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檬檬
摘 要 隨著我國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本著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觀內化的設立初衷,各高校由團委設立的各級志愿者大隊紛紛興起。志愿服務成為高校課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與微公益發(fā)展的重要載體。然而,參與志愿服務缺乏長效機制,各大隊推行激勵機制以求得廣泛參與,激勵機制的變向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其價值觀內化的要求發(fā)生了矛盾沖突,如何協(xié)調矛盾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高效發(fā)展成為一項重大議題。
關鍵詞 大學生 志愿服務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識碼:A
1價值觀內化的需求與高校志愿者大隊的激勵機制
隨著我國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成為校園文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常的志愿活動與假期長時間的支教活動,成為每一位大學生的必修課。大學生志愿服務嘗試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實現自愿參與與社會倡導的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
志愿服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作為志愿服務本身,其建立和發(fā)展初期就是一群志同道合有愛心的人組成一個自己的小隊伍,自發(fā)的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后期逐漸壯大發(fā)展成為一個大型組織。逐漸,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都產生了一批由院校各級團委組織的志愿者大隊及相關的公益性社團,這決定了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形式的特殊性。各級團委及思想政治建設工作者,以校級院級團委領導的各類學生組織應運而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參與需要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群眾的良好品德素質與道德追求,各高校在實踐過程中都存在前期積極性頗高,后期收效甚微的現象。于是,在各高校的志愿者服務隊的組織中,紛紛興起所謂的激勵機制,拋出某些誘惑力極強的因素吸引學生參與組織的志愿者活動。
浙江師范大學團委下屬校級志愿者總隊,隸屬于校級學生會組織,各學院設置院級青年志愿者大隊,配合校級志總隊完成志愿者招募;各班設置青小隊長安排聯(lián)絡。每位學生會拿到一本志愿者證,每次完成志愿活動后交由對應負責的志愿者服務隊敲章以示確認。每位學生每一學年達到志愿次數9次及以上,便可在學年的評優(yōu)評獎中加上3分的品德素質分數。
從本質上來說,設置各級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是為了更好地策劃與組織志愿活動,使校內的志愿活動形成一個整體,有組織有紀律,也在踐行中加強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與價值觀的內化與生成。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激勵機制會衍生出完全變質的結果。為先進個人頒發(fā)獎狀與證書當然是值得肯定與推崇的,但若是將參加志愿活動與評優(yōu)評獎的品德素質分數相掛鉤,不免有些讓人思考志愿活動的真正意義何在。以一位同學參與志愿活動達到一學年9次標準與一位同學參與志愿活動只達到6次為比較對象,兩者在品德素質上的差距就是3分。品德素質的高低衡量是否能量化為數字與分數這是一個問題,但這樣的激勵機制長此以往地運行下去一定會在價值觀內化與思想品德教育上對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產生影響。
2志愿服務激勵機制與價值觀內化的矛盾表現
一方面,志愿服務價值觀內化的目的需要激勵機制的存在與發(fā)展。志愿服務在設立之初,從名稱上看,“志愿”二字就完全體現自愿的原則與宗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對社會中人的思想覺悟與道德追求的影響,加之需要志愿者的事物與平臺的增加,參與志愿服務的數量遠遠不足。作為高校,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引導,試圖通過志愿服務的方式來達成。那么,則需要必要的激勵機制的存在。
另一方面,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遏制阻隔價值觀的形成。必須承認,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實行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與配合意識,但可以想象得知,若是長期的實施這樣的激勵機制,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參與志愿服務是為了獲得某些加分或是某一處利益成為慣性思維,我們就可以很消極地估計到之后的志愿服務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在高校中學期后期的志愿服務招募是否會無人問津。久而久之,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會遏制阻隔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3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發(fā)展的對策與建議
如何保持好激勵機制與價值觀內化的平衡與沖突關系,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發(fā)展的最佳途徑與對策。
赫茨伯格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激勵與保健理論。他提出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主要有兩種,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赫茨伯格認為保健因素就是非本質因素或情境因素,指與人們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是指除工作之外的影響員工的因素,是屬于工作環(huán)境或者工作關系方面的,如組織的政策、管理、監(jiān)督、人際關系、工作條件、薪酬、地位和安全保障等等。若保健因素處理不好,就會引發(fā)對工作不滿情緒的產生。激勵因素,又稱本質因素或者內容因素,是指與人們的滿意情緒有關的因素,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包括工作再現機會、工作的挑戰(zhàn)性、責任、認可、工作帶來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進步和成長、對未來發(fā)展的期望等。這類因素的存在能夠使員工感到滿意,并能激勵員工的行為。
根據這樣的激勵與保健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相應的緩解與彌補措施與建議:
(1)高校組織社團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目前,高校大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主要是在共青團組織的領導下由學生社團具體實施,受到人力、物力與平臺的影響,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往往內容單一、選擇面小,雖然近幾年高校志愿服務隊伍一直在嘗試拓寬領域,創(chuàng)新項目,但所涉及的范圍并不是很大,大部分還是限于校內的活動組織。
(2)化用無形的激勵機制以取代有形。若是能夠讓志愿者在志愿工作中感受到工作的挑戰(zhàn)性、責任、認可,享受工作帶來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進步和成長,那么很大程度上需要改進志愿服務的項目實現程度,將志愿者的工作愉悅感與成就感看作無形的競爭與激勵機制,方能在源頭上解決價值觀內化與激勵機制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張勖.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中美比較的視野[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
[2] 廖愛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與志愿體系構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教育.2009(10).
[3] 陳新亮.中國大學生志愿者行動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