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微
摘要:“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開端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語文教學中,課堂導入作為一節(jié)課的開端,對于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的高低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及作用。為此,很多語文教學同仁紛紛探索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的方法與策略,以期大大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也對此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與研究,現將個人的感悟與體會總結、分享如下:
一、由精彩的描述導入新課
教師在課堂上精彩、細致的描述往往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一上課就能把興奮點由課間活動中轉移、集中到課堂上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點燃學生思維與智慧的火花,在豐富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指引下,自然而然過渡到新知識、新內容的學習上來。
例如,在學習《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時,一上課,我就向學生描述了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遠處山峰高峻、樹林茂盛,近處長有高大的竹子,清澈湍急的溪流則如同青羅帶一般環(huán)繞在蘭亭的四周……王羲之同友人在蘭亭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讓我們走進《蘭亭集序》所描繪的境界,揣摩東晉名人大家的意志情感與人生感慨。
二、由逸聞趣事導入
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逐漸發(fā)展成熟,但他們仍對周圍的事物持有強烈的好奇心及探索、求知欲望,更對一些名人趣事有著極大的興趣。鑒于高中生的這一主觀心理特點,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將語文教材背后蘊含的豐富史料作為新知識、新內容講解活動的突破口,以此為契機,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起他們對于相關語文內容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
如,在學習《歸園田居(其一)》時,我就向學生講解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故事:公園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一職的時候,有人勸說陶淵明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上面派來了解情況的人。因看不慣官場上的歪風邪氣,陶淵明發(fā)出“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殷勤”的感慨,棄職而去。自此之后,陶淵明徹底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官場生活,終老田園。
三、高考作文導入
學生經常為寫作文沒有材料而愁,其實課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中也是常見到利用文本為材料來寫作文的。如教到高中語文必修二《孔雀東南飛時》,我提前布置學生去看2004年江蘇高考作文精選:《孔雀東南飛》新傳。學生會對課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論。在教到蘇軾的《赤壁賦》時,我讓學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題目,最后還給學生看了當年優(yōu)卷的作文《蘇軾的赤壁》。教到《離騷》時,因高考作文中常常可以屈原的影子,所以我先讓學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關屈原的作文,特別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考生寫的《給屈公的一封信》。當教到《紅樓夢》單元時,無論是《林黛玉進賈府》,還是《抄檢大觀園》《訴肺腑》等課文,都可以從高考作文導入,如可參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寶釵”為題的作文。這樣,通過這些優(yōu)秀高考作文,增加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同時也引導學生對態(tài)度,讓學生明白優(yōu)秀作文原來可以這樣寫的。但這點一定要讓學生提前去準備,且導入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會喧賓奪主,影響正課的學習。
四、由相關詩詞導入新課
利用同具體學習內容相關的詩詞導入新課,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復習之前所學的詩詞,還可以借助詩詞所描寫的意境,初步對新內容形成大致的印象與感知,由于兼具一舉兩得的良好效果,這一方法同樣是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的有效途徑之一。
如,在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赤壁有關的詩詞名句,以此作為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對此,學生給予了我熱烈的回應:“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薄皶C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zhàn)奔波后,赤壁功傳萬古名?!?/p>
五、影視導入
學生對影視還是很喜愛的,對于一些影視劇,多少也有接觸過。所以我在教課文時,盡量把這些資源利用在教學上。如在教《荊軻刺秦王》時,讓學生先去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學生一下子就能就說出了許多相關的知識,也更容易理解荊軻在易水送別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那種悲愴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前,我先讓學生去查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與三個女子的愛情故事導入,學生會更好地理解詩歌中那種情感。上到新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因為這是寫二戰(zhàn)時納粹對對待戰(zhàn)俘所犯的罪惡,所以我先從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電影導入。關于二戰(zhàn)的題材,有許多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如《辛德勒名單》、《鋼琴家》、《美麗人生》、《灰色地帶》等都讓人流淚,因為它們都在拷問所有生者的靈魂。通過學生去了解這些電影,使學生對這一段歷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為什么在奧斯維辛會“沒有”新聞。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時,我先從網上下載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橫槊賦詩”的內容,放在教室電腦中,學生有時間去看。學生用五六分鐘看完之后,我上課時進行講解,學生明白了詩歌的內容,了解曹操的為人,同時也知道了詩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憂傷的、用來吟唱的文體,而憂的正是人生短暫、求賢不得、功業(yè)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統天下。這樣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內容了。用影視來導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細節(jié)、畫面,學生有感性認識,較直觀,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上僅為我個人教學實踐中的粗淺感悟,還望有志之士大方賜教,給予我更多實質性的建議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