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寧/沈陽大學國際學院
“三明治”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該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簡單來說就像西餐中的三明治一樣,該教學法將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結(jié)構(gòu)分解為若干個促進自主學習的課堂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就像三明治,所以將其命名為“三明治”教學法。已有研究表明學生參與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緊密聯(lián)系,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發(fā)生受學生已有知識基礎(chǔ)、經(jīng)驗、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而,學習是一個高度個人化的過程,課堂學習中只有融入個人的自主學習,學習才能真正發(fā)生,教學才能有效[1-3]。因此,當前有必要考慮采用“三明治”教學法,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中,學生往往會在聽講和記筆記的同時,穿插一些其他行為,例如:做其它課的作業(yè)、上網(wǎng)、玩手機、睡覺、做白日夢、聽音樂、等等。僅僅將極少的時間用來將知識與信息建立聯(lián)系,并考慮如何解決現(xiàn)實問題。因此,這大大影響了課堂的學習效果。被動聽課對于學生來說,僅能實現(xiàn)對書本知識的記憶,而不能對書本知識產(chǎn)生高層次的理解,無法將知識有效應用,無法建立批判性思維,無法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從被動聽課到主動學習,任課教師應努力嘗試4T教學法,即:Task (學習活動 )、Team (小組協(xié)作 )、Thinking (思考 )、Talking (發(fā)言 )。一般而言,任課教師在嘗試“三明治”教學法的同時,需要依據(jù)具體教學班級學生的記憶特征、注意力廣度以及該教學班級學生學習的特點,將課堂教學分為若干個環(huán)節(jié),大概每10-15分鐘穿插學生的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集體學習包括教師的講授、小組匯報等形式,在集體學習階段將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個人學習包括小組討論 以及小組交叉討論,所有的學生都要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由教師的簡短的講解和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活動所構(gòu)成。綜上所述,整個課堂教學摒棄了教師占絕對地位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給學生的個人學習的空間,在環(huán)節(jié)設(shè)置和時間節(jié)點的把控上有效遵循學生學習時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通過上述講解與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三明治”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幫助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范式,即從知識的傳遞者逐漸轉(zhuǎn)為學習的促進者,而學生的學習模式也逐漸發(fā)生重要轉(zhuǎn)變,從以往的被動聽講,到主動學習。因此,“三明治”教學法有如下幾個重要作用:(1)引導學生回顧與本課主題相關(guān)的舊知識;(2)通過課堂討論,鞏固和加強對教師所講解的新知識的理解;(3)鼓勵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建立聯(lián)系;(4)引導學生將已獲得的知識與現(xiàn)實案例聯(lián)系起來,應用已獲得的知識解決問題;(5)鼓勵讓學生構(gòu)建對課上知識點的理解;(6)及時幫助教師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檢查。
任課教師在嘗試“三明治”教學法的同時,應該與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們積極配合。學生們在明確了要求之后,和任課教師一旦建立共識,那么將事半功倍。
“三明治”教學法應考慮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可以是個體活動,也可以是一對一活動,還可以是小組互動。良好的課堂學習活動應激發(fā)大學生的積極性,任課教師切記為了討論而討論。教師 要 牢 記:“Think”-“pair”-“share”,讓大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去主動思考、和伙伴們探討并分享成果。
“三明治”教學法在強調(diào)自主學習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一些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結(jié)果課堂活躍、熱鬧了許多,但是缺乏有效的引導,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因此,任課教師應合理設(shè)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專注于基本概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表達他們的概念,努力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鞏固并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介紹新主題,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下一次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展開奠定基礎(chǔ)。
本文探討了“三明治”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三明治”教學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從被動聽課到主動學習,任課教師在開展“三明治”教學法的同時,也應注重知識的擴展和引申,以彌補“三明治”教學法強調(diào)自主學習而在教學實踐中的不足。
參考文獻:
[1]FINN J D.Withdrawing from school[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9,59(2):117~142.
[2]FINN J D,СOХ D.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among fourth-grade pupil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2,29(1):141~162.
[3]FREDERIСKS J A,BLUMENFELD P С,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5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