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樂
摘 要: 廣告設計專業(yè)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有許多教學方法,但有時某種方法會制約學生的這種思維。道家有“無為而治”的修身思想,把它運用在廣告課程當中,可以把“無為”、“有為”、“無為向有為的轉化”融合到廣告設計專業(yè)課程中去,這便是藝術教學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 廣告設計;課程教學;無為而治;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無為而治的概念
“無為而治”是道家哲學的核心內容。按照老子的觀點:“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盵1](《老子·三十七章》)“道”即天道,它是以自然為法則,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2]。也就是說,“道”只有順應自然,以至于“無為”,才能達到“無不為”的境界。根據這個前提,老子認為治國也要遵循“道”,即“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3]。所以,“無為而治”的思想就要求治國要遵循事情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盡量避免人為的因素,最終達到天下大治的局面。這種政治哲學思想致使統(tǒng)治者一方面要順應社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還要順應人性的發(fā)展,尊重人民的權利。在當代社會,按照這個原則,我們也可以使“無為而治”思想運用到廣告設計課程中去,從而為這一課程的教學帶來新的發(fā)展契機。
二、廣告課程出現(xiàn)的問題
廣告設計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以及藝術修養(yǎng),最終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廣告作品的創(chuàng)意與設計。一般而言,對于廣告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創(chuàng)意的培養(yǎng)應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體現(xiàn)于整個教學實踐當中。但是,如此一來,這種“有為”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約束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僵化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問題也不能突顯出來,更不能得到某種程度的糾正。道家有“無為而治”的人治和修身思想,師法自然,順應客觀?!盁o為而治”的實質是大有為而小不為,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眼下無為而長遠有為的一種模式?!盁o為”教學模式則試圖要突破這種限制,它不被任何東西所束縛,體現(xiàn)出一種自由的風格。所以,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接受問題后,自行思考,開拓思路,從而顯示出最真實的結果。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干涉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進程,并按照某種主觀愿望去干涉或改變學生思維的自然狀態(tài),那么其結果只會揠苗助長,自取其敗。據此,明智的老師應該采取無為之道來啟發(fā)教學,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解決辦法
無為:自然;治:治理。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作為中國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三層重要哲學意義。
第一層意義: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即是無為。
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廣告設計課程所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已通過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和訓練。顯然,種種的訓練方法和體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會出現(xiàn)負面作用。如果學生對創(chuàng)意方法和技巧進行過多地重復,勢必會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新的束縛甚至禁錮。長此以往,這些條條框框反而會成為廣告專業(yè)學生頭腦中揮之不去的枷鎖。教師要想突破這些條條框框,使學生打破陳規(guī),達到從“有法到無法”的境界,就必須在教學方式上進行轉變。
第二層意義:無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為。
道家有“無為而治”的人治和修身思想,師法自然,順應客觀?!盁o為而治”的實質是大有為而小不為,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眼下無為而長遠有為的一種模式。無為而治用在教育領域,要求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Γ吹兰业淖曰芰Γ攀肿尯⒆幼约喝ピ?、去學習、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甚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因為他會從這些失敗和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并做必要的輔助工作。
第三層意義:要人們學而知其樂,指快樂的學習研究。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當中說過:“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即順著學生的天性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展的一種“無為”。道家“無為”的思想運用到廣告專業(yè)的教學上,最終目的還是要教師與學生都得以解放各自不同的智慧。教師不必再事必躬親、臣細皆涉,具體事情分攤給學生去做。如果這樣,便可以省去許多“操勞”,不僅不會忽略對教學本質的籌劃和把握,而且讓教師真正享受無為而治的快樂。與此同時,學生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主動性與能動性,極大地激發(fā)出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實質上滲透了一種“無為”的思想。
四、具體案例
在道家看來,“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4]。這就是說,圣人治國要知道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有所教與有所不教。這樣,萬事萬物就會按照各自的本性與規(guī)律來發(fā)展。所以,國家要想大治就必須“無為”,做到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當然,“無為而治”的修身思想,運用到廣告教學當中有兩個階段:1、有所為有所不為2、無為而無所不為。
1、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為”比較容易,可要“有所不為”,就需要膽量和智慧了。從“有所為”過渡到“有所不為”,這一種教學模式的轉變,需要具備深刻的教學功底和教師魅力,它必須具備完善的教學基礎,教師必須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否則很難成功。
舉例言之,如果在一個房間內,桌子上放有一個杯子,杯子里有看上去像水一樣的毒藥。幾分鐘后會有一個人進入房間去喝那杯水。而且這個人不懂英文,也不認識漢字和通用標識。要求:1、在那人進屋之前,短時間內想辦法阻止他喝水,條件是不許碰杯子。2、每位參與者被給予一根鉛筆和一張紙。目的:1、體會什么是創(chuàng)意2、理解創(chuàng)意的最終目的3、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精神。這個課題出來之后,學生就會按照自己的創(chuàng)意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學生思考的答案是:1、在紙上畫一個喝水的小人,再在上面畫個叉號;2、畫一個骷髏,再畫一個箭頭指向杯子;3、畫sos放到杯子前等等。上述答案基本上也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課題中的條件具有局限性。如果進屋的那個人不認識或者沒有意識到這些提示性的標志,那么有可能就會產生不良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依然不能給出參考的答。借鑒“無為”的教學模式,進一步讓學生自由地發(fā)揮。這樣,學生會進一步思考更為理想的結論。
2、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是教學的最高的境界,有一些玄虛,不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教學實踐,是很難領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的。
課題中,啟發(fā)后的結果是同學的一切思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在于最本質的問題——有效的信息傳達和有力的說服,直接把要訴求的內容,也就是把信息“主題”(禁止外國然喝水)透過視覺“主體”(裝了毒藥的水杯)傳遞想要的目的和創(chuàng)造意圖。啟發(fā)前,學生不固定于形式,不拘泥于方法,不局限于經驗,不定勢于規(guī)則。先把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揉進創(chuàng)意中,經行設計的創(chuàng)作實現(xiàn)對廣告本質和潛能的研究和探索。啟發(fā)后,根據教師給予學生創(chuàng)意層面和思維的東西,學生取其精髓,讓它作為你設計的最高意識。
比如,1、把鉛筆掰斷丟到杯子里;2、把紙撕碎放到杯中;3、把桌子掀翻。這樣的答案無疑比前者一般性的答案更有創(chuàng)意,尤其它能用更直觀的方式達到預期的目的。經行設計的創(chuàng)作實現(xiàn)對廣告本質和潛能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又可啟發(fā)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由此來看,“丟鉛筆、撕碎紙、掀桌子”,顯然不能使創(chuàng)意達到一種藝術性。但是這樣的答案似乎缺少了美感?,F(xiàn)在老師鼓勵大家之后,給出相對藝術性的結論:1、把紙折成鮮花放入水杯;3 、把紙折成燈罩套在水杯上再在上面畫上裝飾。這種結果肯定會讓外國人更容易接受些。或者把紙折成船或青蛙等藝術品,這樣一來,船和青蛙與水的聯(lián)系,更顯示出創(chuàng)意的巧思,不僅達到了阻止外國人喝水的目的,也巧妙的運用原材料和主體相關聯(lián)的事物,組合成一場“小品”、一部“動畫”。這樣的結論更藝術性、創(chuàng)意性、生動性。教師先“無為”,再“有為”,是一個很好的“無為”向“有為”轉化的課題。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睙o為而治要建立在規(guī)范教學的基礎上,領導者要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要平衡講授與接受的度,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情景靠有為,訓練靠無為;啟發(fā)靠有為,結論靠無為;講解靠有為,結果靠無為。有為與無為的辨證關系,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藝術化的處理,絕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1、老師引入課題是“有為”2、訓練是“無為”,學生在教師還沒講解的情況下自己主動去做。學生在練習中,大部分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有一少部分則不太理解,是根據照貓畫虎做出來,還有個別學生可能不去想,不去做。3、啟發(fā)是“有為”,啟發(fā)前和啟發(fā)后的比較本身就是一種思考,加深學生對課題的深度思索。4、結論是“無為”,學生經過思考,親自去發(fā)現(xiàn)教材中那些隱含的知識,概括出結論,使這些新知識很快納入自己的認識結構系統(tǒng)中去。5、講解是“有為”,對于這個課題而言,沒有唯一的答案,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更好更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6、課題的結果是“無為”,學生主動去思考,這樣出現(xiàn)問題再解決問題,必定會從書中和教師當中尋找答案,最后受益的還是學生。
四、結語
實際上,廣告設計課程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頭腦靈活、見解獨到、富于創(chuàng)造的廣告專業(yè)高級復合型人才。正如廣告本身是多元化和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力一樣,教育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教師需要打破陳規(guī),打破以往的教學經驗、方法、技巧,時而“有為”,時而“無為”,時而“有為”向“無為”之間的轉化。對于我們這些剛走入學校的年輕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和運用“無為而治”是一門新的課題?!?/p>
參考文獻
[1]老子.諸子集成[M].第4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2]老子.諸子集成[M].第4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3]老子.諸子集成[M].第4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4]老子.諸子集成[M].第4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5]老子.諸子集成[M].第4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