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霞
摘 要:音樂所具有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對人進行感染以及對人進行影響,還能夠對人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激發(fā)作用,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方面的能力以及欣賞方面的能力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升。音樂課堂之中教師進行的教學相關活動對于小學生來說,是站在愛與美的角度上對小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洗禮,站在音樂欣賞的層面上對小學生的心理與感官進行沐浴。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活動;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培養(yǎng)
音樂欣賞涉及政治、歷史、地理、自然知識、風土人情等方面,既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可陶冶道德情操,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積累音樂詞匯,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文化及世界音樂文化的情感。但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傳統(tǒng)音樂教學理念的影響,音樂教學中往往忽視了音樂欣賞教學,致使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普遍較低。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
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可見,幻想是孩子們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們純真心靈的一種大膽的無拘無束的表露,而音樂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音樂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載體。它充滿著芳醇濃郁絢爛多彩的詩情畫意,但只有通過幻想和想象,才能親臨其境,有所觀賞和領悟?;孟胧呛⒆拥奶煨?,而音樂增進幻想,音樂的幻想一直伴隨著音樂的出現(xiàn),并在音樂教育中以其獨特的奇異功能,發(fā)展著兒童的心智力。
2.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在欣賞教學中,通過古今的優(yōu)秀名曲如《懷古》《流水》《蘇武牧羊》《二泉映月》等名曲的欣賞,通過介紹音樂家的生平事跡以及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什么是音樂審美趣味?審美趣味是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音樂欣賞教學其本質是審美訓練,對主體的審美觀,審美能力,審美人格的訓練,其本質上既是一種價值取向,同時又是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和審美情感等審美心理活動。這里所提到的審美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心理都和個體的人格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有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通過大量的不同內(nèi)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對比,領略各種不同的美:華麗的美,淡雅的美,熱烈的美,幽靜的美,雄壯的美,隱秀的美,古典音樂的美,現(xiàn)代音樂的美;通過多聽,多練,對比,達到審美能力的提高。音樂欣賞必須從直覺感受出發(fā),通過節(jié)奏、力度、音色、旋律、節(jié)拍、速度和聲等激起想象、聯(lián)想,從而進入形象思維過程,對于低齡兒童尤其如此,因此欣賞課中,要努力創(chuàng)造各種意境,讓孩子們運用形象思維去想象。
4.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學校要重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要把民族音樂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來的健康的音樂。要使學生既欣賞到典雅的民族音樂之美,也能欣賞到外國許多音樂藝術的珍品,因為許許多多的音樂作品是經(jīng)過錘煉,考驗的藝術生命力較強的精品,學生通過欣賞,可以開擴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更新教學觀念,豐富情感,完善自我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長期形成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音樂欣賞能力參差不齊,教學思想陳舊,創(chuàng)新意識淡薄,學生過于依賴教師和課本,加之師生之間缺乏親密合作的和諧關系,學生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發(fā)表意見和看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始終不敢盡情表現(xiàn)自己,而在壓抑沉悶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常常思維呆板,思路狹窄,音樂欣賞能力難以提高。老師灑下辛勤汗水沒有換來豐碩的果實,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首先教師必須適應新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知識授者”的儼然形象,營造了互幫互學、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三、在音樂課堂之上對小學生進行教學相關活動的時候應當要和實際生活中的景物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
當小學音樂教師以春天類型的音樂作品為藍本對小學生進行教學相關互動的時候,也恰好是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教師應當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相關活動之前,讓小學生對校園內(nèi)的景物進行一定程度的觀察,在音樂課堂之上讓小學生有彩筆描繪出其內(nèi)心世界中代表春天的顏色,不但能夠將小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創(chuàng)作方面的熱情激發(fā)出來,還能夠將其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讓小學生對代表春天的顏色進行為時幾分鐘的描繪之后,便讓小學生對維瓦爾第創(chuàng)作的《春》這首歌曲進行欣賞。因為在音樂教學相關活動開展之前,教師便讓小學生對校園內(nèi)春天帶來的景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觀察,在小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已經(jīng)對春天形成了基本的認知。小學生在對《春》這首歌曲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就能夠使其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揮,在歌曲本身所蘊含的旋律之中對“春”所留下的印記進行尋找。
四、結語
音樂是需要進行傾聽才能夠在心靈的層次上進行體會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小學階段進行音樂方面的教育教學相關活動的教師,應當在教學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將小學生對音樂進行欣賞的能力進行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是小學生的感官和心靈能夠在對音樂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得到升華。不僅僅能夠在對小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促進性作用,也能夠使小學生本身所具有的針對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符合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提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小靜.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179.
[2]楊磊.探索提高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音樂審美趣味培養(yǎng)[J].音樂時空,2013(1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