芳.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
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
2017(89):43.
[8]陳小紅.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
課程體驗式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
育,2018(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