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群
摘 要: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怎樣在語文教學中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還應立足于多方面、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個性特點。鑒于此,結合多年教學經(jīng)驗,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方法研究
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基礎知識,使其樹立正確的閱讀理念。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起到引導作用。但是,現(xiàn)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
1.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空間
課堂的核心是學生,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增長知識,這樣才算實現(xiàn)了課堂的價值。但是,現(xiàn)階段一部分小學教師更注重課堂上教學任務的跟進,習慣性地以教學綱要授課,憑借主觀臆斷將認為的重點知識進行重點講解,對非重要知識點則一筆帶過。這樣一來,學生由于知識的跨越度過大,理解受限,對知識點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夠立刻解決。長此以往,閱讀能力自然也達不到要求。此外,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該多與學生互動溝通,避免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負面情緒。
2.學生對閱讀方法掌握不足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一切閱讀知識還處于迷茫狀態(tài),沒有合適的閱讀方法,不知道怎樣閱讀理解。加之,教學時間有限,教師能夠給予學生閱讀課文的時間較少。隨后,進入課堂提問,教師從中點撥,問題解答完,一篇課文的講解也基本完成。針對這一教學形式,教師缺少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更沒有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的習慣與正確方法。
3.缺少閱讀過程評價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首先提出該篇課文所需要探究的問題,隨后由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尋找問題答案。這樣一來,教師就會將學生的閱讀能力評價歸屬到能否找出答案上,忽略了應注意的細節(jié)問題,例如對學生閱讀順序、是否給文章進行段落分割、是否將每段按照清晰脈絡標記等方面,卻沒有進行評價,僅注重答案正確與否,忽視了閱讀的真正含義。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還會下降,寫作水平也不會有增長。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方法
1.明確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目標給教師教學提供了引導工具。所以,想要提升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有效性,首先應科學地設定教學目標。設定的教學目標立足于兩方面,第一,依托語文教材的課程標準與教學的目標;第二,要結合學生學習狀態(tài)與個性特點,立足于語文教學知識、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制定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材皆是選優(yōu)秀的文章為課文,具有綜合性與包容性,文章都有相應的語文知識要點、文章思想感情、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怎樣能夠把課文的深層含義傳輸給學生,同時可以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需要教師對文章進行深層剖析。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與教學能力,將語文的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自身情況相結合,細心研究教材,從教材中分離出適應學生的知識重點。這樣甄選出的教學內容不給學生增添學習的壓力,也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積累與綜合能力,增加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2.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是第一步。教師應該改變過去那種枯燥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而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引導學生喜歡閱讀、樂于閱讀、勤于閱讀,進而養(yǎng)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讓學生從“要我讀”轉變到“我要讀”“我樂讀”。為此,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出發(fā),選擇更加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教學方法。
(1)播放視頻。例如《恐龍的滅絕》這篇課文,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播放一段有關恐龍滅絕的視頻。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恐龍的演變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講故事。小學生對故事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閱讀教學中適當給學生講一小故事,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比如教學《我不能失信》時,就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經(jīng)歷的或看到的沒有失信的故事,這樣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表演情景劇。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運用直觀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表演課文情景劇,讓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短展夼c鐵罐》一文就非常適合學生表演,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既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這無疑會提高閱讀的效率。
3.做好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學方法的使用同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聯(lián)系密切。所以,教師在教學備課時需要多注重教學方法的選取與使用;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考慮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教學習慣、教學能夠使用的教學設施等因素,全面分析主觀與客觀條件,選取科學適合的教學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面展現(xiàn)教學優(yōu)勢。朗讀較好的教師可以采用朗讀教學的方法,深層剖析教材,應變能力較好的教師可以使用交流教學的方法。另外,教學方法的使用還應該考慮學生是否會感興趣,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性格取向、知識的基礎來去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在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下,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豐富與能力的增強。
另一方面,適合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技巧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與分析,以此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能夠融入文章所附帶的感情中,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道德與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教師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確保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并主動投入到閱讀學習中,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于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策略[J].中華少年,2017(36).
編輯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