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姿
一、中職語文中文言文的教學現(xiàn)狀
大多數(shù)學生都覺得文言文晦澀難懂,許多學生為了考試不得不去背誦文言文,實際內(nèi)心對文言文十分抗拒,根本就不會過多去思考文言文的內(nèi)在含義。
以往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先教個別生僻字的發(fā)音,再解釋文章意思,著重提一些通假字,然后讓學生自行背誦理解,但課本上抽象的標點,無法教會學生有韻律地閱讀文言文,教師又經(jīng)常忽略這一塊,導致許多學生讀文言文讀得生硬而沒有韻律美,無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二、一體化教學背景下文言文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體化教學即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中的教學情況融為一體,打破固有的教學理念,避免因理論的枯燥無味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在實踐中無從下手的局面,最終使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理論中正確實踐,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為了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目前一體化教學是最為適合中職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
1.轉(zhuǎn)變課堂主人公
以往的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給學生進行“填鴨式”的講解,忽略學生的感受。在一體化的教學背景下,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變成氛圍的締造者,是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意境的領(lǐng)路人。如“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句古文,用寥寥幾字將一幅人間仙境般的山水畫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講述時,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閉上雙眼,在腦海里進行大膽的想象,讓學生描述自己想象的內(nèi)容。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晦澀的文言文變成生動形象的圖畫,使學生理解其中的韻味,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2.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
文言文的作者大多和我們隔著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歷史,導致學生很難理解當時作者的心情以及處境,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善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比如《燭之武退秦師》,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先提問,讓學生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做到最好,鼓勵學生思考當時燭之武的境地難處,學習燭之武的冷靜,讓燭之武這個人物變得立體生動,也促使學生更加理解人物的心理,潛移默化地減少學生對文言文的抵觸感,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好奇心。
3.將文言文中蘊含的道理古為今用
文言文中亦有許多是描述古人的英雄氣概,闡述人生道理的,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例如,《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烈之氣,又如《勸學》中達者為師的思想,都表達著古人的智慧,學會這些道理,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
4.教師要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
一體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進行,要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這些要求使得教師的任務(wù)越加繁重,對教師的要求也愈加嚴格。
因現(xiàn)代生活使用的文字與文言文之間的差距,導致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誤解,認為文言文難以理解,文章也毫無趣味,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表達靈活,講授生動形象,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喜愛。
班級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chǔ)以及參差不齊的學習能力都要求教師在授課時注意把控節(jié)奏,及時接受學生的學習反饋,根據(jù)具體的授課情況進行相應的教學安排。
三、結(jié)語
文字帶給學生的不應該僅僅是書本的冰冷,古人有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生應在書中找尋對自己有益的知識或是人生哲學。文言文是中華文明的承載體,在一體化教學的背景下,將文言文的內(nèi)容古為今用,教會學生學習古人的風骨,傳承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
參考文獻:
[1]張 寧.芻議一體化教學背景下中職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信息化建設(shè),2016(6):188.
[2]劉新盛.一體化教學背景下中職語文文言文教學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