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英
[摘 要]閱讀是一個人的個體參與活動,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傾盡精力和情感,如此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內(nèi)涵,并且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并最終獲得知識或者受到情感熏陶。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與文本平等對話,攝入感悟文本,并且最終要凸顯創(chuàng)造思維,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閱讀水平不斷提升,語文綜合素質(zhì)實現(xiàn)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是個性化閱讀與教學方式的統(tǒng)一,指在閱讀教學中,在教師、學生和文本平等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框架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啟發(fā)學生對文本意義進行自主的思考,從而張揚教師和學生個性化的一種教學活動。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理解和辯證把握個性化閱讀的內(nèi)涵,如何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指導,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閱讀教學中,成為教師的重要責任。
一、平等的閱讀對話——個性化閱讀的前提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道亮麗景觀,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涌動生命流程中的快樂驛站,師生共同沐浴著人性的光輝,盡情享受著閱讀的樂趣。閱讀對話作為一種學習行為策略,其過程是復雜的,它是在教師、學生、文本彼此之間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對話中螺旋式遞進的。閱讀對話過程中的多層性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層次,師生帶著問題走近文本,解讀的是文本的表層之意,進行的是淺層次閱讀感悟;第二層次,師生走進文本,品評詞句,自讀自悟,進行的是個性化閱讀感悟;第三層次,師生走出文本,互動交流,傾聽訴說,進行的是深層次閱讀感悟;第四層次,師生置身文本之中,以聲傳情,誦讀文本,進行的是立體化閱讀感悟。比如在教學《鳥的天堂》第8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那棵大榕樹“綠的耀眼、綠的醉人”,然后自由地輕聲“體會讀”,再自告奮勇“嘗試讀”。學生互動評議后,再出示課件“鳥的天堂——榕樹”實景圖片,教師以富有感染力的柔聲“示范讀”,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那棵翠綠繁茂的大榕樹下。最后學生在教師的手勢、體態(tài)的引導下,以歡快、沉醉的語調(diào)來齊讀。如此一來,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僅僅能夠有效掌握閱讀知識,還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二、深入感悟文本——個性化閱讀的基礎
閱讀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潛心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閱讀時間,引導學生充分閱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文本,讓學生進入角色,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使其積極地參加到閱讀活動中,品味文本韻味。教師通過自身感情的滲透,引導學生能夠感情投入,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的教學氣氛,引領學生領會文章的寓意。例如在教學《燕子》這篇課文時,學生需要通過有感情地重復朗讀“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過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文章里蘊涵的思想感情,充分認識到文字的變化多姿和鮮活美麗,這比教師千百次的枯燥分析更能使學生從心靈上接受與理解。再比如,在教學《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時,可以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哪一個字用得好?為什么?‘綠字還可以換成什么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認為“綠”字可以換成“過”,有的認為可以換成“入”,還有的認為可以換成“到”等。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多讀,反復讀這句詩,最后大家一致認為還是“綠”字好。接著學生大膽發(fā)表了各自的意見:“綠”字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綠的景象變化;“綠”字表現(xiàn)出春天的生機勃勃;“綠”字引出了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學生只有通過多讀,反復讀,才能從讀中體會到古詩用詞的嚴謹、準確,否則是不可能領會到的。
三、凸現(xiàn)創(chuàng)造思維——個性化閱讀的目標
讓小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他們的思維從固定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將他們的思維引向更開放、更自由的空間,這樣學生才會大膽地想象、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學生初步閱讀文本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自讀自悟”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一說通過閱讀文本有什么體會,對文章有哪些了解。不管是針對某個方面的,還是縱觀全文的感受,不管是淺層次的認知,還是深入的了解,教師都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來,而且不怕說錯。在精讀文本階段,教師應當把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時間節(jié)省下來,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閱讀時間,讓學生去感去悟。在問題的設計上,我們常常可以問:“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體會或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看法?找出令你感動的地方,寫上你的閱讀批注,談談你的閱讀體會”等。在這種極具個性的問題中,學生閱讀文本的自由度比較大,感悟的空間比較廣,可以促使學生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利用,體現(xiàn)出個性特征的自主求知過程,同時也堅定了學生主動探究事物的信心和思維的獨立性。例如在教學《梅花魂》時,教師組織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交流討論“閱讀課文之后,有什么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大膽說出來,再由教師進行指導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在閱讀學習中,不斷通過自導自悟完成閱讀學習任務,體會海外游子的愛國情感。
四、結語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認識到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采用個性化閱讀方式,釋放學生的個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對個性化閱讀進行有效指導,才能及時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更好的解讀文本、體驗、鑒賞文本,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歐津 . 試論如何實現(xiàn)有效的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教育教學論壇,2014(12):194-195.
[2]包娟 . 淺議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4(03):122.
[3]宮雪松 . 對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4(10):58-59.
[4]孫菊 . 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相關思考[J].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7(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