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劍
摘 要 新時期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實踐育人的重要性日漸提升,它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途徑,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對新時期如何提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進行有效探索。
關鍵詞 提升 社會實踐 實效性 思考
隨著新時期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實踐育人的重要性日漸提升,它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途徑,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青年學生“要堅持學以致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中,在社會的大學校里,掌握真才實學,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014年5月4日,在與北京大學大學師生座談時,習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當代青年是“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全過程參與者,號召廣大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這是對新時期實踐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本文針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對新時期如何提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進行有效探索。
1 當前高校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在高校開展了30多年,成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途徑。但隨著實踐活動不斷深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日漸凸顯,主要表現:
(1)缺乏系統(tǒng)科學規(guī)劃,專業(yè)化程度不高。目前很多高校對社會實踐缺乏整體規(guī)劃,停留在組織層面,與中央16號文件要求高?!鞍焉鐣嵺`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guī)劃和教學大綱,規(guī)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沒有真正建立社會實踐的課程化、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等方面的長效機制。同時,社會實踐大多停留在表層,以參觀走訪、志愿服務及就業(yè)實習居多,與專業(yè)結合的實踐調研比重偏小,與專業(yè)的課題科研項目、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結合有限。
(2)實踐崗位供給不足,實踐基地運轉不力。目前,各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社會資源有限,且我國高校與社會的互動尚不緊密,社會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數量遠不能滿足全部大學生的參與需求,實踐崗位缺乏。另外,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普遍存在“重建立、輕建設”現象,運轉不力。一些基地建起來了,但是簽完協(xié)議沒有后續(xù)運轉,“人情共建”和“面子共建”仍有存在,搞形式、走過場,很難得到系統(tǒng)性建設和維護。
(3)實踐經費來源有限,實踐主體動力不強。各高校社會實踐經費的主要來源是高校、社會實踐用人單位贊助支持和學生個人的自籌資金,缺乏地方政府財政支持,難以滿足廣泛開展社會實踐的需要。目前,地方政府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很少甚至沒有專項經費投入,社會實踐用人單位的支持一般是隨機性的、臨時性的,經費的有限制約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的廣度和深度。
(4)實踐品牌意識不強,項目化運作欠缺。大部分社會實踐活動缺乏科學項目的支撐,在設計時缺乏品牌意識,無長遠考慮,因而活動地點和時間上缺乏持續(xù)性、連貫性和長期性,導致了實踐活動的淺層化和表面化,更造成了實踐資源的浪費,更談不上實踐成果的后續(xù)轉化,形成品牌。同時,實踐活動缺乏項目化運作。項目化運作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確保實踐活動的高效開展,實效性更強。但項目化管理需要配套的一系列項目立項、評審、執(zhí)行和激勵保障制度,對實施過程中的資源利用、項目進展及經費報銷等方面要全過程監(jiān)控,需要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的有序協(xié)作,因而目前“項目化運作”尚未得到廣泛推廣。
(5)實踐管理體制不健全,運行機制不完善。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涉及黨政領導部門、高等院校、社會各界和大學生自身的參與和協(xié)調運作,需要從法律法規(guī)、組織、政策、經費、指導、效果、安全等方面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目前實踐管理體制不健全,部門設置不合理,同時,高校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機制不夠完善,缺乏長效性。具體表現為:校際間缺乏資源整合機制和協(xié)調機制;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制度和考核細則;缺乏保護參與社會實踐大學生權益的維權機制;學生和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激勵機制不完善,沒有體現在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效果評價機制過于主觀單一。
2 社會實踐實效性提升的對策思考
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不僅需要書本知識的積累,更需要經受社會實踐的磨礪,在實踐中受教育、做貢獻、長才干,讓知識通過實踐的作用,內化為素質和能力,外化為貢獻和成就。社會實踐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提升實效性成為核心問題。中央16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再次提出要“積極促進形成實踐育人合作機制”。在新形勢下,要破解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育人體系,全力推動社會實踐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科學化建設,提升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1)加強整體科學規(guī)劃,提高實踐的專業(yè)化水平。加強社會實踐整體科學規(guī)劃,從專業(yè)化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是提升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前提。社會實踐目標的設定、內容和形式的設計、方法的應用等是一個有機整體,要確保實踐方案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從專業(yè)化的角度制定工作方案。一是要全力推進社會實踐的課程化建設。高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把社會實踐經費納入人才培養(yǎng)成本,推進社會實踐的“學分化”“學科化”發(fā)展,有利于促進社會實踐水平的專業(yè)化。二是校院兩級要做好社會實踐需求分析,在實踐的內容、形式、類型上精心設計,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不同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開展分類指導,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社會實踐教育目標更能提高社會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更新高等教育實踐理念,建立實踐基地的常態(tài)運行的良好機制。原有的精英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社會支持保障不足,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投入不足,激勵不夠?,F在,高等教育現在已經從精英型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要更新高等教育實踐理念,通過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在全社會營造支持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的環(huán)境,探索出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其中,建立實踐基地的常態(tài)運行的良好機制,是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徑。一是建設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基地。高校要用好校地、校企戰(zhàn)略合作資源,結合專業(yè)特色、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志愿服務等,根據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積極設置和建設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基地、社區(qū)服務基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確保實踐項目分類的深入發(fā)展。二是建立實踐基地的常態(tài)化機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實現社會實踐工作從“活動層次”向“工作機制”的轉變。搞好學校陣地與社會基地、校內課程與校外實踐、校內教師與基地導師之間的對接互動。
(3)開源節(jié)流,構建有效的實踐激勵機制。社會實踐實效性的提升,關鍵要激發(fā)實踐主體和實踐接收單位的積極性,形成有效激勵合力,這需要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從制度層面規(guī)劃各級黨委地方政府設立專門的社會實踐經費預算,為參加社會實踐的高校學生和單位提供經費支持;二是對支持承擔社會實踐的單位制定財政優(yōu)惠政策,激發(fā)社會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實踐基地承擔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三是完善高校的社會實踐考評機制,激勵師生踴躍參與。高校要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師考核的指標體系,激發(fā)教師指導和帶隊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另外,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考評,要把實踐內容、實踐過程、實踐結果統(tǒng)一起來考評,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實踐中涌現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突出事跡予以特別表彰。四是采用多樣激勵方法,建立開放、交互、共享的實踐成果交流平臺,通過主題實踐報告、成果分享沙龍、攝影作品風采展,微電影和紀錄片的評選等活動,使更多的同學分享實踐成果,激勵各方對社會實踐的認可和參與,提升社會實踐在人才培養(yǎng)和服務社會方面的效果。
(4)提高社會實踐的項目化運行,促進實踐成果的共享轉化。社會實踐的項目化是按照科研項目申報立項的方式進行設計和管理,能把實踐項目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有機結合起來,確保實踐過程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又能使經費、實踐基地各種實踐資源發(fā)揮最大效益,確保社會實踐完整輸出和深入開展。可根據“按需設項、據項組團”的原則,以團隊為主的社會實踐組織模式,把握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的工作安排,抓住項目立項、執(zhí)行到總結幾個重點環(huán)節(jié)的科學管理,圍繞社會實踐項目多方交叉聯(lián)合組建團隊,根據項目的科學性、學術性、可行性和實效性對項目進行嚴格評審,做好項目的全程跟蹤,及時調整改進,做好結項答辯,為實踐服務地和對象提供成熟的實踐成果。項目化的運作大大加強了社會實踐的科學性和規(guī)劃性,特別是與專項調研、教師課題等的結合,項目成果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增強,有利于成果的共享轉化,形成品牌。
(5)完善管理運營機制,為社會實踐提供有力保障。社會實踐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從規(guī)劃、宣傳、培訓、執(zhí)行、考評到總結,需要多方聯(lián)動、全員參與,必須從制度、組織、時間、經費、基地等各方面完善社會實踐管理運營機制。要建立起高校主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師生主體的社會實踐管理運行機制。高校是社會實踐的主導力量,要在高校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整合校內各職能部門和學院的力量,制定專門工作方案、提供經費保障、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積極協(xié)調企業(yè)和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協(xié)助高校做好相關對接和支持工作;建立保護參與社會實踐師生權益的維權機制,保證師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權益,使整個社會實踐能夠有序運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2]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3] 呼和,齊斯琴.試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激勵機制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73-76.
[4] 羅公利,曲慧敏.山東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問題與改進對策[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95-103.
[5] 何其穎,石紅梅.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與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73-76.
[6] 王偉明,張鵬.大學生社會實踐科學化組織模式探索[J].中國青年研究,2012(12):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