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號演奏需要演奏人員熟練地掌握各種技巧,而呼吸和吐音則是小號演奏中比較重要的兩種技巧,這兩方面可以直接影響到演奏的質(zhì)量。本文先對小號演奏中呼吸和吐音的種類加以總結(jié),探討了胸式與腹式呼吸、胸腹呼吸的方法。然后分析了小號演奏中的吐音種類,最后對小號演奏中呼吸和吐音的訓練方式進行了詳細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號演奏;呼吸;吐音;訓練方式
在交響樂演奏中,小號起到的作用不可取代,相比而言,小號的音域是最高的,一般使用其來進行高演奏,所以演奏方式十分復雜。在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人員靈活的控制氣息與舌尖動作,經(jīng)過長時間的練習加強自己的演奏能力。在小號演奏中,最基本的演奏技巧有連音、唇振、吐音以及呼吸四種,本文就對呼吸和吐音兩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與研究。
一、小號演奏中呼吸的類型
呼吸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在樂器演奏中,呼吸所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在演奏過程中,演奏人員要依據(jù)小號演奏氣息要求進行呼吸,這和日常呼吸有很大差別。小號演奏中的呼吸是發(fā)音的原理,同時也能夠?qū)σ羯M行轉(zhuǎn)換。所以,呼吸能夠直接影響演奏的效果。在實際演奏時,呼吸方式有下面幾種[1]:
(一)胸式與腹式呼吸
所謂胸式呼吸,其主要是指在吸氣與呼氣過程中,經(jīng)過胸腔與肺部把空氣吸入到胸部,然后小腹與腹部往上收縮,橫膈膜則是向下收,這個過程可以把氣呼出。這種呼吸方式一開始是由法國演奏家提出,胸式呼吸方式側(cè)重于肺部吸氣,但是忽視了腹部,所以達不到演奏對氣息的標準要求。還有一種方式是腹式呼吸,主要是經(jīng)過腹部伸縮呼吸,呼吸是橫膈膜向下動作,腹部因此而鼓起,呼氣讓腹壁肌收縮,讓胸腔之下的肌肉放松,腹部再呼氣。這種呼吸方式側(cè)重于腹部作用,喉部也處于放松狀態(tài),吹奏出的音色比較厚。不過這種方式極易導致演奏者疲勞,從而影響小號音色[2]。
(二)胸腹呼吸
這種方式是一種綜合性呼吸方式,同時也是當前小號演奏中認可度比較高的一種方式。在呼吸過程中,先將腹部擴張,然后吸入足夠量的氣息,接著把氣息輸送到胸部。在呼吸時候腹部收縮,腹部肌肉處于放松狀態(tài)中,這樣能夠讓呼出的氣息達到自然狀態(tài)中。在小號演奏中運用胸腹呼吸方式,可以讓肺部氣息達到標準,為演奏者提供足夠量的氣息,進而提高小號音色。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可以靈活控制呼吸節(jié)奏,依據(jù)音樂曲調(diào)需求來吹奏出高質(zhì)量音質(zhì),在整個交響樂的演奏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號演奏中吐音種類
與呼吸一樣,吐音同樣是小號演奏中的重要因素,其也決定著小號演奏音質(zhì)。在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人員掌握一定的吐音機器技巧,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吐音也有著特定的類型。
(一)單吐音
所謂吐音,其實際上使用舌頭間隔一個長音符,然后得到長短不一樣的音節(jié)。在吐音動作時,舌尖一般會處于上牙與下牙膛的結(jié)合處。在吐音過程中,口腔會發(fā)出Ta與Tu音,接著舌尖會往后下方動作,且氣流往外呼出,從這個動作能夠讓嘴唇進行短時間震顫,一個完整的吐音動作就完成了[3]。
(二)雙吐音與三吐音
雙吐音是在單吐音基礎上擴展的,用舌頭動作發(fā)出Ta、Tu聲音,并且和喉部發(fā)出Ka與Ku的音相結(jié)合,進而構(gòu)成Ta-Ka、Tu--Ku的音。在樂曲演奏過程中,當單吐速度跟不上樂曲要求的速度時,就能夠運用雙吐方法來吹奏。將單吐與雙吐有效結(jié)合,就可以形成所謂的三吐,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是由兩個“Tu”音與一個“Ku”音構(gòu)成“TuTuKu”,這樣可以使用三吐音吹奏出高速度的連音。三吐和雙吐都需要進行練習,這樣才能夠在演奏中發(fā)揮作用,提升小號演奏的音質(zhì)。在練習雙吐音與三吐音時,要注重音的音色、音量以及長短等方,這樣才能夠保障訓練的有效性[4]。
三、小號演奏中呼吸和吐音的訓練方式
(一)呼吸訓練
要想在小號演奏中有效調(diào)節(jié)氣息,吹奏出預期的音質(zhì),就需要在日常練習中做好呼吸訓練。比較常見的幾種呼吸訓練方式如下:其一是站立呼吸練習。訓練時要讓全身處于放松狀態(tài)進行站立,然后把口腔打開,慢慢深吸氣,之后再逐步加快呼吸速度。在這其中要進行有意識的停頓,要盡量對腰部肌肉運動進行靈活控制。在訓練時需要注重站立姿勢,若是吸氣過程中胸部先進行了擴張,則會導致提肩等不良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人身體就會處于緊張狀態(tài)中,從而影響氣息的運行與調(diào)節(jié)。所以,在吸氣的時候一定要放松,不用抬肩,在呼氣時腰部不能夠突然性收縮。站立呼吸的練習與訓練主要是讓演奏者可以在放松狀態(tài)下呼吸,增加吸氣量,讓正式演奏時有足夠量的氣息來調(diào)節(jié)音調(diào)和音色等;其二是坐臥式呼吸訓練方式,若是無法從容地進行站立式呼吸練習,演奏者還可以使用這種方式來進行練習。比如可以把一本書放置在腹部練習,根據(jù)書長度和落下情況,在此基礎上感知人體呼吸情況,并且用身體記住這種感覺。因為這時候的呼吸是比較放松與自然的,這種狀態(tài)可以使用在正式演奏過程中。練習者坐起來時,要用手把肚子輕輕按住,然后再結(jié)合之前平躺呼吸方式與感覺進行呼吸練習。坐臥呼吸訓練更側(cè)重于對呼吸的過程進行感受,在此基礎上進行站立式的呼吸練習會更加有效和方便[5]。
(二)吐音訓練
舌頭可以說是吐音動作中的關鍵“工具”,所以吐音訓練主要是對舌頭進行練習,在訓練時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其一是練習舌頭動作,在吐音舌頭動作一般是往后下方收縮,千萬不能夠向前動作,只有這樣才可以發(fā)出吐音。在練習的時候,若是在同樣的音節(jié)上進行吐音訓練,則舌頭的動作一般是獨立進行的,除了舌頭的動作之外,口腔的任何地方都不需要做出動作。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小號演奏者在吹奏時下顎會不由自主地跟著舌頭動作,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吹奏時間比較長,則演奏人員的口腔就會感到疲勞。而交響樂的演奏時間都比較長,所以會導致吐音速度與質(zhì)量降低。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舌頭在收縮時,演奏者下顎肌運動會讓口腔肌肉快速進入疲勞狀態(tài)。針對這個問題而言,在訓練時可以進行無實物練習,也就是不使用小號進行練習。練習時單手拖住下巴,口腔微張開發(fā)出La音,下顎不要有任何動作,然后一直反復做出這個動作,使其能夠成為一個下意識動作,之后再使用小號吹奏練習。除了舌頭動作控制以外,還需要控制舌頭收縮速度。因為氣流速度與流量和音量之間有緊密的關聯(lián),而氣流速度與流量則取決于舌頭動作的速度。因此,舌頭收縮速度能夠直接決定音量的高與低。若是舌頭收縮速度越快,則顫動就會越強烈,音量就會越大。反之,若是舌動作速度越慢,則音量就會越小。在舌頭訓練中還要注意舌頭在口腔中的落點,舌頭落點一般是在上牙與下顎膛之間,在吹奏高音低音時舌尖落點會有細小的變化。要想吹出高音,舌尖位置就要稍微往上,反之,低音就需要舌尖稍微往下。在這過程中上下移動量不能太大,太大會導致吐音不正常,進而對音質(zhì)形成很大的影響。在訓練雙吐音的時候可以在以下幾種方法上進行練習:其一是無號練習,在初期訓練過程中不使用樂器練習,先讓嘴唇做出吹奏時應有的嘴型,然后發(fā)出Tu與Ku的聲音,使其能夠成為連貫的音。其二是換位練習,練習雙吐時,Ku音控制難度比較大。若是和Tu音相比,Ku的發(fā)音、音質(zhì)以及音色上都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練習的時候,可以將Tu音與Ku音進行置換,進而構(gòu)成KuTuKuTu的連音。
四、結(jié)語
呼吸和吐音都是小號演奏中的關鍵因素,在日常練習和訓練過程中要加強對這兩方面的練習。通過對演奏中呼吸與吐音類型的分析,在站立呼吸、坐臥呼吸、控制舌頭落點和動作等相關方式上進行有效練習,進而提升小號演奏技巧。
[參考文獻]
[1] 張楠.小號演奏四大要素中呼吸,吐音的類型及其訓練方法[J].黃河之聲,2014,05:70-72.
[2] 李振奇.小號訓練中長音,吐音,連音的演奏技巧分析[J].戲劇之家,2016,02:67.
[3] 胡秋巖.小號演奏的吐音問題研究[J].大眾文藝,2016,10:11-12.
[4] 劉楠.小號演奏中呼吸技巧的運用[J].當代音樂,2018,03:102-103+106.
[5] 陳瀟.淺談小號演奏中的呼吸技巧[J].黃河之聲,2015,05:62-63.
作者簡介:付少巍(1981-),男,河北人,碩士,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小號演奏、交響樂、素質(zh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