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彬
摘 要:人的品德內在于生活之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設便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綜合性課程,其主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從在生活中培養(yǎng)品格、在生活中啟迪心靈、在生活中升華教育三個角度于生活點滴之中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讓良好的品德根植于學生的心中,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品德教育;生活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激發(fā)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讓兒童在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中,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進他們的知識與能力、道德與情感的和諧發(fā)展。
一、在生活中培養(yǎng)品格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
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fā)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guī)Ш⒆尤ス珗@玩,玩累了我們倆就坐在了路邊的石凳上聊天。旁邊的石凳上坐著一對母女,女孩邊和媽媽說話,邊吃著零食,吃完后,女孩把零食袋放進遠處的垃圾桶,并說:“我們老師說不要亂丟垃圾……”
她們走后,兒子問我:“媽媽,她說得對嗎?”我認真地對他說:“她這樣做很對,愛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兒子認真地點了點頭。
如果孩子不能解決每天遇到的這些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課堂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增強孩子的道德觀念,培養(yǎng)孩子高尚的品格。
二、在生活中啟迪心靈
學生品德的教育,不是靠我們講些大道理就有成效的,是要靠老師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以身作則,不厭其煩地、周而復始地并且有巧妙地引導學生。
有時一下課,一些學生就跑到辦公室告狀,某個同學把我的筆弄壞了不賠我,某個同學罵我打我了,某個同學洗手沒關水龍頭……但是他們不會發(fā)現某某同學關掉了水龍頭,某某同學幫助了同學……孩子們不會發(fā)現身邊的好事,不會尋找身邊的快樂,只會關注那些“壞事”,不愉快的事。
于是,我針對這個現象開展了“關心好事,分享快樂”的活動。我打印了一張表格,每天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請孩子們把自己發(fā)現的,能帶給大家快樂的好人好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凡是和大家分享快樂的同學,以及事例中涉及的令大家覺得快樂的人物,都填在表格里,他們的名字后面打上紅五星。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樂在其中。這樣關注了生活,啟迪了心靈,道德品質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在生活中升華教育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班級的學生,乃至一個學校的學生,一個國家的公民素質的直接體現。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轟轟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細微之處見大局。
有一次放學后,同學們排著隊陸續(xù)走出校門,我班的班長魏××把同學們送出校門后,又回來去廁所。走出廁所,她聽到了“嘩嘩”的流水聲,循著聲音看去,發(fā)現不遠處的水龍頭沒有關,水已經流滿了池子,正往外流呢。她想到了課堂上老師講的那些缺水地區(qū)發(fā)生的感人故事,于是她顧不上回家,去關水龍頭??墒?,水龍頭好像壞了,怎么也關不上,水流了一地。正在著急時,我班的另一名男生跑了過來,他脫下上衣,使勁堵上水龍頭,他們倆一人捂著,一人喊來了老師,好大會才修好,他們看著水龍頭不再流水,才放心地回家去。一邊走,魏××還一邊說:“這些白白流掉的水,得夠缺水的小村莊喝幾天啊?”事后,魏××寫了一篇日記,題目很有新意:《“大禹”治水》,這篇日記生動感人,不僅寫出了自己治水的過程與體會,還向同學們發(fā)出節(jié)約用水的倡議。這種行動是完美人格的體現,是課堂教育的生成,也是生活教育的升華。
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中,這樣的感動曾經被人們忽略甚至拋棄,當人們再次回頭來尋找時,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尋回它難哪!這種行為我們需要弘揚,這是教育與高尚人格的完美結合。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重視生活教育,課堂、生活有機結合,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