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光
【摘 要】本文論述提高中職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針對學生厭學、教育教學觀念落后、教材編寫尚存不足、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提出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教學觀念、靈活使用歷史教材、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歷史教師自身素質等措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意識,為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中職歷史 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132-02
歷史是中職學校各專業(yè)學生的文化基礎課程,對培養(yǎng)中職生的時代感和使命感、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意識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的中職歷史教學中,還存在學生厭學、教育教學觀念落后、教材編寫不足、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導致中職歷史教學有效性不盡如人意。中職教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中職歷史教學與普通高中等歷史教學有明顯區(qū)別,中職歷史教學要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筆者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在中職歷史教學實踐中對提高中職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探究。
(一)學生厭學。隨著中職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如今的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大量增加,這些學生大部分是經過普通高中篩選或初中輟學工作幾年之后才進入中職學校,普遍存在文化基礎知識水平較低、組織紀律較為松散等問題,加上部分中職學校實施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落后及對中職學生無明確的品質標準等因素,使得部分中職學生對歷史課聽不懂、聽不進甚至反感、不想學、厭學,一些學生玩手機、聊天、睡覺,教學有效性較差。
(二)教育教學觀念落后。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中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落后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教育教學觀念固化甚至僵化,遵循著固有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認為中職教育只是技能教育,歷史被當成副科,甚至為專業(yè)課讓路,對歷史學科沒有足夠的重視。同時,在中職歷史教學中,一些教師依然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上的歷史知識,照搬教材的內容,以說教的方式進行授課,只注重所謂的“師道尊嚴”,不允許、不接受學生提出質疑和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磨滅了學生的個性,導致學生沒能體會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失去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隨之歷史逐漸沉淪為學生心中枯燥無味的“雞肋”學科。
(三)教材編寫尚存不足。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載體,教材編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目前,中職學校使用的歷史教材有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院校旅游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中國歷史文化》等,這些歷史教材結構復雜、內容繁雜、知識點眾多,理論知識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強,深、難、單調,版面設計乏味,與實際需求脫節(jié)較為嚴重,無法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不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缺乏靈活性、生動性和時代性。歷史教材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學手段單一。受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影響,一些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一塊黑板、一支粉筆“走遍天下”,教學手段單一。這種教學手段不能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參與性與積極性的作用。與專業(yè)課相比,歷史教學所起的作用是隱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現代相隔久遠,無法在現代生活中直接體現出來,教師、學生對于歷史學科不夠重視,教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而學,這也是現階段中職歷史教學有效性無法提高的一大因素。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剛入校的中職學生對于歷史課的認識依舊停留在學歷史就是死記硬背,加上歷史是對過去久遠的史實記載,歷史知識眾多,而且學生受初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對于歷史課不是很感興趣。因此,要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先從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主要做法是:一是善于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將多媒體技術手段運用于歷史教學中,把歷史事件和人物變成可小、可近、真實、具體、形象、生動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聽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二是運用幽默形象的課堂語言。課堂中平淡的語言就像一首催眠曲,學生會昏昏欲睡,教師也越上越沒勁。因此,要不斷錘煉課堂語言,運用幽默形象的教學語言把歷史人物和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帶領學生“穿越”當時的情景,身臨其境、如見其人,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三是多方面激勵學生。努力尋找每一個學生的進步點,適當給予表揚。課堂上,教師要學會豎起大拇指,用“不錯”“很好”“真棒”等語言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下課期間,主動到學生中間,與學生談話,談人生的理想和目標,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二)轉變教學的觀念。傳統(tǒng)的中職歷史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種教學觀念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體地位?,F代的中職歷史教學觀念,是以學生為本、學生為主體。中職歷史教師在課堂中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討論式、啟發(fā)式、演示式等,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使學生更多地思考、創(chuàng)新、自主學習;激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課前主動上交手機,不遲到曠課等,將這些表現納入學生平時成績分數;轉變師生關系,摒棄“師道尊嚴”的思想,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教學相長。
隨著教學觀念的轉變,學生從生動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中找到學習的興趣,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喜歡上歷史課,歷史教師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師生共同配合、相得益彰,歷史教學有效性不斷提高,效果越來越好。
(三)靈活使用歷史教材?,F行的中職歷史教材存在著內容繁雜、設計乏味等問題,歷史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和鄉(xiāng)土特點,靈活使用歷史教材,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筆者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嘗試:一是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采用不同的歷史教材。如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yè)采用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趣味導游歷史知識》,該教材內容豐富、淺顯易懂、語言流暢,有大量圖片、歷史資料和旅游專業(yè)相關的歷史題材,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與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自編教材內容,貼近實際需求。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殊情況,適當編寫增加與專業(yè)相關的圖文并茂的歷史內容,如本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專業(yè)發(fā)展史等,使之成為學生可知感的歷史知識,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有趣和通俗易懂,貼近學生學習生活,教學有效性更佳。三是增加教學實踐內容。根據教學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參觀、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到社區(qū)調查了解當地民俗風情、拜訪歷史見證人、擔任小小講解員、編寫歷史人物傳記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增強歷史課教學吸引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豐富教學手段。改變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摒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互動教學、現代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歷史教學更具趣味性和直觀性。一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予學生學習方法,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學生間的溝通,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到知識、獲取能力。二是互動教學。通過歸納問題式、主題探討式等形式的互動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實現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參與性與積極性。三是使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將歷史教學中的圖片、影像資料等通過多媒體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實現現實與歷史的“零對接”,構建直觀性、趣味性和藝術性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五)提升歷史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有效性除了要更新教學觀念和改進教學方法,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也十分重要。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和標桿,中職歷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奠定基礎。一是牢固樹立唯物史觀。通過培訓、自學等途徑學習政治理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相關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武裝頭腦,以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講授歷史人物和事件。二是讀、寫、反思,夯實歷史學知識。通過通讀史學專業(yè)課程,寫教學設計和各類總結、教學反思,使自己有“一桶水”,成為教育教學能手。三是錘煉教學藝術和語言修養(yǎng)。通過苦練教學基本功、掌握課堂教學藝術、做好教學設計、精通上課技能,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四是掌握扎實的心理學基礎。通過閱讀心理學書籍、多觀察、撰寫心理學和教育學筆記,不斷提高教育素養(yǎng)。五是學習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主動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熟練應用歷史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充分利用圖片、影視作品等豐富的歷史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中職歷史教學,歷史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教學觀念,靈活使用歷史教材,豐富教學手段,提升自身素質,才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接班人。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