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純瓊
摘要:語文是提升學生文學涵養(yǎng)以及交流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我國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但是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小學教學中,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對其重視程度也明顯不足,這就一定程度的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為此,本文將對語文厭學產生的原因進行簡要論述,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能夠為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貢獻力量。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厭學原因;改善措施
小學生不僅擁有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其還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小學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的重要媒介,其對學生后期的成長以及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讀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對比較枯燥單調,不僅無法滿足目前學生對學習的需求,還會使其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導致其開始討厭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應對這種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有針對性的改善教學的模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導致小學生語文厭學的原因
受應試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現今的學生已經忘記了原本要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只是為了應付目前的考學需求,這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慢慢的開始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具體而言,導致學生語文厭學的主要原因為:
(一)教學模式單調枯燥
現階段,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在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使得教學內容比較刻板、缺乏新意,完全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消耗殆盡,不想在課上積極發(fā)言,課堂沉悶氣氛加劇,最終使學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二)課業(yè)內容較多
隨著考試難度的逐漸增加,學生學習的內容也在不斷的增多,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又一味的重視學生的分數,對于學生的能力缺乏相應的關注,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學生逐漸的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滋生了厭學的心理。
(三)學生經受了過多的批評
小學生由于其年齡相對較小,比較好動,因此很難在課堂上去認真的聽教師講課,而這時,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而是采用嚴厲批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就使得學生產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慢慢的也就養(yǎng)成了不愿聽講的毛病。
二、改善學生語文厭學的措施
(一)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推動人們做事的重要因素,在學習中也不例外,只有不斷的增加學習內容的興趣性,才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學習的內容和方法。
另外,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自主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并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發(fā)言。所以,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授課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特征,合理的設計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有活力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的目標。
比如說,在講解小壁虎借尾巴這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以猜謎語的方式,來勾起學生的好奇心,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其自主的進行問題的思考,進而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想象以及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進而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知識的學習。
(二)加強師生關系,建立賞識性教學
首先,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增加自身的親切感,同時還要去尊重和理解學生的想法,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提升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另外,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加強同學生之間的交流,掌握學生的想法,并積極的聽取其表達的內容,真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幫助他們進行知識的學習。
其次,教師應逐漸的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注重師生之間的配合,并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的發(fā)揮學生自身的潛能。
最后,教師還可以多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自主的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成就,增加其學習的熱情。
(三)公平對待每位學生
學生由于其自身條件的不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這也就導致學習成績高低不等。對此,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的掌握學生的情況,并制定科學的教學方式,加強對成績較差學生的關注力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要一味地去批評,要善于去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讓學生更有自信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改善他們的厭學情緒。
三、小結
總之,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找出學生厭學的原因,并利用不同的方式來改善學生厭學的情緒,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其更好的進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