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鋒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解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本文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并闡述了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實效性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問題
1.小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
小學生對寫作文,天生就是恐懼的,往往是提筆無言。而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又往往是布置一個作文任務叫學生去寫。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像比如說,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喜歡文章的文字優(yōu)美,導致一些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因為文字樸實而不被小學語文教師喜歡,這樣的后果是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1]
2.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當
小學語文教師通常是直接給出一個作文題目、寫作素材甚至有的教師會給學生列出提綱、提供范文,要求學生進行模仿寫作。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導致小學生的作文內容千篇一律。另外,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采用猜題、押題的方式,讓學生背誦或是熟讀有關的范文,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還嚴重影響作文教學質量。[2]
3.缺乏寫作素材的積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生往往缺乏相應的生活經(jīng)驗,寫作素材積累的不夠多。在寫作的過程中,只能絞盡腦汁地編寫作素材,同時還要注意遣詞造句。因此,寫作是學生的一個最苦惱的問題。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導致許多學生在寫作中無話可說,都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因而難以提升寫作教學效率。
二、提高小學語文作文實效性的策略
1.通過閱讀提升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對語文作文課的興趣不高,甚至有的學生懼怕作文,都是因為一有作文任務,有的學生就無從下筆,這與小學生的經(jīng)歷有很大的關系。小學生接觸社會較少,對社會了解不足,同時又缺乏觀察事物和現(xiàn)象的習慣,導致寫作素材偏少。閱讀可以改變這一現(xiàn)狀,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提升語言感知力和創(chuàng)作靈感。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閱讀訓練,通過閱讀訓練,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寫作熱情。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書籍,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等,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便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安徒生通話》、《格林童話》等書籍以加深對童話故事的認識。另外,教師要定期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自由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對文章的理解和想法,來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3]
2.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實踐出真知,教師可以通過實踐來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實踐活動前,教師要確定活動的主要項目。因為實踐活動一般寫的都是記敘文,一次活動的項目太多容易對小學生產生不必要的干擾,影響其對記敘文與要素的對應。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前用本子畫一個表格,表格的內容是實踐活動的記錄,分別體現(xiàn)記敘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結果等六要素。這些資料的記錄,可以為后期的作文寫作做準備資料。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某個時間點進行詳細的記錄,避免學生因為時間不夠而處理不了表格上的內容。實踐活動后,教師要進行總結活動,邀請學生進行發(fā)言,表達其對實踐活動的感受。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對寫作有了深刻的記憶,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
3.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小學生作文常見的問題有寫作形式固定和寫作內容空洞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不能因為個人的喜好而偏向某種文體風格,也不能因為片面地提高語文成績而讓小學生背誦范文。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目的,積極的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在作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只規(guī)定一些死板的題目,而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題目內容,為其提供多樣化、可選擇的作文題目。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觀察事物、感受生活,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寫作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
4.讓小學生暢所欲言
有生活經(jīng)驗的文章更容易表達學生的真情實感。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強化作文教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寫出有情感的文章。教師在作文寫作教學過程中,通過舉辦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廣泛地參與進來。在活動中,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其暢所欲言。教師通過學生的發(fā)言來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思維邏輯,再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指導,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方式觀察和看待身邊的事情。在活動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主題要選擇范圍比較寬泛的話題。這樣,學生可以圍繞中心話題展開討論。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肯定所有學生的看法,并對部分問題進行適當?shù)囊龑?。討論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勇于表達,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第二,教師要適當?shù)匾銎渌掝}。教師要臨場發(fā)揮,對部分同學的觀點進行提問以便引出其它話題。目的是為了避免學生背誦一些活動前的準備內容,切實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復述能力。在活動臨近結束的時候,組織學生復述一下活動中學生的主要觀點和內容。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接納和審視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學會用辯證的觀點進行寫作。
結語
綜上所述,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式,通過實踐增加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小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觀察生活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興趣。通過閱讀和活動中的討論,讓小學生開拓視野,拓寬思路,提高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研究[J].華夏教師,2016,12(5):47-47.
[2]花勤翠.關于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2(11).
[3]雷晨春.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探究[J].學周刊,2017,34(1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