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江蘇省啟東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啟東 226299)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shù),學生的音樂學習主要訴諸“聽”。小學音樂教學必須從音樂的本體價值出發(fā),凸顯音樂教學的音樂特質(zhì)。但與此同時,音樂與相鄰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如詩歌、繪畫等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些音樂本身就是詩歌。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詩歌、繪畫等資源,開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質(zhì),讓學生在詩中感受“樂”的韻律,在畫中體驗“樂”的意境。音詩畫的混搭,能夠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音樂教學范式。
“混搭”(mix and match)是時尚界的專有名詞,是指將不同材質(zhì)、風格等事物按照不同的口味拼湊在一起,從而演繹創(chuàng)新出獨具個性風格的事物。在音樂教學中,援引“混搭”這一術(shù)語,其根本目的是打破固化音樂教學模式,將詩歌、繪畫等相關(guān)藝術(shù)資源整合進小學音樂教學,從而創(chuàng)造出別樣的教學效果?!盃恳交齑睢本褪沁\用詩歌、繪畫,盤活整個音樂教學,發(fā)揮牽引拉動的作用。
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蘇少版四年級下冊)是一首合唱歌曲,有兩個聲部,而且這兩個聲部不是同時進行的,低聲部晚一小節(jié)。教學難點是讓低聲部準確地進入演唱,做到兩個聲部的演唱音準、和諧。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在教學前充分借鑒唐詩《憶江南》,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shè)了一幅“江南風光圖”:春天的江水豐沛,深綠色的波浪如同被專門染制布帛的藍靛草染過一樣濃碧,遠處太陽升起,朝霞滿天,江花似火。在詩畫意境中,學生對歌曲《憶江南》有了新的認識、感悟。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合唱學習,演唱得很投入,較好地表現(xiàn)出古詩的意境。同時,學生對兩個聲部的把握也較為和諧,對于音樂中的典型創(chuàng)作方法——“魚咬尾”(每句結(jié)尾的音和下一個樂句第一個音相同),也把握得較為準確,這是由于學生深入地領(lǐng)悟了詩畫的意境。牽引式混搭,可以盤活整個音樂教學。
音樂與詩畫的整合,推動、支持了學生的合唱,讓音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1]。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所表達的內(nèi)在思想、情感,從而較好地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等。混搭看似漫不經(jīng)心,卻能出奇制勝。以音樂為主體,選擇合適的繪畫、詩歌元素作為補充,能讓音樂教學形成一種看似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精致。
“混搭”并不是胡亂搭配,而是多種元素共存[2]。它往往圍繞一個主題,讓所有的詩畫元素圍繞主題服務(wù)?;齑钜智逯鞔?,體現(xiàn)出一種內(nèi)在的和諧。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音樂中的詩歌特質(zhì)、繪畫特質(zhì)等,進行創(chuàng)新性混搭,讓詩畫元素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美素質(zhì),更好地建構(gòu)音樂人文性課堂。這是詩畫元素的穿插性運用,是音樂教師需要著力探究并加以實踐的。
例如,教學《楊柳姑娘》時,在學生熟悉了音樂的曲調(diào)后,我嘗試讓學生將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歌詞填入《楊柳姑娘》中,將駱賓王的《詠鵝》、胡令能的《小兒垂釣》等簡單的唐詩歌曲相互嫁接、混搭,往往能夠產(chǎn)生別樣的效果。這些詩歌篇幅短,含義比較淺顯,既便于吟誦,也便于吟唱。在這種相互對接、轉(zhuǎn)換中,學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曲調(diào)的變換。一般地說,《種太陽》《上學歌》等可以混搭唐“五言詩”,而像《送別》則可以混搭唐“七言詩”,也可以將現(xiàn)代兒童詩融入進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譜曲、配曲,不僅可以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更能發(fā)展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編能力。
以整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qū)⒃痉珠_的唱歌、欣賞、器樂演奏等融為一體,從而發(fā)揮出整體的音樂教學功效。創(chuàng)新式混搭是一種曲調(diào)、歌詞之間的“串門”,是音樂、詩歌、繪畫的跨界。有時候,這種似乎有點“留頭換尾”的方式,卻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fā)掘?qū)W生的音樂學習潛質(zhì),讓音樂課堂顯得生機勃勃。
展示式混搭是音樂整合教學中運用得最為廣泛、最為實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音樂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讓他們獲得一種“通感”體驗,整體演繹音樂的詩畫魅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身體的律動,將舞蹈等元素融入進去,如此音樂的展示才會具有一種“歌劇”的特質(zhì)。學生在展示表演中,可以進行自主的表現(xiàn)、審美、實踐與創(chuàng)造。
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吉祥三寶》,原來是出生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布仁巴雅爾寫給三歲女兒諾爾曼的作品,就體裁來說,它就是一首童詩,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槿龑殹分械摹爸爻保褪窃姼柚械湫偷摹胺磸?fù)”修辭,這與詩歌的神韻相契合。自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播出后,它迅速流傳開來。教學中,我首先運用多媒體設(shè)備向?qū)W生展示了這段視頻。在學生熟悉了歌曲旋律后,我讓學生以“對唱”的方式進行展示,同時配上一些動作,表現(xiàn)出一家人濃濃的和諧、幸福、吉祥的親情。接著,我讓學生嘗試自己創(chuàng)編“吉祥三寶”,如“大樹、小鳥和天空”就是吉祥三寶,“空氣、水和陽光”也是吉祥三寶,等等。學生可以大膽地發(fā)揮想象,用一首首童詩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盡管這些童詩還比較稚嫩,但卻是學生生命體驗的表達。
展示式混搭充分運用動作元素,讓學生在表演、唱歌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在教學中,我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展示,表現(xiàn)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學生也能為自己的展示出力。通過展示,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存在感和價值感。
所謂全景式混搭,是指在音樂教學中自始至終貫穿詩畫元素,充分展示音樂的詩畫特質(zhì)?!叭笆交齑睢睂放c詩、樂與畫、樂與舞等融為一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體驗到詩詞與音樂結(jié)合的情感和意境,體驗到詩詞音樂的韻律感[3]。佇立于立體的藝術(shù)空間之中,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對音樂的整體感知與理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化育之境。
例如,教學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蘇少版三年級上冊),詩歌表達的情感細膩、真摯,語言質(zhì)樸簡潔,慈母期盼游子早早歸來,又得防備他遲遲歸來,所以臨行前要密密縫,免得磨損殘破。這種細致入微的場景的刻畫,僅僅通過唱是很難體會到的?;诖耍覀儾捎萌笆交齑畹姆绞竭M行教學。課前,我讓學生朗誦唐詩,并讓他們用手中的筆,畫下母親送兒的場景。課中,我讓學生唱讀,在唱讀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郊兒遠去揚州,會不會照顧自己?郊兒衣服壞了,怎么辦?我得縫得更密些、更密些……課末,我讓學生進行表演,一位扮演母親,另一位學生扮演孟郊,并用叮嚀、囑咐的方式進行表達:兒啊,你要早點回家呀;兒啊,媽媽等你回家過年;兒啊,路途上要注意防寒保暖;等等。通過全景式混搭,讓詩畫舞貫穿始終。
通過這種全景式混搭,學生可以深度體驗到詩人對母親的深深的愛和感激之情。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唱出純真、樸實的母子之情?!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力地概括了子女對偉大母愛的深刻認識,也得到了人們最大限度的認同。由此,“春暉”二字進入漢語的文字表達系統(tǒng)。
江蘇省著名音樂特級教師黃美華說,“音樂教師既要教‘文化的音樂’,也要教‘音樂的文化’”。作為音樂教學的一種有效整合方式,混搭給音樂教學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它將詩歌、美術(shù)等多學科元素融入其中,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魅力。而音樂本身,也存在著諸多的“混搭空間。那讓我們共同關(guān)注音詩畫的“混搭”模式,積極探索與實踐,讓音樂課堂教學綻放熠彩!
[1] 張志紅.“混搭”:讓音樂教學更精彩[J].江蘇教育,2011,(13):48-49.
[2] 吳濘含.引入戲劇元素的音樂教學實踐[J].江蘇教育,2017,(09):47-49.
[3] 孫丹.品“音詩畫”之境 悟古詩意蘊之美[J].閱讀與鑒賞(中旬),2011,(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