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學生認識不同事物,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主觀傾向。田徑教學作為教育項目中必不可少的教學課程,是提升學生身體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管理觀念的重要內容。將興趣教學合理的引進到田徑教學項目中,可以提升學生體育訓練的內在動力,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課堂參與積極性,為學生身體機能與心理機能協(xié)調發(fā)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教學原則;方案設計;獎懲機制
田徑興趣體育教學的實質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的內容以及教育工具等組織課堂教學,克服機械式教學的枯燥性,提升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興趣的教育模式?,F(xiàn)階段,終身體育理念逐步深入發(fā)展,倡導國民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都應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中,尤其在體育訓練課程中,應注意課堂實踐效果,為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樹立提供基礎。
1 在田徑項目教育中開展興趣教學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教學作用
1.1 在田徑項目教育中開展興趣教學的理論基礎
關于興趣教學不少學者進行過研究,其中較為系統(tǒng)和出名的有赫爾巴特與杜威。赫爾巴特認為興趣是心理上的積極活動,它是人的意識的內在動力。具體地說興趣是主動、個性和智力發(fā)展的驅動力。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興趣分為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動四個興趣表現(xiàn)形式。杜威從興趣與訓練的角度把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把對興趣的訓練分為機械訓練和智能訓練,他認為教育中要加強間接興趣和智能訓練。不同的是赫爾巴特是興趣養(yǎng)成論者,而杜威則是興趣生成論者。
1.2 基于興趣導向的田徑課程實踐教學作用
1.2.1 激發(fā)學生參與田徑訓練的主動性
田徑運動是高中體育必修內容,也是高中體育教學難點之一。對于田徑訓練,學生大多數(shù)感覺枯燥,很難主動地參與進去。興趣教學采用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喜聞樂見,更主動地參與進來。例如,對于短跑訓練,可以采用“長蛇”游戲,不同的學生相互追逐,達到訓練效果。
1.2.2 提升學生的田徑技能
田徑訓練屬于技巧性很強的項目之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老師講授——示范——練習的模式很難使學生學習到位。興趣教學可以采取一些更加形象的手段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田徑項目的真諦與技巧。例如,學習“鉛球”這一節(jié)的時候,老師通過優(yōu)秀運動員的視頻,借助視像分析系統(tǒng)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鉛球出手、投擲到運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
1.2.3 增強學生的心理機能
任何一項運動都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運動員心理壓力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對田徑成績產生影響,甚至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些心理因素包括抗壓能力、關注能力等。田徑運動屬于非肢體對抗性運動,對于運動成績測評總是伴隨著激烈競爭。
1.2.4 興趣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被動注意
在田徑教學項目中開展興趣教學,按照教學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直接興趣教學項目與間接興趣教學項目。直接的教育項目包括田徑游戲、模擬比賽以及拓展訓練等;間接興趣教學項目包括觀看田徑比賽視頻、對項目內容進行探究教學等。通過興趣教學中的機械訓練、拓展訓練,不僅能夠夠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還可以通過被動注意的增強,保證田徑教育的實踐效果。
2 在田徑教學中開展興趣活動的主要原則
當前階段,在學校中通過學生興趣的引導使其更加專注于體育鍛煉課程,不僅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加強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還是貫徹終身體育精神的關鍵。部分教育學者認為學生如果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培養(yǎng)出體育鍛煉的習慣、意識,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健康管理觀念,使其在工作時期也能保證一定量的鍛煉。
2.1 新穎性原則
學生對簡單、枯燥、重復類的體育活動通常沒有足夠的耐性,在關注度上也有所不足。因此在田徑教育課程中要注意新穎性原則,通過形式多樣的田徑活動,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常見的活動類型包括兩人三足、短程接力等活動。將傳統(tǒng)的田徑項目改造成為更具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的體育活動形式,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田徑訓練當中。
2.2 挑戰(zhàn)性原則
體育教學的挑戰(zhàn)性是影響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因素,具備一定挑戰(zhàn)性的內容,可以激勵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在開展興趣教學時,適當融入一些挑戰(zhàn)性的因素,將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外在的動力。實質上來講,基于學生興趣開展的實踐教學屬于一種間接的、目的性較強、具備一定難度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調節(jié)課程內容難度來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取得勝利的結果或遭遇一定的挫折。與此同時,具備一定難度的田徑項目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理,使學生更加努力。
2.3 確保學生的注意力
興趣是學生進行田徑鍛煉的主觀感知,只有保證學生對課程具備較強的注意力,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教師應該在開展田徑項目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語言、動作等方面的引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一步保證興趣教學的實踐效果。
2.4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相較于機械式、填鴨式的教導模式,興趣教育注重學生主體的地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的方面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對體育項目的探索欲望,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還可以保證田徑教學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在實際的體育課程中,應該通過多樣化、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設置,保證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探知欲。
2.5 即刻體驗原則
田徑教學除了要對學生的體育意識、技能、習慣進行培養(yǎng)外,學生即可體驗感也較為重要。這里的即刻體驗指的是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準備期、過程中、結束后產生的愉悅感。田徑訓練時,應該讓學生始終保持輕松、愉悅的心理,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精神,從而將正確的精神貫穿于田徑訓練始終。
3 提升興趣教學在田徑課程中實踐效果的有效舉措
3.1 轉變田徑教學的觀念,對興趣課程進行全面認識
美國從事心理學教育的專家布魯納認為,學生最好學習動力在于所學內容的內在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先天能力,同時,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可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外部環(huán)境或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可以促進學生在長期活動中對學習內容形成興趣習慣,而短期的興趣也可以通過不斷引導轉化為一項長期甚至是終身的興趣。當前階段,學生在進行田徑訓練之前,對田徑活動的實際認知不全面,不了解體育活動對健康管理的實際作用。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評價環(huán)節(jié)、課外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合理的引導教學,提升學生對田徑項目的興趣。體育教師的教學語言、肢體動作、授課情緒等都會對學生的主觀性產生一定的影響。課程結構的設計、活動的組織形式、階段性教學目標等也會影響田徑體育的教學效果。特拉費斯曾說過:“教學實質上是一種藝術表演的獨特形式,但它區(qū)別于其他形式,主要是由教師與觀看的學生之間的關系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技巧性、新穎性、和諧性的授課技巧,展示田徑教學的特點。如,在教授前翻滾動作時,教師可以設計謎語:兩手全力撐,兩腳快速蹬,團身如圓滾,展身似雄鷹。利用謎語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
3.2 通過合理的田徑教學方案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
大部分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較為好動,對教師指令的執(zhí)行能力不高。如果只是按照動作講解、肢體示范等流程進行,學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教師的目的,顯得體育課程枯燥、無味,達不到預定的訓練效果。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體育課程的學習特點,對田徑課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行趣味性設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在提升學生專注程度的基礎上,保證教育效果。如,在設計短跑課程時,可以通過模擬競賽的形式,教授學生專門的短跑起步動作、跑步姿勢以及賽后的動作調整等,根據(jù)比賽實際情況,對不同選手的動作進行講解,在傳授短跑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個人點評,引發(fā)學生共鳴,實現(xiàn)田徑課程的教育目標。與此同時,教師應采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田徑教學形式,首先要豐富專業(yè)的教學知識,引進先進的田徑興趣教學理念,將田徑興趣活動作為學生體育訓練的延伸,注重日常練習;其次,在課堂教學、課外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專業(yè)的教學名詞轉化為學生易懂的詞匯,使學生能夠盡快的掌握田徑技巧、知識,提升身體健康機能。
3.3 充分利用田徑教學的工具,吸引學生的關注度
部分學生在進行田徑教育活動前,沒有相關的經驗,對專業(yè)體育訓練的知識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工具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關注度。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是人類的自然天性,也是學生進行田徑課程學習的內在動力。通常情況下,探究行為按照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即通過感官進行探究、利用動作進行探究以及語言探究等。具體來講,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田徑課程效果:首先,利用學生的感官來提升課程的體驗感。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動作演示、技巧示范等行為,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了解田徑項目的基礎知識。然后教師通過教學工具,如跨欄、指揮哨等,設置教學指令;其次,教師在示范完成后,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行為,用肢體動作進行記憶,教師可以通過指令糾正學生的動作。同時,在學生的日常練習過程中,可以利用模擬比賽、小組競賽、團體活動等形式,加深學生的參與度。體育課程使用的道具、指令、伴奏音樂等屬于課程的輔助工具,可以吸引學生的被動注意,提升田徑教學、訓練的實際效果,教師在課程中應充分了解教具的使用方式,輔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田徑技巧與專業(yè)知識。
3.4 對課程結構進行科學設計,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
體育教師在課程中除了要吸引學生的主觀關注度外,同時也要通過合理的課程結構吸引學生的被動注意力。被動的注意實質上是人的一種反射本能,個體為了達成某一目的需要將注意力投放在另一項事物或行為上。如,學生為了獲得表彰參加長跑項目;為了達成教師的要求參與體育活動;為了達成自身的學習目標而努力的在體育項目中得到名次等都屬于被動注意。學生的注意與興趣通常為因果關系,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合理的課程結構,科學搭配情景、體驗、探究、案例、游戲等教學模式,采用不同的變速跑、追逐游戲、彎道跑等田徑項目形式,改變單一的跑步訓練模式。同時,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在課程結束后對活動小組及成員進行客觀點評,設置不同的訓練、游戲等級,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表現(xiàn)相對較差的小組以鼓勵為主,提升整體學生對田徑訓練的興趣。
4 結語
田徑體育訓練相較于其他的體育項目,由于形式較為單一、訓練內容重復性較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低。以興趣為基礎,進行田徑項目的訓練,采用形式多樣的課程結構與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參與性,還能夠通過被動注意的增強,提升實際田徑訓練的效果,實現(xiàn)田徑教學的實際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孫元昊.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不同田徑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情景興趣的效果研究[J].田徑,2017(4);
[2]譚周揚,黃麗萍.新課改背景下趣味田徑教學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17,38(2);
[3]吳冰.探析激勵理論在普通高校田徑運動訓練中的運用[J].青少年體育,2016(2);
[4]王遠超.趣味田徑教學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西安翻譯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7(33);
[5]陳維富,張長禮.新時期多媒體技術在高校田徑教學訓練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6).
作者簡介
文蘭穎(1976-),女,河南洛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田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