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龍珍
摘 要:新課程倡導了三大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在形式上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它有力地挑戰(zhàn)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fā)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所獲。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幾個小組成員自由發(fā)揮,那他們便會七嘴八舌,誰也不理會誰,整個合作過程如同一盤散沙,學生從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為了避免這樣的現(xiàn)象,在成立小組時便給他們分好工十分重要。今年我教的是一年級數學,這些剛入學的小孩子頭腦中沒有任何學習的模式,但他們學習興趣很高。我將班上的32名學生分成了8個學習小組,并且給每個小組成員作了分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還有一名匯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作出匯報。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于他們來講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我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松了,不用擔心誰在里面無事可做或“唯我獨尊”了。
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是一直不變的,過兩周我會調換他們的任務,這次擔任組長的下次去擔任匯報員,這次擔任操作員的下次去搞記錄,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四個角色所擔任的工作都了解、都會做,并明白這四項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小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好的不會等其他學生發(fā)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并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xiàn)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我們這些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事先做好安排,講清合作規(guī)則。我們班的小組合作是這樣規(guī)定的: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后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例如,教學“4 的加減法”,在分析為什么“3 + 1=4”時我安排了一次小組討論。我旁觀了一個小組是這樣進行的。
組長:“為什么3+1會等于4 呢? 我們每個人先想一下吧!
約一分鐘后。
組長:“你們想到了嗎?”(其中有兩個人點點頭,一個人沒說話,似乎還沒什么思路。)“那么A(沒說話那個同學),你先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好嗎?”
A:“是不是因為3和1可以組成4,所以3+1等于4呀!
“對呀! 老師上節(jié)課講3的加減法就是這么講的呀!”其他三個伙伴紛紛說,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許多。同時兩個沒有說過的組員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組長便請他們說。其中一位同學說:“可以擺小棒,原來有3根小棒,又拿來1根?!苯M長連忙請操作員拿出小棒擺一擺,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1=4。
另外一位又補充說:“3 比4 小1,那3加上一個1不就是4了嗎?”他的這個說法,其他三位同學紛紛表示贊同,還直夸他聰明。
討論結束,組長請記錄員將討論出的三種想法說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時,他們小組派出的匯報員很流利地說出了三種想法,贏得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這時,我發(fā)現(xiàn)我再講解也是多余的了。
盡管組織這樣的小組討論有時花的時間會長些,但我覺得這樣很值。
課堂是屬于所有孩子的,我們應該為每一個孩子著想。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 我認為我們不應等待,不應觀望,也不應去干其他事情,而應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張昌茂.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5(20).
[2]鄭少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新課程學習(上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