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娟
摘要:本文從初級漢語精讀課教學實際出發(fā),探討初級階段漢語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策略。對外漢語教師可靈活使用滲入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更多地導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關內容,以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加深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精讀課;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學策略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在探討積極擴充軟實力的基礎上,以漢語推廣為基礎,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眾多孔子學院,同時積極吸引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
在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在,我們不僅要積極探討怎么更好的從事漢語語言要素教學,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入手,積極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方式,同時也要積極探討怎么在語言要素教學中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胡清國(2004)在《對外漢語中語言與文化的教學及其把握》中就指出,本著“就語言教語言”的觀念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是行不通的。漢語教學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必須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側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策略探討,這也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點。筆者以正在教授的初級漢語精讀課為例,對精讀課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初級漢語精讀課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學內容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化成果根本的創(chuàng)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具體來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曲藝、國畫、書法、對聯(lián)、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jié)、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千戶的寒食節(jié)、五月五日的端午節(jié)、七月七日七夕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tǒng)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qū)、各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
對外漢語教學按照學生水平,一般可以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而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漢語水平較低,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內容安排,也有一定的特點,一般會選取較簡單有趣,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如筆者所在院校使用的初級精讀漢語教材《基礎漢語40課》中就安排了較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有較完整的節(jié)日文化介紹,也有飲食文化,介紹了餃子、茶葉以及西湖醋魚、龍井蝦仁之類的名菜,還有大量成語以及歷史故事和傳說等。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鄭人買履、曹沖稱象、田忌賽馬、十二生肖的故事、春節(jié)的傳說、四大發(fā)明等。其次還有美麗的西湖、有趣的漢字、吉利的數字等和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的內容。
二、初級漢語精讀課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學行為方式或教學活動方式。它重點研究如何教的問題,是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系統(tǒng)性行為。圍繞初級漢語精讀課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需要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前,多數學者也提倡要結合中國文化的層次和學習者的特點實施相對應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
(一)滲入式教學
近年來,學界關于如何進行文化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結合語言點的文化教學和專門文化課的教學,這兩個角度也被稱為滲入式的文化教學和集中式的文化教學。初級漢語精讀課作為一門主干課程,是進行滲入式文化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作為漢語教學的最初階段,限于學生漢語水平的局限,也比較適宜進行滲入式的教學。
初級漢語精讀課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首先可滲透在漢字教學之中。漢字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點的文字,作為古人心理和思維活動產物的存在,傳承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如很多漢語老師在教“山、水、月、日、人、大”等漢字時,展示這些漢字的甲骨文形體,既可讓學生很快學會這些字,也可增強留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也能初步了解中國文字的奧秘。再如帶“女”字旁的“好、嫁、娶、婦、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出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和女人的社會地位。
初級漢語精讀課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其次也可滲透在詞匯教學中。詞匯是語言的基礎,它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滲入傳統(tǒng)文化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在課堂教學中,涉及到一些與傳統(tǒng)文化關系密切的詞匯,我們可適時進行文化內容傳播。如:解釋“龍井蝦仁”“餃子”“茶葉”“旗袍”等詞匯時,可介紹中華飲食服飾文化,解釋“京劇”“唐詩”等詞匯時可介紹文學藝術文化,解釋“胡同”“四合院”等詞匯時,可介紹中華民族建筑文化。對于初級學生來說,學習語言的同時學到了傳統(tǒng)文化知識,有利于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此外,在詞匯教學中,還有成語這一類比較特殊的詞語,其中常常蘊涵著很多歷史故事和哲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因此我們在介紹“鄭人買履”“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成語時,可適時介紹這些成語背后的故事,讓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人的智慧。
初級漢語精讀課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也可在語音、語法教學時適當的進行。總之,在語言教學中滲入文化教學,將會使對外漢語教學不斷地走向完善。
(二)多媒體教學
文化教學中要注重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在初級階段,由于語言交流的障礙較大,形象直觀的文化教學方式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教學的引入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大量的圖片、動畫和錄像等可強化學生的記憶。而且對于教學中,承載了豐富文化信息的詞匯,有時無法用實物或講解的方式闡釋清楚,這時,多媒體教學就顯得非常適用。比如我們講飲食文化中的“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就可以直接展示這些菜品的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在講到茶葉的時候,也可適當的展示紅茶、綠茶等圖片,并可用簡單的視頻,展示中國傳統(tǒng)的茶藝。還有講到節(jié)日文化時,很多節(jié)日都有一些傳統(tǒng)活動,比如春節(jié)吃餃子、拜年、放鞭炮等,元宵節(jié)看燈吃元宵,清明節(jié)上墳掃墓,端午節(jié)吃粽子、劃龍舟,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這些內容均可用色彩明麗的圖片和視頻等方式來呈現(xiàn),既解決了講解的清晰性,又解決了講課的趣味性,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
當然對多媒體教學方式,我們也要適當的注意,首先要注意在授課時,對多媒體展示材料進行選擇,要適合學生初級階段的水平,視頻中的語言也應該盡量簡單。比如介紹飲食文化時,很多人會覺得《舌尖上的中國》很好,但是對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就有點難,我們應該選擇一些專門為留學生拍攝、制作的一些文化視頻,這方面北京語言大學、漢辦等均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其次要處理好多媒體展示和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多媒體教學有其優(yōu)勢,但是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也必不可少。授課時要注意控制教師授課的時間和多媒體影音播放時間的比例,不能一節(jié)課全部觀看視頻,教師要控制好課堂,適時進行多媒體展示。
(三)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首先是在課堂、校園中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來體驗。比如節(jié)日,我們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這種文化,他們只是接觸了這種文化,但更重要的是體驗。比如包餃子、吃粽子、吃月餅,我們稍作準備,即可在課堂上進行。在學校里面,也要充分利用環(huán)境,比如我們本科學生每學期末,會進行一定的才藝實訓,有太極拳、茶藝、舞蹈、剪紙、結繩等,可以組織留學生參加,真實體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條件許可,還可進行文化參觀,利用便利的交通,參觀名勝古跡。當然,文化參觀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策略,而不宜作為常規(guī)的教學策略使用。另外,隨著現(xiàn)在科技的發(fā)展,我們也可利用新興的“VR”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所謂“VR”,就是“虛擬現(xiàn)實”,是在3D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最近幾年在國內開始發(fā)展,目前主要應用于理工科及游戲領域。但是我們希望以后能制作出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VR”技術,也可從現(xiàn)有的“VR”技術中剝離出一部分供留學生使用,比如我們講節(jié)日時,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隨時進入一個非常接近現(xiàn)實的節(jié)日環(huán)境里,在這個環(huán)境里可以感受中國的春節(jié),可以放鞭炮,可以和別人互相拜年等。2018年由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頭號玩家》,風靡全球,講述了人類到2045年,人們只要戴上“VR”設備,就可以進入與現(xiàn)實形成強烈反差的虛擬世界。我們也可展望,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也可利用“VR”技術,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帶領學生進入虛擬的環(huán)境中,去更方便、更快捷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當然技術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真正的教學還需要教師的合理組織和控制,需要課堂大量的語言和知識輸入,以及一定的反復和練習。
三、小結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無論是理論的完善還是教學策略的探討,我們都還有很多更為細致的工作需要去做。對外漢語教學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學策略的探討形式多樣,但“教無定法”,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創(chuàng)造教育機會,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針對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對象,靈活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導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才能更好地促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2]李然.中級漢語綜合課文化教學的內容和策略[J].現(xiàn)代語文,2013(07).
[3]王昌宜.對外漢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11(01).
[4]楊樂.中級漢語綜合課文化教學的內容和策略[J].現(xiàn)代語文,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