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
摘要:整本書閱讀是最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一種閱讀指導策略。整本書閱讀符合語文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多讀書,讀整本書”的要求,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也成為廣受關注的一個課題。不過,許多人對整本書閱讀的認識還存在不足,為此,文章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就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方法及技巧進行了初步研究,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對整本書閱讀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方法?技巧
“整本書閱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一個教育理念,他認為,語文教學重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yǎng)文學欣賞能力,訓練寫作技能。所以,他提倡“讀整本的書,使學生了解各種問題,學會閱讀?!薄墩Z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整本書閱讀可以擴大閱讀空間,讓學生了解閱讀的意義,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所以,語文教學要發(fā)揮整本書閱讀效能,開展整本書閱讀。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并通過閱讀方法技巧指導,讓學生獲得“悅讀”體驗、養(yǎng)成閱讀習慣呢?
一、結合教學實際,確定閱讀作品
書籍選擇是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由概念可知,整本書閱讀的對象是一書完整的書,所需要的時間或周期更長,對于缺少閱讀經(jīng)驗、缺乏自制能力的小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要讓學生參與到整本書閱讀中去,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fā),確定合適的閱讀對象,或者位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目,為整本書閱讀做好準備。
那么,該如何從實際出發(fā)確定閱讀對象呢?筆者認為,首先,要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能力確定閱讀對象。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分為低年級(一二年級)、中年級(三四年級)、高年級(五六年級)三個學段,不同學段學生的語文基礎、閱讀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對低年級學生,可以推薦難度較低的繪本、童話;對高年級學生,可以推薦有一定難度、能鍛煉學生思維和閱讀能力的中短篇小說和寓言故事。其次,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興趣確定閱讀對象。比如,男孩子一般比較喜歡冒險、動物、軍事類的書籍,教師就可以推薦一些與此有關的作品;女孩子一般比較喜歡童話、故事,那就推薦一些童話、故事書。再次,將整本書閱讀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依托教學內(nèi)容推薦書籍。比如,學習《莫高窟》一文時,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推薦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讀物如《兒童中國文化導讀》,讓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這樣結合實際,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作品,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二、制定閱讀計劃,進行閱讀指導
小學生貪玩好動、耐性較差,加上電子產(chǎn)品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許多學生都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而整本書閱讀又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或者給學生一定的閱讀壓力,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讓學生對書籍的內(nèi)容有所了解而又不了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制定閱讀計劃,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重視閱讀方法指導。
例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項閱讀任務是讓學生閱讀“男孩必讀的書”——《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中的人物不多,但篇幅很長,情節(jié)復雜,有許多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為了讓學生有序展開閱讀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在計劃中劃分每個階段的閱讀任務,說明打算多長時間讀完整本書。在推薦這本書時,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引出故事,設置懸念:從前,有一個商人家庭出生的人非常喜歡航海,后來做了一名水手。但是,他的每次航海經(jīng)歷都非??部溃谝淮斡龅酱箫L浪,差點丟了命,第二次賺了點小錢,但是第三次被俘虜做了奴隸。接下來,他再次出海,遇到風暴,船上就他一人獨活,漂流到了一個孤島上。在孤島上,無衣無食,這個人如何存活下去呢?這個謎底,需要《魯濱遜漂流記》為我們揭曉。然后,結合閱讀計劃,讓學生做讀書筆記,圍繞人物,談想法,談認識。這樣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強化閱讀效果。
三、多視角引領,感受閱讀樂趣
新課標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培養(yǎng)閱讀能力同樣重要。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必須優(yōu)化閱讀教學氛圍,發(fā)掘閱讀素材中有趣的內(nèi)容,多角度引領學生去閱讀書籍,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變色龍》一文時,教師可能會推薦《外國名家短篇小說經(jīng)典》讓學生閱讀。這本書中的第一篇就是狄更斯的《窮人的專利權》,這篇小說講述了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以及對憲章派的同情。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了解,教師可以從寫作背景、主題、筆法等方面去解讀作品:作者之所以能用生動的筆觸寫出勞動人民的疾苦,是因為他本身就是窮人出身,在艱辛、屈辱的底層生活中,他嘗盡了人間冷暖,所以他渴望改革,非常欽佩憲章派的革命精神和見解。他也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小說主人公約翰身上:約翰費經(jīng)周折,發(fā)明了一種新機器,為了申請專利,他奔走于各個衙門,交了一大筆款,卻只在國內(nèi)有效。從主公人身上,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對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才能和個性的扼殺。作者對社會的不公是持批判、反抗態(tài)度的,所以他的許多作品都非常鋒利、辛辣。然后,教師可以“夢想”激趣,將故事背景放在現(xiàn)在,讓學生以約翰的身份進行換位思考,去暢想美夢,說一說可能發(fā)生哪些與書中不同的事。這樣可以催生閱讀的親和力,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四、開展閱讀討論,加深閱讀感受
閱讀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個體如果在閱讀時只閱讀不思考,很容易使閱讀流于形式,也無法通過閱讀汲取營養(yǎng)。而閱讀討論,就是加深學生感悟、啟發(fā)學生思考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閱讀討論活動,引導學生從全局角度交流心得,從細節(jié)方面去解讀人物、品味故事,從而加深對人物、故事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學習《嫦娥奔月》一文時,教師可以推薦《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讓學生閱讀。在學生整本書閱讀告一段落后,組織開展整本書閱讀討論活動:首先,讓學生結合閱讀情況,說說中國古代神話的特點,將古代神話分類(人物神話、節(jié)日神話等等),了解學生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特點和類別的掌握情況,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其次,師生一起分析中國傳統(tǒng)神話的基調(diào),探討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的當代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創(chuàng)造和抗爭為主題,基調(diào)是積極向上的,如女媧造人、燧人氏鉆木取火是創(chuàng)造,精衛(wèi)填海是抗爭,愚公移山也是抗爭,這種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至今仍影響著人們。最后,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鼓勵學生愛學習、愛閱讀,做一個有品位的時代好少年。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只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文字,局限于小規(guī)模小空間的閱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只有借助整本書閱讀教學,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盈學生的思想,完善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沙小玲.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的方法與技巧[J].華夏教師,2019(24):87.
[2]伍喜強.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探討——以《草原上的小木屋》為例[J].教書育人,2019(16):54.
[3]宋志旭.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2):40-41.
[4]孫迎新.談談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