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永琴
doi:10.3969/j .issn.1007-614x.2018.3.63
摘要:本文對1例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病理學形態(tài)特點進行分析,總結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臨床及病理學診斷要點。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光鏡下腫瘤組織對周圍正常組織呈廣泛侵襲性并可見巢狀和片狀的上皮細胞,伴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浸潤。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轉移率低,其惡性程度不高,患者多預后較好,因此對患者臨床癥狀及組織學進行診斷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甲狀腺;淋巴上皮瘤樣癌;臨床病理特征;臨床診斷
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光鏡下可觀察到甲狀腺組織中出現(xiàn)巢狀和片狀的上皮細胞,且伴有淋巴細胞浸潤。超聲檢查其實質部分回聲不均勻,可出現(xiàn)囊狀回聲,屬于臨床發(fā)病率極低的甲狀腺癌的一種,腫瘤組織惡性程度不高,往往患者預后良好。2017年7月收治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患者1例,對其相關臨床診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從而分析其臨床特征、病理學形態(tài),進一步總結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臨床病理特征,從而為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后期臨床鑒別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現(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男,44歲,因“左頸部包塊1個月”入院檢查。B超提示左甲狀腺中下極1個3.5 cm×2.5 cm包塊,與周圍組織分界較清。
患者因“頸部包塊不適、吞咽困難”入院,體格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單側咽喉部出現(xiàn)質地堅硬的結節(jié),觸之表面凹凸不平,且活動性較大,伴有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個體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激素、游離甲狀腺素及促甲狀腺素均在正常水平。為了解包塊性質及細胞學形態(tài),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下給予細針穿刺檢查,其主要步驟為采用細針在B超引導下對患者甲狀腺腫物進行穿刺,在穿刺過程中避免腫瘤組織出現(xiàn)轉移,將抽取的微量細胞涂片后采用FNAC細胞學檢查。本例細針穿刺高度懷疑惡性腫瘤,遂行甲狀腺組織活檢,對切除的病變組織給予常規(guī)脫水以及石蠟包埋,后將其切成4μm的切片,對切片進行常規(guī)HE染色置于光鏡下進行觀察。免疫組化染色發(fā)現(xiàn):TTF-1(-)、Vimentin(+++)、CK7個另0細胞(+)、CKpan(+)、CK5/6(+)、P40(+)、P63(+)、CK19(+)、Ki-67約5%(+)、Tg(-)、 CD68(-)、 CT(-), LCA(-)、MG(-)、HMB45(-)、S-100(-),免疫組化染色支持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
細胞學觀察:淋巴細胞中散在上皮細胞團,上皮細胞胞漿不明顯,核呈短梭形,核染色質偏深,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見圖1。
組織學形態(tài)觀察:腫瘤組織廣泛侵襲,癌組織形態(tài)與鼻咽部淋巴上皮樣癌完全相同,見癌細胞體積大,胞質中等量,核呈泡狀,核仁明顯,形成大小不等的片塊或巢狀。這些未分化的癌細胞巢無腺、鱗分化特征,被多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的纖維性間質包繞腫瘤細胞,見圖2。
免疫組化TTF-1(-)、CKpan(+)、CK7個別細胞(+)、CK5/6(+)、P40(+)、P63(+)、CK19(+)、Ki-67約5%(+)、Tg(-)、LCA(-)、 CT(-)、 HMB45(-)、 S-100(-)。免疫組化支持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見圖3。
討論
甲狀腺癌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體檢可在甲狀腺觸及質地堅硬且高低不平的腫塊,患者多無自覺癥狀,觸之未感疼痛。腫瘤多為非對稱性硬塊u,,隨著腫塊體積的增加,對食管、氣管均造成一定壓迫癥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聲音嘶啞、胸悶、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2、3]。甲狀腺癌常見病理類型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以及少見的其他類型癌,其中少見的甲狀腺癌包括甲狀腺淋巴瘤、轉移癌以及鱗癌等[4]。
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組織形態(tài)與鼻咽部淋巴上皮樣癌完全相同。癌細胞體積大,胞質中等量,核呈泡狀,核仁明顯,形成大小不等的片塊或呈巢。這些未分化的癌細胞巢無腺、鱗分化特征,被多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的纖維性間質包繞。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發(fā)病率較低,占所有甲狀腺癌患者的3%左右,在臨床診斷時應觀察患者一般資料,一般情況下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多見于40~ 70歲的患者,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年輕女性較為少見。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其組織學上不存在明顯鱗癌、腺癌上皮分化性特征[5]。近些年臨床對于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的發(fā)病病因并不明確,臨床研究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見缺碘地區(qū)以及甲狀腺病變患者。除此之外,臨床研究認為個體長期接觸放射線、雌激素分泌增加或個體遺傳等因素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一般研究認為的甲狀腺腫癌部分甲狀腺切除術患者,若術后反復多次頸部遭受放射線照射,可增加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的發(fā)生率。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患者多病情較重,因此多采用開放性組織活檢,病理組織活檢采集中組織采集較少,盡管由于活檢組織采集較少可增加個體病變整體誤診的情況發(fā)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對明確其組織細胞病理改變具有重要的意義,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個體往往預后良好
通過對該病例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上皮瘤樣癌患者臨床鑒別診斷要點,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患者入院檢查時多伴有聲音嘶啞、吞咽困難以及胸悶等臨床癥狀,頸部觸之有凹凸不平的結節(jié)。②病理組織活檢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體積較大,胞質中等量,核呈泡狀,核仁明顯,形成大小不等的片塊或呈巢,癌細胞巢無腺、鱗分化特征,被多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的纖維性間質包繞。③超聲檢查腫瘤組織可出現(xiàn)囊性回聲,其外形規(guī)則,邊界清晰,有包膜,內部透聲好,CDF顯示個體腫瘤組織內部以及囊壁出現(xiàn)片狀不豐富的血流信號,但可見小范圍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清晰的減弱回聲結節(jié),結節(jié)周圍及其內部,可見點狀強回聲,可隨個體患者吞咽動作以及甲狀腺移動而發(fā)生位置的改變。④與淋巴結轉移性癌的區(qū)別:后者彌漫增生的淋巴細胞中一般無增生的纖維間質包繞腫瘤細胞巢,而是應有明確的淋巴結結構,如淋巴結包膜、淋巴竇等。
參考文獻
[1]李光鑫,辛世杰,張健,等.甲狀腺肉瘤樣癌致術后反復出血l例報道[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12):1313.
[2]高建津,馮佩明,史華寧,等.甲狀腺肉瘤樣癌彩超表現(xiàn)l例[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2,28(8):758.
[3] 張纓,李祥周,周瑜,等.口腔軟組織轉移性甲狀腺肉瘤樣癌l例和文獻復習[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2,17(8):740-743.
[4]王玲玲,周全,張穎,等.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至多形性未分化肉瘤l例并臨床病理觀察[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6,32(6):696-698.
[5]華特波,孟憲瑛,李群,等.甲狀腺癌肉瘤二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