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受學術型碩士學位的影響,教育碩士《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偏離基礎教育新課改實際?;谛抡n改的理念和實踐,在分析新課程改革對教育碩士課程帶來影響的背景下,指出了現(xiàn)有《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體系存在的問題,最后按照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進行了重構。
【關鍵詞】課程與教學論 課程內容體系 新課改 改革 教育碩士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SLGYJG1614)。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226-02
長期以來,受學術型碩士學位的影響,教育碩士《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偏離基礎教育新課改實際。因此,基于新課改的理念,對《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大膽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和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課程改革對教育碩士課程帶來的影響
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將新課程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提出了轉變課程功能、調整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改革、改革課程評價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體目標。同時,對于培養(yǎng)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的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也提出了挑戰(zhàn)。
第一,作為為基礎教育培養(yǎng)學科骨干的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應主動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樹立以兒童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樹立正確的質量觀等,是教育碩士課程所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
第二,課程內容的改革要求教育碩士課程深入研究課程內容的知識范疇和邏輯層次,正確處理好經典內容與更新內容的關系,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
第三,新課程評價改革同樣對教育碩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要求對教育碩士課程本身要建立發(fā)展性評價體系,應使評價在其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以使其得以更好的發(fā)展。
二、現(xiàn)有《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偏離職業(yè)性定位
在實際的《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設計中,存在著將教育碩士培養(yǎng)成為“教育學者”、“教書匠”與學術型學位相等同的多種目標。課程目標定位的不準確,以教育學碩士的標準來構建《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偏離了教育碩士的職業(yè)性目標定位。
(二)課程內容學問中心化
原有《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在內容上仍遵循著學術學位教育的軌跡,關注“是什么”和“為什么”的陳述性知識,教學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理論泛化,內容多,重點不突出,忽略了學生對職業(yè)發(fā)展內在動力的實踐性知識建構。
(三)課程評價方式單一
《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評價方式主要是考試這種形式,評價主體只有教師本人,課程評價方式單一。這種終結性的評價方式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難以體現(xiàn)專業(yè)學位的職業(yè)特征,也難以真正實現(xiàn)課程評估的優(yōu)化作用。
三、《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研究
面對新課程改革對教育碩士課程提出的新要求,結合現(xiàn)有《課程與教學論》存在問題,對《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進行重構。
(一)重構《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目標
作為專業(yè)基礎必修課,依據(jù)現(xiàn)代卓越教師培養(yǎng)目標,從教育碩士成長出發(fā),而不是單純從學科知識發(fā)展出發(fā),體現(xiàn)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思想,遵循科學性、先進性的原則和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努力將經典知識與新課程改革的內容整合起來,使課程內容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基礎性、研究性,使教育碩士對課程與教學論有一個最基本的理論認識,把握課程與教學的規(guī)律,剖析我國課程與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教學觀;通過實踐設計,重點培養(yǎng)教育碩士對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其課程與教學意識,拓寬教育碩士對課程與教學的整體把握,初步形成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現(xiàn)和解決實際課程與教學問題的基本能力,增強參與課程及教學改革的愿望和能力。
(二)重構《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體系
1.整合知識,融入新課改的內容,突出少而精的特點
這一內容改革具體涉及四個方面:①在繼承《課程與教學論》已有知識體系優(yōu)勢的基礎上,根據(jù)時代的要求,刪掉非常理論化的知識及論述,精選課程與教學知識,例如刪掉關于課程與教學的學科分析,課程與教學的價值的內容,課程管理和教學藝術只在具體章節(jié)中介紹;②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加強課程與教學內容整合和前后內容的聯(lián)系,突出核心內容,例如,把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整合在一起;③從新課改實際出發(fā),選擇與新課改緊密相關的內容,并將學科前沿知識、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例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改課程內容選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教學設計、高效教學、發(fā)展性課程與教學評價體系等;④把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融入具體章節(jié)內容中,并結合地方教育的事實,強調師德教育,深化育人性,強化教育碩士科學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
2.設計從理論到實踐的內容體系,強化教育碩士的體驗和反思
這種設計具體涉及四個方面:①關注教育實踐,從課程與教學問題入手,注重問題導向,通過教育問題的討論來引入理論解決,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②設置案例分析和視頻觀摩,采用融合式案例教學,強化教育碩士從不同角度和情境進行反思和建構,幫助他們能夠充分意識到在以后從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及應對策略;③從服務地方教育的實際出發(fā),注重課程與教學實踐,設置課內教學內容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模擬訓練,強化師范生體驗,核心訓練教育碩士課程內容選擇的能力、課程開發(fā)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方法運用的能力、課程與教學評價的能力;④設置課外實踐環(huán)節(jié),布置實踐任務和作業(yè),讓教育碩士到中小學進行實際參觀、調查、專題研究,使教育碩士接觸、了解教育現(xiàn)實,培養(yǎng)他們分析、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重構《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評價
《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評價要從教育碩士有效發(fā)展出發(fā),積極發(fā)展多元化評價方式,提高課程質量,具體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①重視診斷性評價的作用。在學習課程之前,進行學前考測,了解學生對《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的興趣、愛好、期望、已有知識水平、技能程度等,然后對課程做出必要的調整決策;②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加大過程性評價的力度。將師范生日常課程學習納入評價,通過信息反饋完善《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并改進課程運作的方式方法,加強對學生學習課程過程的管理和監(jiān)督;③改革課程評價的內容和具體方式,關注教育碩士的課程與教學行為、情感和實踐表現(xiàn),注重平時發(fā)展性評價,采用靈活的口試、小論文、討論記錄、課程改革建議、教學設計作品、案例反思、實踐練習、模擬教學、實踐調查等方式,引導教育碩士把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論》目標從簡單提高課業(yè)成績轉向教育實踐和實際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傳燧.本土課程與教學論:內涵、體系及其特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1):36-40.
[2]陳芬萍.大學課堂教師應具備的四種意識——以“課程與教學論”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育,2013(7):55-53.
[3]孔維宏.面向教育碩士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4):47-49.
作者簡介:
張曉華(1979-),男,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教育理論及教育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