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梅
【關鍵詞】 小學思想品德;活動教學;課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119—01
小學實施品德課堂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培養(yǎng)。由于小學品德教育與其他教學科目存在很大的差異,僅僅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根本不行的,在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引申適當的課堂活動,使得學生對品德教育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借以提升自身道德涵養(yǎng)。在實施小學品德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落實品德教育的目的,并按照小學品德課堂活動的課型制訂行之有效的實施策略,旨在為推進小學品德教育順利實施提供有效依據。
一、主體參與課型的實施對策
學生作為品德課堂的主體,為保證主體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品德課堂活動當中,需要教師對品德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按照相應了解設計教學目標,推進品德課堂活動順利實施。為了加強學生對品德教育的了解,營造愉悅的品德課堂活動氛圍至關重要,并在品德課堂活動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全部投入到課堂活動當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除此之外,在創(chuàng)設品德課堂活動時,需要保證課堂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全面銜接,在無形中提高學生對品德教育的了解。而且學生在品德課堂活動時,需要與教師實時交流,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身表達能力,對于推進品德課堂活動順利實施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在心智和思想道德方面沒有達到完全純熟的地步,在這種條件下,教師應利用適當的方法縮短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語言和道德差距,繼而實現(xiàn)小學品德課堂活動交流平等的目的。在實施品德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和課堂內容相關的情景模式,潛意識地增加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的了解,提高學生對品德課堂活動的興趣。
二、感知體驗課型的實施對策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各項只是理論的了解不充分,影響學生自身道德實踐。在這種條件下必須按照小學生對品德的了解設立感知體驗課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相應思想道德的了解,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感知體驗課型來說,在實施該課型時,需要保證該課型的傳染性和感悟性充分發(fā)揮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依靠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的方式進行道德教學渲染,使得學生對相應品德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敏感時期,在進行感知體驗課型時,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品德交流,這不僅可以營造出溫馨的品德課堂活動氛圍,對于提升學生對相關品德知識的感悟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以《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為例,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們的家鄉(xiāng)所在地,并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家鄉(xiāng)進行簡要的概述,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們家鄉(xiāng)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地貌等,之后按照相應了解引入適當的情境模式,確保學生在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同時,對其他同學的家鄉(xiāng)也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品德課堂活動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富有激情地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潛意識增加品德課堂活動的渲染力。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做游戲,學生通過描述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引導其他學生競猜,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小學品德課堂活動,增加學生對我國各地的了解。除此之外,在實施感知體驗課型時,還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播放幻燈片的方式使得學生對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三、協(xié)作探究課型的實施對策
實施協(xié)作探究課型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了解,只有學生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全面了解,才能夠實現(xiàn)學生道德品質提升的目的。在對協(xié)作探究課型深入研究中,了解到這一課型的主要特點在于協(xié)作性和趣味性,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必須要求學生相互協(xié)作,只有這樣,才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社會現(xiàn)象調查和實踐的目的。為了保證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探究的興趣有所提升,必須保證相關社會現(xiàn)象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主動參與品德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品德教育的目的。如,以《學做文明人》為例,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展示一些不文明的照片或者視頻,在學生觀看完畢之后,提問學生照片或者視頻中人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并引導學生站在道德的角度上講述相關問題,這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相應社會現(xiàn)象的了解,對于提升學生自身道德涵養(yǎng)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