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友斌
【摘 要】小學基礎教育體系中包含著科學教學,它是一門需要實踐與動手操作的學科。開展科學教學課程,可有效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能力。對此要求教師需改革教學制度,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將教學重心轉移至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本文在通過總結各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經驗上,對如何在科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教育;科學;動手能力;實踐
隨著新課程改革計劃的實施,教育部和學校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愈發(fā)重視,而小學教育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時期。語數英學科的教學是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應試教育,若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科學素養(yǎng),莫過于教師在科學課上完善科學教學模式,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科學課是教師傳授科學知識和真理的一門科目,其要求教師將課堂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開設實踐操作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收獲知識和快樂。
一、提高小學生動手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提高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硬性要求,亦是學校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主要內容[1]。從理論上來說,六年級的小學生的年紀普遍在12至13歲之間,正是處于對外界事物感到好奇的青春期,并且六年級的學生在面臨小升初的較大考試壓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課活動,不僅可使小學生在愉悅的科學課中減輕臨考壓力,而且科學課上的一系列實踐活動有益于為其步入中學打下基礎??茖W課不同于其他應試科目,它雖不需要考試,它在培育學生動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堂至臻至美的科學課的重要性程度亦不低于其他科目。
二、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育學生動手能力
(一)提高小學生的科學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當學生在對某件事物、某個課程感興趣時,證明其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對此,科學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改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升小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加大對學生興趣培養(yǎng)的重視力度。教師在教學之前,需備好上課所需的教材和教學工具,在以課本內容為出發(fā)點的基礎上,可適當引入課外的有趣小科學故事,在吸引學生好奇心后,設置科學實踐小環(huán)節(jié),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述“色彩傳送帶”的科學小知識時,提前備好透明紙杯、七彩色素、卷紙和礦泉水等用具。之后在課上通過多媒體放映雨后彩虹的圖片或視頻,提問學生“你們知道如何制作出漂亮的彩虹嗎?”而小學生此時必定是詫異和好奇的,因為在小學生心中,彩虹是掛在天上的一種自然現象。教師便可趁此機會讓學生想出制作彩虹的方式,等學生說出自己的辦法后,鼓勵其回家制作科學小實驗。但為了吸引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采取當場做科學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述更新穎的制作方法,步驟如下:先在七個透明紙杯注入足量的水,并各添加一滴色素,攪拌均勻;其次將備好的卷紙逐一放入杯中,設置成拱橋形狀連接杯中液體;最后靜置一段時間,便可看到色彩被吸至杯中中間并混合,呈現出彩虹狀態(tài)。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之前的實驗操作步驟,用提前備好的工具親自動手制作彩虹,并在一旁給予學生答疑和幫助。利用諸如此類的教學方法,便可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親自動手制作實驗,提高其科學思維想象空間。
(二)創(chuàng)設教學所需情境
為提高優(yōu)質的教學質量,大部分教師普遍會采用教學情境法,創(chuàng)設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2]。但就目前的科學課教學而言,存在著部分教師只傳授基礎知識、不設置科學實驗環(huán)節(jié)的情況,此類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樂趣,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情況下,將教學情境法與科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結合起來教學。比如在講到“向日葵朝陽生長”的原理時,教師需在課前準備好問題,采用問題情境法,如“向日葵為什么只向著太陽生長”“太陽西落時向日葵會不會也枯萎”等問題,再令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答案,教師可一步步引導學生朝著“生長素、向光性、細胞”等詞匯去思考,若條件允許教師可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向日葵的生長特點,如若受到教學條件制約,教師可通過放映向日葵朝陽生長的原理解析視頻,讓學生在觀察和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科學現象的理解能力,提高觀察和操作能力。
(三)開展課后實踐活動
由于上課時長的限制,學生課上做科學實驗的次數較少,因此課后實踐活動的開設,便可彌補這一教學缺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可以為科學課營造濃郁的科學環(huán)境氛圍,保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一定的訓練[3]。但教師如何開展寓教于樂的科學實踐活動呢?比如,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基礎上,教師可利用課余的時間,帶領學生去校外的各開發(fā)園區(qū)中,觀察不同植物的生長特性。之后讓學生在盆栽中種植些易成活的植物,如土豆、太陽花和仙人掌等,之后將植物盆栽放置在教室窗臺上,學生在為種子施肥和澆水時,觀察和記錄種子的生長情況。讓學生種植盆栽的課后實踐活動,不僅為教室增添了具有綠色生命力的植物,清潔教室空氣和環(huán)境,而且學生在動手培養(yǎng)種子過程中,會產生難以言喻的自豪感,以此提高其對科學課興趣和動手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科學課亦需要進行教學改革的歷程,而小學科學教師任重而道遠,擔負著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重擔。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學習和操作能力;幫助學生在具體的科學操作實驗中,鞏固對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升,最后為國家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頂尖人才。
參考文獻:
[1]讓科學課跳出探究傳統(tǒng)框架——小學科學探究教學形式研究[J].張靜.華夏教師.2017(20)
[2]重視數學思維培養(yǎng) 提升小學科學探究品質[J].黃海波.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3)
[3]小游戲 大價值——略談游戲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J].郭劍.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