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梅
【內容摘要】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和品德養(yǎng)成的陣地,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fā),立德樹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定學習目標,回歸課堂本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法治 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一、充分利用不同的課堂形式,增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
1.利用案例
思想品德課的最終教育目的不是通過筆試來考查學生,而是通過真實的課堂讓學生眼界得到鍛煉,心靈得到滋潤。如我在講授八年級第七單元第一課《維護消費者權益》時,創(chuàng)設了以案說法的情景讓同學們思考:中學生小陳到某手機店,看中某品牌手機。營業(yè)員見狀,立即熱情地向他介紹說:“這款手機內存大,質量好”等等產品情況。小陳十分高興,于是買了下來。用了一星期,手機頻出故障。經有關部門鑒定,此手機是劣質產品。小陳處理這件事可能會采取哪些方式?同學們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紛紛舉手發(fā)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2.利用視頻
視頻導入教學是一種直觀感受,比起老師的純講課有趣的多,合理運用視頻導入既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人格尊嚴權》時,在引入和講授名譽權和姓名權時播放了兩個視頻,分別是《女員工因沒有完成銷售任務被當眾罰跪》,《羅彩霞事件簡述》,一下子學生的興趣被吸引了,并且他們積極投入到問題的討論中,很快有關人格尊嚴權的難點問題突破了。學生通過視頻更直觀感受了社會中侵犯人格尊嚴權的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樣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如何不去侵犯別人的人格尊嚴權。這正是思想品德課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精神的最終目的。
3.利用小組合作
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對“人”的教育,更進一步講,就是對學生如何“做人與做事”的教育。小組成員之間性格不一,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也會有所不同,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小組成員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至關重要,因此我在講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生命健康權》時,讓小組同學組成一個模擬法庭,針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進行庭審,同學們體驗了庭審的過程,領悟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諦,表示在實際生活中要依法維護自己的生命健康權,同時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權。
二、時政播報,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
在“課前5分鐘播報時政新聞”活動中,我讓同學們要播報一些有關法律的時事新聞,并運用所學法律觀點分析當中的問題,這樣不但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精神。如有個班的學生選在課前5分鐘播報時政新聞中播放了《女子在樂天超市直播毀商品》,用理性觀點分析了面對韓國堅持部署“薩德”的行為,我們應該怎樣理性愛國,合法表達自己的訴求。
三、通過開展學習競賽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
初二學生已具備一定知識水平,比賽是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一個途徑,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競爭的機會,開展一些有益的學習競賽活動,從而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如我在講授八年級第七單元第二課時《財產繼承權》時有一個案例:陳某有一子陳甲在外地工作,有一女陳乙與其生活,陳某之妻早逝。陳某有3間私房、5萬元存款、1輛摩托車,并持有1萬股公司的股票,他還借給朋友2萬元。陳某立遺囑時把3間私房全留給弟弟陳丙,其他財產未處理。陳某死后,其著作出版后有稿費5000元。陳甲與陳乙為遺產發(fā)生糾紛后,告到了法院,陳某的弟弟陳丙也提出繼承要求。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
(1)陳某有哪些遺產?
(2)哪些人可以繼承陳某的遺產?
(3)陳某的遺產應如何分配?
這個案例我常常以“開火車”、“接龍比賽”、“爭冠軍”等方式的比賽練習,做得好的同學立即給予表揚,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勞,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學習競賽活動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偠灾?,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才能使學生覺得學習政治是一件快樂的事,高興的事。
四、充分運用課堂結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
一堂課不僅要有精彩的導入,更要有整節(jié)課升華的結尾。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下第七單元《受教育權》時,打破以往講課結尾的常規(guī),不是老師總結觀點,而是通過一則熱點新聞作為結尾:“2016年全國共摸底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彼麄円话闩c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往往成為農村失學兒童的主體,是受教育權被侵犯的主要受害者。據(jù)調查,14周歲的留守兒童在校率僅為88%(展示留守兒童渴望讀書的圖片)。并提出問題討論:請你為保障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提三個建議?同學們通過圖片的對比和深入的討論,認識到自己目前的受教育條件與留守兒童對比,是很幸福的,應該要珍惜受教育權,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并且要力所能及的幫助那些留守兒童。這節(jié)課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讓同學們的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精神得到了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甘威. 中學社會法制教育探析[D]. 華中科技大學,2014.
[2] 廣州市教育局、廣東《少男少女》雜志社 著. 廣州市法治教育中小學生讀本:法治之光,伴我成長[M]. 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