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作文難教,學生難寫,教師難批,似乎是一個癥結。其實,孩子們每天都要說很多話,他們在進行口語表達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但要他們把說過的話進行內(nèi)化加工,形成文字,以習作方式展現(xiàn),他們就做不好了或不愿做了,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這些學生習作愿望的內(nèi)驅(qū)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他們在習作的過程中無法獲得成功的體驗,久而久之,習作就不是他們放飛內(nèi)心想法的紙飛機,而是沉重課業(yè)負擔的又一塊絆腳石。
關鍵詞:《花生》;體驗;情境
怎么解決習作教學所面臨的這個尷尬的困境呢?我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提幾點拙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找準結合的入口
上好一堂習作課,創(chuàng)設一個或多個情境很有必要。但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能流于形式,為了完成完整的教學設計而創(chuàng)設一些不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應找準與課堂主題結合的入口。
我執(zhí)教習作課《花生》,對象是三年級學生。面對一群素未謀面的學生,我首先想的是如何快速地與之拉近距離并且能讓他們對本節(jié)課充滿期待或至少有所期待,課前五分鐘就可充分利用起來。我把學生當成朋友,家常式地聊起泉州美食以及特產(chǎn)。只要是自己知道的都可以說。這下子,孩子們的話匣子都打開了。在他們暢談美食的時候,我迅速捕捉信息與之互動。課前短短的幾分鐘互動,課未始,情已濃。這樣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能在上課時間一開始就迅速收回話題,順勢導入。同時,也為后續(xù)的課堂互動,學生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真正做到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充分的表達又為動筆習作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就是新課程所追求的良好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 示范觀察,搭設發(fā)現(xiàn)的階梯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習作要求是:“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边@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愿意去觀察,去體會。然而,要做到系統(tǒng)的觀察,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別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nèi),怎樣抓住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教師的引導示范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花生》一課的設計上,我就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兩個小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摸學情,導方法”及“觀外形,做示范”。通過教師的肢體示范及語言引導,在學生還未進行觀察時就把觀察方法滲透給他們,有助于三年級孩子集中精力,觀察時就不會盲目。
觀察是過程,發(fā)現(xiàn)才是目的,充分的觀察就是為了有所發(fā)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親自示范,尤其對三年級孩子來講,猶如給他們搭設了一座階梯。學生有了模仿的對象,明白了基本的觀察方法,在觀察時就能直奔主題,少走彎路,對于培養(yǎng)三年級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事物的能力大有裨益。在有限的時空內(nèi),他們迅速捕捉被觀察事物的特點,進行聯(lián)想,突破,進而有所發(fā)現(xiàn),在動筆時就不會是“無米之炊”了。
三、 小組合作,提供探究的空間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的發(fā)現(xiàn)也有局限。三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階段。他們的發(fā)現(xiàn)往往局限于對表面情況的觀察所得,但又不全面。因此,提供一個良好的合作探究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花生》習作教學中,我留了較為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與發(fā)現(xiàn)。巡視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比較善于觀察事物的學生正在向小組內(nèi)的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這對于一小部分后進生是很有幫助的,相當于是在聽解說員講解。這些在小組內(nèi)分享觀察所得的學生,他們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未動筆,先口述,自然成竹在胸,動筆時方可得心應手。當然,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某些小組合作意識較差或積極性較低,應適當引導,避免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小組探究成為擺設。
在適當?shù)沫h(huán)節(jié)需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合作探究中去。尤其是觀察類及體驗類習作課,充分利用學生間的合作學習,聚集大家的發(fā)現(xiàn)及想法,形成合力,同時也讓學生產(chǎn)生習作欲望,為接下來的動筆習作積累即時素材和奠定良好的習作心理環(huán)境。
四、 寓教于樂,喚醒沉睡的興趣
做任何事情,興趣當是最原始的內(nèi)驅(qū)力。當前,部分學生對習作有畏難情緒和抵觸心理,除了平時積累不足導致無從下筆,更重要的是缺乏興趣。
游戲思維的引入以及體驗范式的應用,為枯燥的習作課堂注入一股新鮮活力。將學生對習作的恐懼變成學習的興趣,把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引入課堂是一個重要方式。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的過程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快樂方法。
執(zhí)教《花生》一課,我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觀察花生,分別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用耳朵聽一聽,用嘴巴嘗一嘗的觀察方法,觀察花生的不同方面。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才能產(chǎn)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學生在習作中能否寫出有情意的文字,取決于他們是否對生活,對事物有著深入的體驗。而《花生》一課,我把觀察和體驗有機結合,以近乎游戲的形式呈現(xiàn),孩子們樂于接受,就會有所收獲,對習作興趣盎然,自然有一種成就感。
五、 創(chuàng)新點評,激發(fā)表達的欲望
關于寫作評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要鼓勵學生大膽習作。”關于修改,《課標》同時指出:“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被谡n標要求,我創(chuàng)新性地制定習作評價的星級標準。如此一來,學生對于教師如何評價他們的習作充滿期待。有毛遂自薦者,我毫不猶豫地叫她上臺展示自己的習作。結果發(fā)現(xiàn),她的習作并非出眾。但我仍舊在有限的文字里尋找亮點,給予肯定,并按星級評價標準給她的習作評了三顆星,鼓勵她繼續(xù)修改自己的習作,爭取獲得五顆星。
在學生習作前把評價標準出示在大屏幕上,可以引導他們在習作過程中按照標準去組織材料,遣詞造句。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于習作起步階段的三年級學生來講,猶如遞給他們一個指南針,不至于迷失方向,甚至出現(xiàn)離題情況。為了讓自己的習作得到更高級別的星級標準,他們會更加認真去對待,結果總不會太差,長期下來,相信對增強學生習作自信心是很有幫助的。
誠然,作文教學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作為一線教師,只要肯鉆研,愛學習,多實踐,善總結,總會總結出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一套習作教學方法。當然,教無定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的習作教學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相信在哪怕獲得一次成功體驗之后,他們也會更樂于表達,更樂于動筆,我們的習作教學就多了一劑良方。
作者簡介:鄭小玲,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晉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