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銳霞
【摘 要】目的:探討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的效果。方法:搜集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間我院接收的老年癡呆患者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4例,對照組實施一般護理干預,實驗組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護理前與護理2個月后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與智力評分相差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個月后,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智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結論:在對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推廣個性化護理干預可行性較高,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值得應用。
【關鍵詞】個性化護理;老年癡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6-03--01
引言 老年癡呆癥也稱阿爾茨海默癥[1],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變性病。其特點是起病隱匿且病程呈慢性進行性,主要表現為記憶出現快速性缺失、言語困難、存在被害妄想癥等,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與控制,患者易出現身體各機能的進行性衰退,威脅生命安全。調查顯示[2-3],對于該病癥臨床上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因該病的致病因素較多,藥物治療并未取得有效的成果,因此,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的恢復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個性化護理在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產生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對選取的68例老年癡呆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n=34)和實驗組(n=34),并承諾本次選取病例無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且已經簽訂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者中男性為18例、女性16例,最大年齡86歲,最小年齡64歲,平均年齡(74.54±5.86)歲,病程范圍8.2~1.5年,平均病程(2.68±2.43)年;實驗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最大年齡84歲,最小年齡65歲,平均年齡(75.65±6.16)歲,病程范圍8.4~1.7年,平均病程(2.88±2.39)年;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顯示,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采用個性化護理。個性化護理主要分為以下幾點:①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客觀評估,入院后熱情的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的基本環(huán)境,方便日后護理工作的開展,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了解并記錄每位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心理狀態(tài)與認知能力等基本信息。②根據對患者病情的評估結果和所掌握的基本信息,為患者制定一份個性化、全面性、及時性的護理方案,對于行為紊亂的患者應以加強心理干預為主;對于焦慮抑郁的患者,可采取運動與音樂療法,緩解焦慮的情緒以及心理壓力;病為患者安排與其興趣愛好相關的活動。③根據患者的身體素質與生活能力,鍛煉其自主生活能力,如吃飯、穿衣、沐浴、洗漱和大小便等;帶領患者進行認知能力、記憶力的訓練,提升其對疾病的認知度,采用語言、肢體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④患者多數無法正常工作、生活以此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相處過程中,要懂得換位思考,在合理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⑤為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應為其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增加對靜脈輸液患者的巡視,對其肢體進行適當的約束防止出現意外;協(xié)助患者服藥,用藥后進行密切觀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⑥為患者制定一份合理的飲食計劃,以易消化食物為主,有葷有素,保證營養(yǎng)均衡,告知患者多食蔬菜與水果,補充足量的維生素[4]。
1.3 觀察指標
應用我院自制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智力檢查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智力進行記錄對比,分數與能力成正相關,分數越高能力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意義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數據用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觀察,護理前,實驗組患者生活能力的評分為(9.56±2.93)分,智力評分為(28.54±4.21)分;對照組患者生活能力的評分為(9.45±2.82)分,智力評分為(28.91±4.41)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不存在(p>0.05)。經過2個月的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能力與智力的評分別為(16.65±5.93)分、(38.14±6.21)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的(12.36±3.12)分、(32.01±5.11)分;差異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
3 討論
隨著人均壽命逐漸增加,老年癡呆已然成為常見的癡呆癥[5-6],病情發(fā)展緩慢,病程延續(xù)期長,且患病率與年齡成正比增長,患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記憶力、情感、社交、運動以及生活問題,若不及時進干預,嚴重威脅患者的機體健康[7]。個性化護理強調以“患者特征”為出發(fā)點,結合每位患者的病情進行個性化、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能力與智力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這表明個性化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活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為了能夠有效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生活能力,建議臨床落實個性化護理干預,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楊嘉敏,劉華,張冬英.老年癡呆護理研究進展[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20):3001-3002,3005.
徐祥雷,劉冰.老年癡呆患者社會支持研究[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7(6):564-566.
鄒瓊.老年癡呆患者個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6(23):292-293.
王瀟玲.個性化護理干預在腦栓塞伴發(fā)老年癡呆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8):7607-7608.
曹俊杰.老年癡呆患者45例的臨床個性化護理方法與效果分析[J].心理醫(yī)生,2016(2):157-158.
劉玩燕.腦栓塞伴發(fā)老年癡呆患者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5):253-254.
王銀楓,黃姱姱,余梅.腦栓塞伴發(fā)老年癡呆患者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22):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