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劍梅
【摘要】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教學活動應考慮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通過承認學生差異,尊重差異、建立民主平等課堂、合理構建小組、精心設計問題等教學策略,在適應的基礎上逐步超越學生的個體差異,來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
【關鍵詞】關注 個體 促進 整體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25-01
我們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老師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學得又快又好,有的學生學得又慢又沒有真正理解(或不理解);有的學生解決問題時策略很清晰,也很成熟,還會考慮到不同的可能性,有的學生冥思苦想怎樣也找不出答案;有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而有的學生一聲不響……,這就是普遍存在的學生間的差異問題。面對著學生這樣的差異,教師如何在短短的課堂40分里,調動一個班40多名(或50多名)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基礎知識不同、學習風格不同、性格差異的學生都能把潛能發(fā)揮出來,都能在原基礎上有所進步,這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下面結合本人在教學實踐如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促進整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一、教師要承認學生差異,尊重差異
有人說黃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到完全相同的一雙葉片。這些自然現象都深刻地提示了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既具有多樣性又存在著差異。我們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面對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教師必須尊重差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努力使全班學生達到《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又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那么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教師可以通過談心,家訪,以及日常的教學活動來觀察、分析、了解學生,實行分層教學和分類指導。課堂上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讓好學生躍躍欲試,尚有發(fā)揮余地的中等生能積極地思考得出答案,基礎差的學生如果答不出來就給他們一定的提示,直到他們學會為止。比如本人教圓柱的體積時,課本只要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利用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等;圓柱體的高和長方體的高相等,由于在轉化的過程中體積沒變,學生很快能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并應用圓柱的體積公式:V=sh來熟練解決實際問題,這本來已經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了,但是在教學時我追問了一句: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體積沒有變,其他的有沒有變?有的學生馬上說形狀變了,還有的學生說表面積變了,我接著問學生:“表面積怎樣變了?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學生回答“增加”,我繼續(xù)問:“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好的學生都爭著觀察、思考、動手解答。這樣給好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揮的平臺。同時每節(jié)課都設計一些基礎的問題選擇差生來回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優(yōu)生思維得到了拓展提高,差生也學有所得,使層次不同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秩序
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地發(fā)揚民主,將自己視為學生當中的一員,將自己置身于班集體之中,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中的亮點,從學生的眼神中讀出他們的希望和要求,要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而又恰到好處的學習任務,特別要給成績較差的學生創(chuàng)設能夠獲得成功的機會,要傾聽學生的意見。學生在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應引導學生討論,同時要與學生一起討論,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放得開,思維充分得到解放。讓師生之間心與心默默地靠近,情與情悄悄地對流,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信賴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感到班集體好像是家庭的延伸,課堂好像是一片充滿生機的綠洲。
三、教師要合理構建學習小組,促競爭意識,縮小差距
從17世紀開始,班級授課制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由于課堂教學自身的優(yōu)點,當前乃到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但由于個體的差異,我們教師怎樣才能使大班額的課堂高效化呢?這就要我們教師能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合理分層、搭配。我們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一個學習小組都有好、中、差成員,組內成員可以開展幫扶活動,每個學習小組之間實力相當才有競爭比賽的意義,這樣班級就會形成一種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學風。
四、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問題,讓不同的學生都感受到成功喜悅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都受益是《新課程標準》理念之一。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既要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在教學設計時,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尋找適合不同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教材。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還要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如設計一些綜合性和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優(yōu)等生解答,使優(yōu)等生能深刻理解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培養(yǎng)了優(yōu)等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中等生,使他們能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簡單的問題優(yōu)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鼓勵。盡可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提升和發(fā)展,都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作為教師應用自己熱愛教育事業(yè)的一顆心和扎實的業(yè)務知識,通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來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愿天下的教師不只是要做園丁,更要化為泥士,因為泥士不僅把全部的愛給了花,也給了草,從不厚此薄彼。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2]丁淑榮《淺談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