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萍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重視語文運用能力、語感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及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這一系列目標,僅依靠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恐怕是難以達到的,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其廣博的內(nèi)容,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多樣性以及獨特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人與人、人與計算機的互動的靈活性,它那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chuàng)設了優(yōu)美的課堂情景,優(yōu)化了語文課堂,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優(yōu)化 課堂教學
一、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倍嗝襟w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深深地吸引學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吸引學生就會從內(nèi)心迸發(fā)出向往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產(chǎn)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如我在教二年級的《識字5》時,“臺風”這個詞語的教學,有難度,我們孩子從沒見過臺風,更不知道臺風的危害以及如何預防臺風,這正是教學這個詞的重點,于是我播放了殺傷力相當強的臺風視頻,孩子們看得入神了,眼睛睜得大大的,因為畫面非常刺激,令人膽戰(zhàn)心驚。學生在2分鐘不到的錄像中,認識到臺風的危害,懂得臺風來時要躲在屋里。這里,學生從音像聲音畫面感受到了恐懼。不需要老師多費口舌,一個個驚恐的小面孔,告訴我:孩子們了解臺風的威脅力,懂得臺風來時不能亂跑亂走。還有在教學夏天的花時,平時孩子們都習慣地認為春天的花最多,最美,為此我播放下夏天的花圖像,那些美麗的色彩和多姿的花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他們情不自禁的贊嘆:哇!哇?。K嘖嘖……太美了!我微笑著關閉圖像,出示一個句子:“夏天的花真——啊!”夏天的花讓學生補充句子完整,只見一只只小手舉得老高,答案伴著舉著的手有的已經(jīng)提前脫口而出了。此時的課堂是活躍的,沒有任何的壓力,而又了解夏天的特點,感受到夏天的美好。
二、直觀演示,突破重難點
在我們的古詩教學過程中,會碰到許多抽象的知識,學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我們縣城的孩子,其中大部分來自附近農(nóng)村,祖國的名山大川從未親自去領略過。比如“廬山”,它擁有90多座山峰,由于地殼運動和冰川剝蝕,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淵澗……加之云霧的變幻莫測,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題西林壁》其中前兩局是難點,農(nóng)村的孩子想像不出廬山山峰山石的千奇百怪,更理解不了后兩句的意思以及蘊含的深刻哲理。在教學這首詩時,這些就是重難點,如何突破?多媒體的采用,就能迎刃而解!我在教學時,播放了在不同角度航拍到的廬山山峰圖,全境,局部境,遠景,近景,45度角境……展現(xiàn)的是角度不同,拍攝到的景象各不相同,一目了然。然后,我趁熱打鐵,問:“這是航拍到的廬山美景,如果在山里走來走去,能看到如此的美景嗎?為什么?”讓小組討論。孩子們明白了,這是航拍的,角度,高度,不同,航拍可以得全境,站在山里面看不到全境,好!孩子們明白,要看到事物的全面,才是真正的了解事物的本質。
三、入情入境,引起共鳴
入情入境的閱讀,是和作者同呼吸,共感受,引起共鳴,這才是身心投入的閱讀。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九寨溝》是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但沒去過得人如何能與作者一道去感受呢?顯然沒見過的,沒有語言積淀的學生,自主式閱讀時難以進行的。學生缺乏閱讀語感的積淀,對一些閱讀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強,影響自主式閱讀的進行。但借助信息技術,可以促成學生與文本心靈交流、喚起鮮明的“內(nèi)心現(xiàn)象”,使學生也深得文章旨趣。
《九寨溝》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雪峰插云”,“古木參天”,“白練騰飛”,“銀花四濺”,我先讓學生齊讀詞語,然后出示相對應的圖片,再讓學生圖詞連線,最后再齊讀這些詞語,此時,詞語的意思已無須教師多言,學生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讀出這些詞的氣勢來,學生完全入情入境了,感受到了九寨溝的神奇壯觀。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閉目聆聽九寨溝動物發(fā)出的聲音,聽課文描寫景物的這一部分,錄音中悠揚的音樂,夾雜著清晨山中鳥叫的聲音,還有動情的描述。音樂的強弱,語調的高低讓學生眼前展現(xiàn)出了九寨溝的美:時而如白云從身邊撫過,時而又如傾瀉而下的九天瀑布。學生投入地聽了,身臨其境。在談感受時,有的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說:“我好像到了九寨溝了”還有學生說:“我放暑假一定要去九寨溝看看!”至此,學生的感情體驗、心靈交流可謂是水到渠成。
四、利用多媒體,有利于搜集資料,縮短與歷史、與文本的距離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nèi)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nèi)ラ喿x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nèi)知識。這就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如六年級下冊“漫話《三國》一課,這要求學生必須讀過《三國》,可認真或者粗略讀過三國的孩子少之又少,特別是女孩子,更是知之甚少。要到等待每個孩子讀完,可能畢業(yè)了都等不到。怎么辦?信息技術上場,立馬解決問題。第一課時,全班進入電腦室,一個人一臺電腦,搜索關于三國主要人物有哪些?人物的簡介,有哪些精彩情節(jié)等。給足孩子們整整一節(jié)課的時間跨越時空,走進三國,暢游三國,并打印好記錄卡片。課堂上,先讓孩子們在四人小組中交流網(wǎng)上獲取的關于三國的信息,再全班交流。事實證明,效果非常好,雖然孩子們大多數(shù)沒讀多三國,但課堂上都能借助在網(wǎng)絡看到的三國資料對人物,對精彩情節(jié)等“侃”上好幾分鐘,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nèi)涵,對學生打開聯(lián)想的閘門,啟發(fā)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爾滿.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周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整合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柳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