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這一工具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教學之中。由于信息技術自身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得這一技術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本文將結合一些相關的資料,來試著分析一下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物教學;應用策略
在以往的教學中,作為中心的一般都是教師或者是教材,這種封閉式的“灌輸”教育已漸漸不再能適應如今的教學要求。因此,自新課改之后,教育界便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所謂的將信息技術應用進教學中,其實是指將以網絡通信和計算機多媒體作為基礎的現(xiàn)代化的技術應用進平時的教學之中,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將信息技術應用進教學中的優(yōu)勢有很多,它既可以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又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接下來,本文將以人教版初中生物的教學內容為例,來探討一下應該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進初中生物的教學之中。
一、 將信息技術應用進生物教學中的注意要點
在將信息技術應用進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這個問題。因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也是日新月異。伴隨著這一技術的發(fā)展,教師如果想要使它在教學中發(fā)揮出最大的潛能,最需要做的便是對這一技術的操作原理和功能要熟練的掌握,對“科技興教”這一意識要有所增強。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一定要將“科學合理”作為出發(fā)點,然后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找到這一技術切入點。
例如,以“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這個小節(jié)的教學內容為例。在教學這個小節(jié)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對“嘴也可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何區(qū)別”這個問題產生疑惑。為了解疑,也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的看見這一過程。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然后用它來控制畫面,然后便將呼吸這一過程清晰的呈現(xiàn)給學生觀看,使得學生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心里對于生物學習更加的積極。
當然,除了要將“科學合理”使用作為出發(fā)點外,教師還需要借助計算機來體現(xiàn)出素質教育精神。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來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進教學中,并且在媒體的引導下,學會認知生物基礎知識,學會操作一些生物實驗,并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學會互幫互助,這才是這種教學方式的真正有益之處。
二、 將信息技術應用進生物教學中的具體策略
(一) 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想要使這個民族、國家有所發(fā)展,就一定要對青少年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培養(yǎng)。將信息技術運用進平時的生物教學中,可以使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那么,應該如何來培養(yǎng)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這樣的一種環(huán)境中,發(fā)散他們的思維想象以及觀察力。
例如,以“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個小節(jié)的內容為例。在教學這個小節(jié)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整個作用過程以及其中的一系列的物質轉化了解清楚。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一個實驗。即可以梨和桔子腐爛的過程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來,以此來顯示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放映這些圖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出一個問題,即“同學們,我們如果站在人類的角度上看,細菌使食物腐爛變質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我們是從大自然角度看呢?”在提出這樣的問題后,便創(chuàng)設出了一個問題情境。而學生便可以結合圖片以及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來交流、分析、探討。在學生匯報了答案之后,教師可以接著引導,即“同學們,你知道生物的遺體被誰分解了嗎?在這些生物的遺體被分解后,會產生什么物質?”或者是“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是以怎樣的方式生活的呢?”通過這樣的一些問題,來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并在多媒體的幫助下,來提出他們獨特的見解。當然,除了培養(yǎng)思維能力,還有一個目的,即優(yōu)化生物實驗過程。因為“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所需的時間太長了,如果將教學時間拿去觀看作用過程,可能會得不償失。而且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發(fā)生作用的時間是很長的,如果只是短時間內其變化是很細微的,肉眼有的時候無法清晰的感覺。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需借助信息技術來將這個實驗過程加速放映出來,如此學生便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中的一些變化。
(二) 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生物教學內容
在生物教學中,很多地方都會涉及要使用信息技術,這也是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一種優(yōu)勢。由此,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一種優(yōu)勢,來使用信息技術因地制宜的為生物教學創(chuàng)設出數(shù)字化的生物環(huán)境。生物教材中,會有很多的人們平時或者是肉眼無法看見的現(xiàn)象,為了讓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這一事物,便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這一教學輔助工具。
例如,以“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這個小節(jié)的內容為例。在教學這個小節(jié)知識的時候,很多同學可能乍一聽見腔腸動物以及扁形動物,沒有能夠及時的反應過來。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形象的認識這兩種動物,教師可以事先在網上去搜集一下這兩種類型動物的生活區(qū)域以及大致有哪些,然后將與之相關的圖片或者是視頻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來,如“水螅、渦蟲”之類的。在將這些動物的圖片以及生活習性播放給學生觀看后,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來對這種動物做一個小結,即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一般都生活在水里,而且它們的身體大多都是呈輻射對稱。其體壁是由兩個胚層構成,此外,它們的體表有刺細胞,且有口無肛門。關于“扁形動物”,教師也可以照著“腔腸動物”的教學方式來教學。如此,學生既可以吸收到這節(jié)課所要傳遞的知識,還可以對這樣的一些生物有所了解,并且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結語
總的來說,將信息技術運用進生物教學中是極為可行的。教師只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然后在采取一些措施,如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優(yōu)化生物教學內容,如此便可以使得學生的生物水平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小全.論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7(27):144-145.
[2]阿蘇阿芝.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心得體會[J].小作家選刊,2015(19):212.
作者簡介:
林志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