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田?劉瑤
摘 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近年來教育界熱議的話題,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正式提出,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而作文作為檢驗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方式與發(fā)展水平、審美能力、文化意識的一種形式,其命題導向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引導功能,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密切相關,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關鍵詞:作文命題;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8-27
作者簡介:張良田(1965—),男,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湖南省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劉 瑤(1994—),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三國時期,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言:“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倍鴱乃宄_始的“以文取仕”的科舉制度更是將作文的功能及其價值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作文,從小處說,關系到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實 現(xiàn);從大處說,關系到社會動態(tài),關系到家國命運。
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熱點話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逐漸滲透到語文教育和教學的理念與實踐當中。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如何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文是一種重要的途徑。作文命題不僅明確了學生寫作的范圍,還能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促進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其導向功能不言而喻。因此,筆者認為,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大的空間與價值。
一、研究背景
我國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主要有命題、指導、批改和講評四個環(huán)節(jié),四者緊密結合,是一個不可割裂、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整體。作文命題作為作文教學中一個具體而微的、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作文訓練的起點,對其他三個環(huán)節(jié)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它不僅是命題者教育思想和教學水平的體現(xiàn),其科學性也關乎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進度,影響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和思想的形成。
盡管我們的作文教學緊跟時代步伐,總體趨勢是向前向上的,但是,作文教學依然存在著一些“老大難”的問題。作文命題存在著極大的隨意性與盲目性,要么大而泛,要么神而虛。在中國積弊已久的應試教育下,學生面臨著繁重的學業(yè)壓力,為學而學,為考為寫,甚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外面的世界缺乏觀注,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課外閱讀的時間和數(shù)量有限,再加上缺乏生活閱歷,思想深度不夠,于是出現(xiàn)了作文等于“做文”、高分低能等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
為了改變這些不利于學生發(fā)展、不利于社會進步、不利于國家騰飛的狀況,作文命題對學生素養(yǎng)提升的導向作用應當?shù)玫匠浞值陌l(fā)揮。在這個高速發(fā)展、快速生活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門詞匯,它指的是平時的修養(yǎng)。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長足發(fā)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國民,更離不開高素質的教育。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應當通過學校的正規(guī)和系統(tǒng)的教育使自身的素養(yǎng)得到提升,尤其是語文教育。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目標是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為了推進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應當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龍頭,以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以管、辦、評分離為抓手。在教材方面,部編本教材強勢來襲,特色鮮明,為中國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例如,小學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特色是“守正出新,多元導學”,具體表現(xiàn)為強化運用、聯(lián)系生活、引導發(fā)現(xiàn)、倡導自主,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初中部編本語文教材的“新”則體現(xiàn)在“言語智慧”上,即“一個核心、兩線相系和三位一體”。在考試改革方面,我國也獲得一些新的進展,例如在高考考試內容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考查理念,主要是考試內容的整體設計和科學構建,形成“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從頂層設計層面回答了高考“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從學科發(fā)展背景來看,語文作為母語學科,不僅涉及語言文字與邏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傳遞,關系到學生的認知與審美、人格與心靈和終身發(fā)展,還關乎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與文化自信,在當今中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與語文學科有關的改革目標,即堅持立德樹人,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進美育教學,提供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核心素養(yǎng)”應運而生,順勢而動,“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教育界閃亮登場,研究作文命題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性,其價值就不言喻了。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目前,已有論者關注高考作文、中考作文等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聯(lián),但對作文命題導向性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有較大的空間。無論是在研究的數(shù)量還是研究的質量上,都顯得不夠廣泛與深刻,作文命題的導向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沒有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很好地結合起來。
通過“作文命題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課題的研究,筆者力求從教師與學生、理論與實踐層面研究作文命題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聯(lián)系與發(fā)展,提倡充分發(fā)揮作文命題的導向作用,充分利用作文命題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語文教育的進步,提升語文教與學的效果和效率,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能力得以提升,改變學生寫不出文章、寫不好文章、寫作假大空等情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并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審美觀念以及體驗、欣賞、評價、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文化,形成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tài)度。
三、研究方法與路徑
關于“作文命題導向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研究,筆者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等幾種研究方法。
筆者將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
查閱與作文命題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相關的文獻,查找相關材料,了解國內對作文命題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整理,編制學生調查問卷表和確定教師訪談內容,明確本研究的價值與目的,確定研究方向,制訂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
2.實施階段
從湖南省長沙市隨機選擇幾所中小學,在每一所學校隨機挑選2~3個畢業(yè)班進行問卷調查和選擇6~8個語文教師進行訪談,并選擇一個班級進行課堂觀察,然后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歸納整理,結合相關文獻與資料再次進行分析與總結,找出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研究方案與進度。
3.總結階段
對文獻研究和調查的結果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整理與總結,到之前的學校和班級再次進行作文課堂觀察,檢驗研究成果的效度,最終整理、撰寫研究報告,并以論文的形式呈現(xiàn)經(jīng)驗與成果。
四、研究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15.7%的學生表示自己不喜歡寫作,41.4%的學生對寫作沒有感覺,31.5%的學生表示遇到喜歡的作文題目會產(chǎn)生寫作興趣,6.3%的學生表示自己喜歡寫作,98.5%的學生認為作文命題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存在相關性,96.7%的小學生、94.8%的初中生、92.6%的高中生能夠正確解讀作文題目和材料,97.9%的學生認為寫作對日常交際有幫助,4.8%的語文教師表示自己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沒有關注,79.9%的語文教師表示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一定了解但是關注不多,98.9%的語文教師認為作文命題導向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相關。
筆者以作文命題導向的功能與價值以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培育目標之間的關聯(lián)為核心,通過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經(jīng)驗總結法的研究方法,得出科學的作文命題導向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呈正相關的結論,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1.語言方面
科學的作文命題能夠引導學生在作文訓練中形成自身獨特的言語經(jīng)驗和語言系統(tǒng),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與表達。
例一: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文章。
題目一:《那份不一樣的真情》;
題目二:《我們一起品味過的
(快樂/憂傷)》。
這個“命題+半命題”形式的作文題,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將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學生通過這道作文題,能夠在明確的、可供選擇的題目下,利用自己所學的語言文字將日常生活中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和領悟到的一些真情實感用或簡單平實的語言或優(yōu)美華麗的語言描述出來。在這類作文命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逐漸形成一種讀者意識,并且遠離“假大空”的寫作弊病,能夠體味用文字表達情感的獨特魅力,并通過反復練習后能輕松駕馭語言文字,在今后的語言交際中能獲得交際對象的好感。
例二: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花解語,鳥自鳴,生活中處處有語言。
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
這一作文命題,就以“語言”為主旨:生活中處處有語言。然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其語言是不一樣的。有位考生寫道:“《詩經(jīng)》是典型的北方語言:黃土上的事,黃土一樣的情感,它是中華平淡的多數(shù),寬厚、堅忍。然而我們最華美的篇章是水的:《楚辭》。它的語言是晦澀的,是文人才能跨過的門檻?!痹谶@一作文命題導向中,學生不僅要熟讀經(jīng)典,而且要體會不同作品的語言的異同,體察它們的精妙之處,在日積月累的作文訓練中,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言語經(jīng)驗和語言系統(tǒng)。
2.思維方面
科學的作文命題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fā)展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深化思維深刻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性與敏捷性等品質。
例三: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文章。
題目一:《我不相信眼淚》;
題目二:《從另一個角度去 (觀察、感悟、思考)》。
第一個作文題是全命題作文題?!把蹨I”通常意味著困境、失敗、打擊等負面的東西,“我不相信眼淚”則是鼓勵學生做一個堅強的、奮進、積極向上的人,更深刻地理解生活與生命的力量與意義,不要用他人的思維禁錮自己。第二個作文題是一個半命題作文題。“另一個角度”是指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換一種眼光和思維。比如逆境,若用常規(guī)思維去看待,它就是一種阻力,意味著失敗、灰心、氣餒等負能量。但是,如果用一種全新的、不同以往的角度去看,逆境其實也是走向成功的一個推手,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不少名留青史的偉人和成就輝煌的成功人士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正所謂“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道作文題考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辯證思考等思考方式,形成發(fā)散性思維。
例四:
據(jù)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xiāng)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xiàn)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該作文題本身就包含了較強的思維訓練指向:在這些分散的關鍵詞中,考生既要找出你有話可說而且可能說得好的關鍵詞,它們之間要“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還要能“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如果平時學生沒有較系統(tǒng)的思維訓練,沒有較強的審題能力,沒有較豐富的生活實踐與語言表達能力,要想在短時間內寫出佳作,那是不可能的。
3.審美方面
科學的作文命題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能夠為世界、為社會、為生活、為他人和為自我創(chuàng)造美。
例五:
請以《書,我的良師益友》為題寫一篇文章。
當今社會,信息紛至沓來,其中有正能量的,也有不少負面的東西。如何從這些紛繁復雜的事物中分辨良莠?這就涉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的問題。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或事物,迷惑他們的眼睛和心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應當堅守本心,以真善美為準則,選擇有益于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人或物陪伴自己。這道作文題倡導學生以書為美,以書為樂,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從書中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習得甄別美丑、善惡和真假的能力,用優(yōu)秀的知識文化點亮自己的人生。
例六: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我們所經(jīng)歷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們若深入觀察,仔細領悟,會發(fā)現(xiàn)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實也有很多令我們感動或者讓我們深思的東西。
請以《凡人小事的背后》為題寫一篇文章。
這一命題意圖是要我們發(fā)現(xiàn)凡人小事背后的讓你感動的東西,發(fā)現(xiàn)平凡背后的美,其價值導向是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平凡人的善舉,美育功能不言而喻。
4.文化方面
科學的作文命題有利于引導學生熱愛和傳承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民族和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廣闊的文化視野、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
例七:
一位母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候動情地說:“我們做父母的其實特別希望孩子有幫父母做點事的舉動或者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掃一次地,我們心里都會感到特別的欣慰,甚至是特別的感動?!边@段話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感悟或思考?請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這則材料弘揚的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中華傳統(tǒng)文明中的“孝道文化”。這道作文題寄托了世間千萬父母對子女殷切的期盼,試圖喚醒與傳播孩子的孝心、愛心與責任心,引導他們養(yǎng)成有擔當、懂得關愛他人的良好人格與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它能夠讓我們的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領悟到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達到拓展學生文化視野與提高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例八: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對作家的觀點加以評說。
文化的傳承,傳承的可能是“有字之書”,但更應該傳承的,是“無字之書”,是“書外之書”,它需要我們“行萬里路”,它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真正的知識,在“無字之書”上;真正的精神財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里。
總之,作文命題的導向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正相關的。科學的、導向正確的作文題能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而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宗旨和中心,能夠讓我們明確作文命題的方向與目的,使作文命題擺脫盲目與隨意的弊端,更具科學性和有效性,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和終身發(fā)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長亮,汪 溪.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作文教學的新思路[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11):118-122.
[2]趙福樓.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17(4):26-30.
[3]莊素芳.提升小學生寫作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7(10):93-96.
[4]盧 群.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作文教學初探[J].文學教育(下),2018(7):112-113.
[5]馮慧敏.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版),2008(S1):595.
[6]王永林.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Z1):64-66.
[7]李 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育[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12):31-33.
[8]劉 琰.基于語文教學加強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J].北方文學,2017(5):157-158.
[9]王超群,韋冬余.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
[10]石慶文.淺談傳統(tǒng)文化教學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6(2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