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田威 (通訊作者) 謝花 李鶴
(沈陽藥科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16)
狂犬病是一種人獸共患急性傳染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的,可導致嚴重的中樞系統(tǒng)疾病,又稱恐水癥,是死亡率高達100%的急性傳染病,被傳染病防治法列為乙類傳染病??袢≈两袢詿o特效的治療方法,實施疫苗免疫是預防和控制狂犬病發(fā)病最有效的措施[1]。為保證狂犬疫苗免疫的有效性,開展對RV毒力的檢測十分必要。本文旨在建立簡單、快速、特異性好、敏感度高的免疫熒光的檢測方法,對狂犬病毒PV-2061株進行檢測。
狂犬病毒PV-2061株:原始毒株來源于ATCC;Vero細胞:來源于中科院上海細胞庫。FITC標記的抗狂犬病病毒特異性熒光抗體:購自美國Novus公司,濃度0.75mg/ml。
1.2.1 熒光抗體稀釋:用PBS將熒光抗體2倍系列稀釋,取50×、100×、200×、400×、800×、1600×共6個稀釋度。
1.2.2 細胞培養(yǎng):將Vero細胞稀釋成1×105個/ml,加入到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100μl/孔,放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1.2.3 加毒:取一批狂犬病毒樣品,稀釋成濃度為1×10-3。加入到已制備好的單層96孔板中,100μl/孔,放培養(yǎng)箱繼續(xù)培養(yǎng)48h。
1.2.4 固定:取出96孔板,棄培養(yǎng)基,PBS洗板3次,加冷丙酮,-4℃固定30分鐘。棄丙酮,風干。
1.2.5 加熒光抗體:加入2倍倍比稀釋的熒光抗體,每個稀釋度加一列8孔,50μl/孔。37℃濕育1h,PBS洗板3次,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記錄熒光病灶數(shù),以出現(xiàn)“++++”的抗體最大稀釋濃度為其最佳工作濃度。
1.3.1 病毒稀釋:將16批狂犬病毒樣品10倍稀釋,取6個稀釋度(10-3、10-4、10-5、10-6、10-7、10-8),接種到制備好的96孔板中,100μL/孔,每個稀釋度加每列6孔,剩余2孔加培養(yǎng)基作為空白對照孔,培養(yǎng)48h。
1.3.2 按1.2.4固定。
1.3.3 熒光染色:加入最佳工作濃度的熒光抗體,50μL/孔。37℃濕育1h,洗板,鏡下觀察。記錄熒光灶數(shù),細胞漿內有綠色熒光顆粒者為陽性,正常細胞對照無特異性熒光為陰性,以Reed-Muench法計算病毒滴度。
將16批病毒樣品10倍稀釋,取10-4、10-5、10-6、10-7四個稀釋度,腦內接種小鼠,6只/稀釋度,0.03ml/只。觀察14d,計算結果。
采用兩名實驗人員在相同的條件下,分別用免疫熒光法和小鼠法檢測同一批病毒滴度,每人檢測3次,每個樣品重復檢測6次。
以熒光抗體清晰的顯示特異性熒光,且熒光閃亮,空白對照的非特異染色弱的最大稀釋比例為最佳工作濃度,本文選擇100倍為最終的熒光抗體稀釋倍數(shù)。
表1 熒光抗體工作濃度
16批病毒液樣品用免疫熒光法及小鼠腦內滴定法測定病毒滴度,結果見表2。兩種方法檢測的結果趨勢相同,見圖1。免疫熒光法與小鼠法進行比較,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為0.187,P>0.05),相關系數(shù)為0.629,說明兩種方法呈良好的正相關性。
表2 16批狂犬病毒滴度的結果
重復性實驗,同一份病毒樣本分別用免疫熒光法和小鼠法檢測6次,結果見表3。免疫熒光法測得的結果平均值為6.81,數(shù)據(jù)與平均值的最大差值為0.19,變異系數(shù)為1.69%;小鼠法測得的結果平均值為6.95,數(shù)據(jù)與平均值最大差值為0.43,變異系數(shù)為3.31%,因此說明免疫熒光法有更好的重復性,精密度更高。
圖1 16批病毒樣品的滴度結果
表3 重復性實驗兩種方法測得的病毒滴度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針對病毒滴度的生物學檢測方法
越來越先進,但也有優(yōu)勢和局限性。小鼠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三部(2015版)[2]規(guī)定狂犬病毒的經(jīng)典檢測方法,但因其檢測周期較長,動物個體差異影響實驗結果等缺點,被細胞法取代是必然趨勢。免疫熒光法是將熒光色素標記技術的靈敏性,再加上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兩者結合的一種免疫檢測技術。另外該法可精確計數(shù)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個數(shù),因此敏感性也很好。目前,國內也已經(jīng)開始采用免疫熒光法控制狂犬病疫苗的生產過程[3]。本文采用兩種方法檢測狂犬病毒毒力,趨勢相同,相比之下變異系數(shù)更小,且重復性和精密度更好。因此,免疫熒光法作為狂犬病毒滴度的定量測定是可行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