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梅
摘要:習語是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了文化的特點,而中西文化的不同則決定了兩種習語之間的差異,但并非是真的不可譯。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對習語的有效翻譯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從功能對等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實現(xiàn)習語的有效翻譯。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習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093-01
一、引言
中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英國也歷史悠久,都有大量代表各自文化的習語。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兩國人民的生活不同,文化不同,習語也就不同,尤其是某些習語中的文化意象更是不同。然而最初的翻譯觀則認為,原文和譯文之間是主仆關系,譯文必須完全忠實于原文,不允許有一絲的偏差,造成部分譯文晦澀難懂,甚至鬧出笑話,這就迫切要求新的翻譯方法的出現(xiàn)。
二、功能對等理論
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家,他一生去過多個國家,來中國就有13次之多,對我國翻譯界有著重大的影響。奈達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一生致力于《圣經(jīng)》的翻譯。在《圣經(jīng)》翻譯的過程中,奈達逐漸有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理論。功能對等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的翻譯準則,反對字面上的一一對應,認為譯文應當像原文一樣流暢,譯本讀者的感受應同原文讀者的感受一致。奈達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
三、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習語翻譯
我們居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氣候的不同,注定我們的文化習俗不可能相同,習語是最能反映文化的,習語的翻譯往往是跟文化密不可分的。幸運的是,文化中還是有相似的地方,習語的翻譯就顯得輕松多了。英語習語“as busy as a bee”譯成漢語則是“像蜜蜂一樣忙碌”,這是大家喜歡的,也是傳統(tǒng)翻譯觀一直倡導的“按字面逐字翻譯”,但其成功帶有偶然性,因為在兩種文化坐,蜜蜂都象征著勤勞,文化意象是相同的,這種直譯無疑是最佳選擇。然而,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很多時候的文化意象都不相同,該如何處理呢?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xiàn)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比如英語習語“crocodile tears”翻譯成漢語,字面意義就是“鱷魚的眼淚”。雖然現(xiàn)在我們對“鱷魚的眼淚”已經(jīng)有所了解,但該詞最早傳進中國時,大部分人很少見過鱷魚,壓根兒不知道鱷魚在貪婪地吞食獵物時會不停地流眼淚,完全不能了解這個習語的意思。這種翻譯讓讀者一頭霧水,譯者只有尋找有相同文化意象的詞匯來向譯文讀者傳遞意義?!镑{魚的眼淚”意指“假惺惺的眼淚”,與之有相同意象的,為我們所熟知的則是“貓哭老鼠”?!柏埧蘩鲜蟆痹谧置嫔鲜峭耆粚Φ鹊?,也就是譯者完全舍去了形式,但成功的消除了文化差異,讓讀者一下明白了其內涵。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首要的是要實現(xiàn)意義的對等,其次再是形式的對等。
當然,隨著跨文化的交流,我們已經(jīng)能接受“鱷魚的眼淚”,這是最好的翻譯,實現(xiàn)了“形式和意義的對等”。但仍有很多習語還不能實現(xiàn)“形式和意義的同時對等”。例如,英語習語“a lion in the way”就不能簡單地按字面翻譯成“攔路獅”。眾所周知,西方世界的百獸之王是獅子,英語中有很多習語跟獅子有關系,人們很容易理解其意義。可是,在中國幾千年里,人們幾乎是沒有見過獅子的,對獅子幾乎一無所知,對“攔路獅”無法理解。我們的百獸之王是老虎,有很多典故都跟老虎有關,如“虎落平陽被犬欺”、“武松打虎”等,也有一個有類似意義的詞是“攔路虎”。無疑,“攔路虎”是最佳翻譯,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意義第一,形式次之,“攔路虎”很好的詮釋了“a lion in the way”的意思,在不同文化讀者的心中引發(fā)的共鳴是一致的。類似的習語還有很多,如“as strong as a horse”,我們就只能譯成“力大如?!?,在我們的文化里,牛代表的是大力士,而不是英國的馬。
為了實現(xiàn)功能對等,很多英語習語翻譯成漢語時需要舍棄形式,而很多漢語習語翻譯成英語時仍需要舍棄形式而保住意義。英語中也有類似意義的習語,如“Two heads are better one”。由于文化的差異,類似的習語還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對牛彈琴”,但在英國卻并非如此,這給翻譯增添了難度。為了實現(xiàn)意義的對等,只好選用了“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形式雖然有所損失,但意義卻實現(xiàn)了對等。
四、結語
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歷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中,尤其是習語中。由于文化意象的不同,習語的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功能對等理論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形式的損失有所遺憾,但意義的對等能讓兩國人民更好的增進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