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明
摘 要 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語文教學的基本導向。在古詩文教學中注重字詞句疏通、古詩意境體味、古詩意境體會和古詩思想品味,利于讓學生感受古詩文魅力、古詩文音樂美、古詩文圖畫美和古詩文情感,從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增強學生人文底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古詩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C41,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9-0045-02
古詩文是我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凝聚出來的瑰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奇葩。古詩文以語言精煉著稱,其文字音律性強,語段格式工整,語篇意境深遠,極具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語言的無窮魅力。古詩文融傳統(tǒng)文學、古典音樂、傳統(tǒng)美術于一體,具有很強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力,透過古詩文,可以了解到古代民俗風情,前人思想情感,古社會狀態(tài)等。將古詩文納入語文教學課堂,不但可拓展學生知識面,而且可使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
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素質教育中,我們更應該以古詩文教學為載體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是,初中階段古詩文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且教學策略也不科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機械地記憶與默寫,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理解古詩文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達不到以古詩文教學為載體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初中課堂古詩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詩篇的魅力,感受詩歌的意境,了解其中蘊涵的情感和寄托,進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增強學生人文底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古詩文教學為載體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一個新課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從下幾方面努力。
一、在字詞句疏通中,讓學生感受古詩文魅力
古漢語的字詞句魅力已被得到廣泛公認,而古詩中字詞句更是體現(xiàn)出凝練優(yōu)美,很多知名作家作品中語言優(yōu)美大都來自源于深厚的古漢語熏陶。但是古詩文所處時代畢竟與現(xiàn)代相距千百年,字詞句用法、含義與現(xiàn)代文章相比有較多差異,如通假詞、用典現(xiàn)象、句段押韻等均是學生能否準確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因此,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首先必須為學生對字詞句疏通進行疏通,這既是初中課堂古詩文教學的基礎,也是讓學生感受古詩文語言魅力的最基礎方式。
從事物認知過程來看,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映射到古詩文教學中,即首先讓學生明白古詩文字詞句的基本含義,才能上升到真正去感受古詩文的魅力。這一點與傳統(tǒng)課堂古詩文教學方法是想通的,字詞句疏通的教學方法在教科書及各類參考書中有著眾多詳盡論述,也是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且執(zhí)行得比較好的方面,在本文就不作贅述。在本文中提出來,就是讓教師們明白,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古詩文教學不能忽視字詞句疏通,這畢竟是古詩文教學的最基礎部分。
二、在古詩文誦讀中,讓學生感受古詩文音樂美
俗語有言:三分文章七分讀,可見誦讀是古詩文理解和感知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誦讀也是讓學生感受古詩文音樂美的最有效教學方式。在古詩文考證中,古詩歌與古典音樂是具有同源性的,雖然詩歌是一種獨立文體,但在形式上、韻律上依然保留了很多古典音樂的痕跡,如重疊句、迭句、押韻等語法的應用就是最典型的表現(xiàn)形式。在古詩文初中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白古詩歌與古典音樂之間的這種同源關系,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古詩文的音樂美,從而提升學生審美觀這個核心素養(yǎng)。
納入初中語文教材的詩歌大都具有韻律和諧、節(jié)奏明快,讀著抑揚頓挫,聽著扣人心弦。在學生疏通了字詞句后,可對古詩文詩意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反復誦讀,可讓學生細心的體味到古詩文的平仄、聲韻,就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體會到詩歌與音樂的相通之處。但古詩文朗誦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教學點撥,指導學生注意朗誦節(jié)奏、朗誦速度、朗誦語調等,讓整個古詩文語篇朗讀如同一曲優(yōu)美樂章。如在杜牧《江南春》朗讀教學中,由于前兩句注意描述江南春色,在學生朗誦時采用柔和、舒緩的語調,就能讓學生體會到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江南春色,讓學生感受到好似在唱一曲春歌。而后兩句以春雨中的寺、樓臺來表達詩人憂國情懷,在學生朗誦時先快后慢的語調、先明快后低沉的語氣,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時事傷感,能讓誦讀猶如一曲傷感的歌謠。這種誦讀方式能讓學生與詩歌才使共鳴。另外在誦讀過程中也可配以音樂,如在教學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時配一首悠遠蒼涼的《陽關三疊》,在教學《滁洲西澗》時配一首空靈幽雅的古箏曲,這也可使學生在樂曲下較快進行詩歌意境。
三、在古詩意境體味中,讓學生感受古詩文圖畫美
詩畫同質是古詩歌一個重要特點,很多詩看起來就是一幅幅優(yōu)美圖畫,如王維的詩就有“詩中有畫”之稱。古詩文以虛實相生的形象誘發(fā)讀者審美空間,讓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畫面美。古詩意境指的是詩篇所展現(xiàn)的情景交融的審美想象空間,其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征,具有韻味無窮的審美特征,不同體驗就能展現(xiàn)出不同的詩歌圖畫每。有些詩歌景色描寫之間體現(xiàn)在詞句中,通過朗誦就可立刻感受到,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景色描寫就很直白,僅僅“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就能讓讀者體會到草長鶯飛的春天圖景。然而由于古詩文畢竟詞句用法與現(xiàn)代詞句用法有差異,因此需要學生細細體味才能感受到圖畫美。在古詩中,有不少詩篇并未直接寫景,但朗讀后景色卻春天圖景,如陸游《示兒》中的幾句囑托,就能把心憂天下的愛國憂民老人臨死前的感染圖畫展現(xiàn)在讀者意境之中。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初中古詩文課堂,應該引導學生在古詩意境體味中,讓學生感受古詩文圖畫美。感受古詩文中的蘊含的畫面美是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關鍵,這對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中需要利用一些機會指導學生根據(jù)詩句展開聯(lián)想,讓學生心去讀每一首詩,讓詩歌中生活片斷色彩斑斕地展現(xiàn),讓詩歌中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地展現(xiàn),讓詩歌中人物形形色色的展示,讓詩歌中場景千變萬化的展示,讓學生把自我融入到詩歌意境中取,融入到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取體會一番情趣。古詩展現(xiàn)的畫面通常采用與美術相通的手法,有的濃墨重彩,有的粗淺白描;有的好似國畫,有的好似水彩。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將兩門學科的這種相通的地方聯(lián)系起來。
四、在古詩思想品味中,讓學生感受古詩文情感
所謂“詩言志”、“詩如其人”,是指詩是詩人用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的,而這個感情是詩人性格及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具體體現(xiàn)。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初中古詩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透過詩詞語句意義,追尋詩歌所蘊含情感思想,是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方面。古代詩人各處不同時代,各有各種性格特征,他們或想金榜題名,或愛國憂民;或樂觀而閑適,或生性樂觀而曠達;或沉迷于山水而自樂,或醉心于田園而怡然。每首詩因詩人性格各異、社會歷練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思想感染,感悟詩歌情感可以體味到百味人生!如感受曹操《觀滄?!匪枷?,可以通過滄海吞日月,群星含蘊輝的景象,體味到他的豪邁氣概;如感受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思想,通過詩中落寞單調秋景,就能體味到羈旅人的凄涼斷腸情懷;如感受孟浩然《過故人莊》思想,通過簡單的幾句素描景致,就能感受到詩人對農(nóng)家生活的喜愛;如感受孟浩然文天祥《過零丁洋》思想,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凜然正氣。讓學生在古詩思想品味中,感受到詩篇中的這些感情,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
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對詩人生平經(jīng)歷、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思想及詩歌所處時代背景作必要講解,這樣可以有效縮短當代學生與古詩人所處時代的距離,填補詩歌語言表達形式限制而形成的時空空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古詩文所體現(xiàn)的內容來向學生展示詩人所處時代社會特征。如通過陶淵明詩歌,可以讓學生知曉他由仕到隱的人生歷程;通過杜甫詩歌,可以了解到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通過邊塞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古時邊疆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采用這種由詩及人,由人再推及詩人的教學方法,可以讓生的思想得到全面升華,可以讓學生思想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總之,我國古詩詞在思想內容上包容萬千,日常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文魅力,感受到古詩文音樂美,感受到古詩文圖畫美,感受到古詩文情感,這是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古詩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和改進的,這也是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提上日程的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李松林.回到課堂原點的深度教學[J].基礎教育參考,2016,7(16):46-49.
[2]申素芳.傾聽古詩感悟古詩[J].沙棘:教育縱橫,2017,18(3):484-586.
[3]忻傳輝.試論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7,16(9):448-451.
[4]何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18):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