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
摘要: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是哲學知識教育、宣傳和研究的重要陣地。本文對當前我國高?!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課堂實踐教學的開展狀況進行了客觀分析,對當前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實踐教學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教師的實踐教學素質(zhì)和能力的同時,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
一、概念界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任何課程就教學模式而言,可以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顧名思義,這兩個概念既相對獨立又互相交叉,兩者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區(qū)分:(1)按照教學主體區(qū)分。僅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板書和口頭講授為主要形式的課堂講授就是理論教學,而采用不同于傳統(tǒng)的講授形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例如討論、辯論等的就是實踐教學。(2)按照教學地點區(qū)分。僅限于課堂教學形式就是理論教學,走出課堂進行校園或者社會實踐,如舉辦活動、參觀考察與調(diào)查等的就是實踐教學。
因此,結合以上兩種區(qū)分,我們可以總結為“理論 教學”就是單純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講授,“實踐教學”則是在課堂理論教學之外,與課程內(nèi)容相聯(lián)系的,強調(diào)學生主動參與并且由教師主導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動手能力。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教學現(xiàn)狀及其問題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大約60%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設有實踐課時。即使開展實踐教學,形式也以寫讀書報告為主,輔以演講、辯論、考察等形式。但往往流于形式、實效欠佳。通過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學校不夠重視、經(jīng)費得不到保障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實踐教學,需要學校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單憑任課教師是很難真正去實施運作達到理想效果的。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還是把絕大部分精力貫注在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工科課程的研究和探索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等一些公共課程則放在極其次要的地位。
2.學生缺乏興趣,主觀能動性差
很多學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等同于初高中的政治課程,認為高校設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就是重復設置,從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教學的認識不夠充分。加上社會實踐通常是一個教師帶領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年級的學生,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不夠,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得不到培育。
3.教師缺乏經(jīng)驗,教學流于形式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是主體,但很多教師對實踐教學要么不夠重視,要么就是只對理論教學比較得心應手,對實踐教學則缺乏相應的經(jīng)驗和能力。從而導致實踐教學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學生便自然的在實踐學習中失去興趣和熱情。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模式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模式,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參與和體驗,以拓展和加深對知識的認識理解。
1.案例教學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是基于抽象的方式概括具體知識,實現(xiàn)掌握世界的本質(zhì)和一般規(guī)律,具有高度抽象性特點。學生對于抽象理論往往很難理解接受,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經(jīng)典案例,讓深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寓于案例等具體事例里,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調(diào)查、分析、討論、并撰寫相關報告,通過這種開放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可以促使學生理解、反思、總結和歸納。
2.專題討論
專題討論要結合課程理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圍繞當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課題以及學生在學習上感到模糊和困惑的問題展開,且題目的設計應該難易適度,讓學生的思維可以發(fā)散又不至于偏離主題。此外,專題討論可以設計成小品、主持人訪談、記者采訪等形式,小組成員可以在不同的討論題目下進行角色輪換。
3.課堂辯論
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抽簽確定對討論命題持肯定觀點或否定觀點,分為正反兩方,分別組隊進行討論。團隊在小組負責人的監(jiān)督下各自進行辯題分析、材料收集、辯詞完稿等工作,最后匯總團隊材料并選出小組理想的辯手,參與課堂辯論。這種相互交流辯論的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動性還提高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4.主題演講
教師可以將一些在認識過程中容易混淆的問題作為演講課題布置給學生,學生根據(jù)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參考資料獨立自主地對命題進行理解、分析,撰寫發(fā)言稿。演講完畢,學生可以根據(jù)一定的討論規(guī)則進行自由發(fā)言。這種方式既能使任務下達到每一個學生,也能給學生個人充分的自由發(fā)揮空間,較好地反映學生的整體認識水平和分析能力。
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是哲學知識教育、宣傳、研究的重要陣地,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從整體上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及對當代中國實踐的指導性意義以及該理論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合乎邏輯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zhì)以及哲學素養(yǎng)。通過以上幾種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查閱獲得大量資料,再經(jīng)過相互交流,從多角度、全面深入地解讀所要探討的問題,不論是參與者還是觀摩者,都能從中受益。另外還培養(yǎng)學生們探討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活動中又鍛煉了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不過,具體選擇何種教學模式,各高??梢愿鶕?jù)自身的實際情況,目的都是想能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思維。
參考文獻:
[1]孫永艷,雒新艷,熊中宏.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實踐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吉林教育,2010.
[2]洪曉楠,楊惠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案例解析[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黃偉力.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