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秋季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開始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將古詩文的分量又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基于新教材下,文言文教學應以“言”達“文”,以“文”解“言”,積極實現(xiàn)“文”“言”相融。教學上可以從自主學習抓預習、課堂教學以“文”解“言”,回到文本以及引導問題探究等來積極實踐,從而轉(zhuǎn)變大多數(shù)教師以串講、譯課為主的教學模式。
關(guān)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文”“言”相融;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秋季,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開始全國統(tǒng)一使用,統(tǒng)編教材將古詩文的分量又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基于部編本下的初中文言文怎么教?筆者在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有一個做法,就是通過學生自主預習,課堂教學過程,積極落實“文章內(nèi)容”和“詞語意思”的緊密結(jié)合,以言(詞義)的理解達成文(內(nèi)容)的理解,以文(內(nèi)容品悟)理解言(詞義),將文言的“言”積累貫穿在“文”的品析中,借“詞語”的推敲吟品達到欣賞古代美文的目的。也就是說要做到“文”“言”相融。
一、誦讀、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
誦讀,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這是所有教學方式的前置條件。以八年級上冊第三、六單元教學目標為例。第三單元的“單元說明”第三點說“提高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第六單元的“單元說明”第二點說“進一步熟悉閱讀古詩文的方法,反復誦讀品味,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第三點說“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這里的“積累詞語”“反復品味”“提高閱讀能力”都需要誦讀、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來完成,而不是由教師越俎代庖,學生需要憑借課文注解和相關(guān)資料去預習;需要憑借已有的知識來幫助理解文章;需要和他人討論探究來解決未知;需要不斷誦讀來感知課文內(nèi)容,提升對文言語言的感受力。
落實“預習”特別重要。一是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閱讀”,并能大致讀懂課文。二是預習檢查在課堂落地。最好的辦法就是課堂討論和互助,教師做點撥,解決預習中遇到的疑難詞句。三是預習中提出問題。除了前面說到的字詞疑難,還應該提出一些文章內(nèi)容方面的問題,供上課研討。學生課前預習要堅持和落實,久之,就會成為孩子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二、以“文”解“言”,回到文本
解“言”需要依托“文”作載體,重點詞句的理解,要放回課文中,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來加以領(lǐng)會。列舉幾例:
①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独恰?/p>
句中“晚”一詞,解作“晚上”還是“傍晚”?課堂引起爭論。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去探究,最后意見趨同:解作“傍晚”合適。傍晚,雖遲,但仍有光亮,后文的各種憑借如“轉(zhuǎn)視積薪后”“殺狼的場面”等視覺效果才能顯現(xiàn);傍晚,人少但仍有人行就比黑夜趕路可信。這就不僅僅是明白一個實詞“晚”的意思那么簡單,還引導對文章內(nèi)容的賞析,“言”“文”相輔相成。
②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送東陽馬生序》
這里一個“走”字,單靠學生以前的文言積累,能明白是“跑”。即使有些學生不知道意思,老師還可以這樣告訴他,這是個古今意思不同的詞,古代的“走”就是現(xiàn)在的“跑”。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下文“不敢稍逾約”,既然不敢“稍逾約”,那么還書必然迅速,及時歸還才有下次再借的機會,解為“跑”就更符合文意。
以上例子說明,這樣的品析,回到文本中,深入到文本的內(nèi)容里去考量,“這個詞在文中是這個意思,為什么是這個意思”,學生就明白了。
三、問題引導與探究
依據(jù)課文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章去思考、研磨問題,是文言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錢夢龍老師的《愚公移山》經(jīng)典課例,最突出的就是以問題引導的。
課堂更多的是適時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究,幫助學生解答問題時落實詞句、文意。如:寓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多大年紀?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遺男姓什么?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嗎?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困難嗎?勞動辛苦嗎?還有引導對比的問題: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說的話在內(nèi)容上和語氣上又有什么不同?愚公愚嗎?智叟智嗎?這樣揣摩問題,全文重點詞句的意思幾乎都能落地扎實。問題研究容易迸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強化,探究力、思維能力也得到培育。以上所述,在教學中并非單一運用,總是幾種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學時不要有意去割裂開。
錢夢龍在《文言教學改革芻議》一文說:“教文言文,當然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薄拔恼率亲髡叩乃枷肭楦?、道德評價、文化素養(yǎng)、審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把文言文作為文章來教,就要遵循教讀文章的一般規(guī)律。
基于部編本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改變一味串講和譯課的狹隘的教學方式,教師備課,一定要有“文”“言”相融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將兩者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這不僅是課標的要求,也是基于培養(yǎng)學生喜歡讀古典文章興趣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自覺閱讀、理解、探究、鑒賞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錢夢龍,彭尚炯.錢夢龍經(jīng)典課例品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注:本文為三明市初中語文課題《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論文。
作者簡介:李學文,男,(1969.03—)漢族,福建省清流縣人。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語文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研究,重點是文言文教學方式的探索和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設計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