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鐲,何寶杰
(河南賽思口腔醫(yī)院綜合科,鄭州450008)
下頜阻生牙通常易引起鄰牙齲壞、冠周炎、間隙感染等并發(fā)癥,其阻生類型不同引起的并發(fā)癥類型亦不同,其中近中阻生類型牙致鄰阻生牙致齲率最高[1]。對此類牙齒的處理臨床上多主張預防性拔除。本文對538例下頜近中阻生牙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阻生牙的拔除時機。
收集2014—2016年于河南賽思口腔醫(yī)院門診就診的近中阻生牙患者538例,年齡20~60歲。其中男273例,年齡(38.2±17.6)歲,女265例,年齡(40.9±12.4)歲。納入標準:已萌出近中阻生牙,第二磨牙遠中鄰面齲壞。排除標準:未萌出近中阻生牙,第二磨牙非遠中鄰面齲壞,第二磨牙缺失。
將538例患者按年齡分為4組:20~30歲組(n=214,男92例、女122例),31~40歲組(n=160,男87例、女73例),41~50歲組(n=119,男73例、女46例),51~60歲組(n=45,男21例、女24例)。
538例患者均行X線攝片(包括曲面斷層及阻生牙區(qū)的根尖片和咬合翼片)并拔除阻生牙,同時確定阻生牙鄰牙遠中鄰面有無齲壞。
利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進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38例患者第二磨牙齲壞的患病率為52.4%(282/538),其中男女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08>0.05),見表1。4個年齡組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1<0.01),見表1。提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齲壞的患病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
表1 538例患者性別和年齡分組第二磨牙齲壞的患病率比較
下頜近中阻生牙萌出后與第二磨牙遠中形成一個類似三角形樣間隙,食物碎屑不易從中排溢而出,口腔清潔措施難以將其徹底清潔干凈,加上缺乏口腔唾液的有效自然沖刷,故極易滯留菌斑及食物碎屑,從而引起第二磨牙齲壞,因此男女患病率無明顯差異,本文數據也證實了此觀點。
臨床上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遠中鄰面齲壞(未及髓腔),通常齲壞位置靠近牙頸部或深及齦下,如在拔除阻生牙前進行充填治療需磨除大量牙體組織,拔除時需盡可能保護充填材料防止脫落;如拔除后因拔牙窩血性滲出通常不能同期行充填治療,待拔牙窩初步愈合后方可行充填治療,但往往因視野、操作位置及隔濕等因素導致充填效果不佳,有關該類齲壞的具體治療時機及具體充填方法鮮有報道。而臨床上常見的為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齲壞發(fā)展至牙髓炎,患者通常以主訴牙痛就診,針對此種情況其治療方法如下:1)拔除阻生牙后治療第二磨牙冠修復;2)保留阻生牙治療第二磨牙及阻生牙后聯冠修復;3)保留阻生牙治療第二磨牙,切除第二磨牙牙冠后充填治療使阻生牙牙合面完全暴露于口腔中[1-3]。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治療第二磨牙同期拔除阻生牙,為減少患者就診次數,一次阻滯麻醉下完成第二磨牙根管預備及第三磨牙拔除,1~2周后行第二磨牙冠修復[4],但因齲壞區(qū)位置較深甚至累及牙根,后期牙冠邊緣密合度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等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對下頜近中阻生牙進行早期預防性的處理非常必要,因為20歲前阻生牙牙根尚未完全形成,拔除時不存在根部阻力,不會損傷下牙槽神經,拔牙最佳時機為14~20歲[5]。然而大部分阻生牙一般在18~25歲萌出,萌出前阻生牙牙冠上方尚有骨質覆蓋,此時切開去骨拔除阻生牙損傷較大,臨床上往往不能被患者接受。Kugel ber g等[6]曾對拔除阻生牙后第二磨牙遠中牙周組織恢復情況進行觀察,表明阻生牙拔除后遠中牙周往往恢復不佳,牙槽骨恢復效果差。徐光宙等[7]也報道了阻生牙拔除后多伴有第二磨牙遠中牙槽骨骨缺損造成第二磨牙遠中牙根的牙周疾病。臨床上也經常遇到患者在拔除阻生牙愈合后主訴第二磨牙遠中牙齦不適,或近中阻生牙終身不萌出且無不適,故筆者認為,臨床發(fā)現下頜近中阻生牙未有萌出可暫時不予處理,但需注意隨訪觀察。
本文對538例萌出近中阻生牙患者的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隨著年齡增長第二磨牙患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因此為保護第二磨牙,可對已萌出近中阻生牙的20~30歲患者考慮預防性拔除。拔除后可在拔牙窩內植入人工骨材料或PRP(富血小板血漿),使得下頜第二磨牙遠中牙槽骨及牙周組織達到較理想的遠期修復效果[8-9]。
本研究對象為已萌出的近中阻生牙,對于未萌出的近中阻生牙對于第二磨牙的影響并未做觀察分析。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未對研究對象進行口腔衛(wèi)生習慣的評估,并且50~60歲組觀察對象樣本量過小,致使50~60歲組患病率較40~50歲組有所下降,有待于積累更多臨床病例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