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英語口語在各個學科領域都應用廣泛,它要求學生能夠在公開場合進行口頭表達、要思維敏捷、要有相關專業(yè)的知識以及要接受相關的學術評價。然而,學生在進行學術英語口語表達時存在較多問題,因此本文從需求分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四個方面對提高學生學術英語口語水平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學術英語 學術口語 EAP課堂 翻轉課堂
引言
在學術語境中對ESL學生的需求分析進行研究發(fā)現,一些像小組討論的口語活動非常重要,而學生使用英語的語言能力也包括解決學術聽說的能力。然而,在EAP課堂上,學術口語教學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一、學術口語類型
學術語境中的口語類型主要包括:講座中的提問;參加研討會及討論;口頭陳述并回答相關問題以及做數據報告(Jordan,1997)。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提問能夠加深理解。學術講座中的提問主要有四種功能:澄清(要求重復和額外信息)、核實(復述和用例子解釋)、離題和質疑。提問類型有:直接提問、詢問原因、推理問題、爭論問題。
在高等教育中,研討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學習形式。在研討中,通常教師只負責指導討論,大部分是由學生自主進行。Furneaux et al.(1991)認為研討的形式有學生小組合作(如解決問題型)、講課、討論和陳述發(fā)表四種。研討中的語言具有以下功能:表達贊同、反對、說服、批評,舉例、介紹、解釋及建議等。
學術口頭陳述/發(fā)表在各學科中都應用廣泛。學術發(fā)表能夠增強學生的做發(fā)表的技能,使學生更嚴謹地組織自己的想法,從而為今后的專業(yè)學習更好地做準備,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Reinhart(2003)在研究學術發(fā)表的內容和組織結構后發(fā)現,學術發(fā)表主要有四類交流目的:描述物體、解釋步驟和過程、定義概念以及描述問題的解決辦法。
無論是在科技領域,還是在經濟、人文領域,報告數據都是不容忽視的一種學術口語。它包括使用圖表、表格及圖形對公式和方程進行報告。
二、學生在學術口語中的困難
學術口語通常要求學生能夠在公開場合進行口頭表達、要思維敏捷、要有相關專業(yè)的知識以及要接受相關的學術評價(Lynch & Anderson, 1992)。然而,對于非英語母語者的學生(NNS)來說,他們會在發(fā)音、重音及語音語調上有困難。同時,由于自信心不足,他們會羞于在英語母語者(NS)面前說英語,這就導致學生在講座提問及研討會互動中發(fā)言較少。
另外,在學術語境中,任何一種口語表達都與其所屬學科密切相關。不同的學科在學術口語方面有著不同的規(guī)則與習慣。因此,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相關專業(yè)知識,往往會表現出在聽講座時無法與演講者積極互動并提問、在研討會中無法參與發(fā)言并回答問題以及無法準確地報告數據等問題。最后,即使是在哪種類型的學術口語中,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都起著很關鍵的作用。Northcott(2001)在對愛丁堡大學MBA項目進行研究時就發(fā)現,非英語母語者(NNS)在理解文化差異相關的知識以及幽默上有困難。
三、解決辦法
1.需求分析
Richterich于1972 年首次提出外語教學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模式。束定芳等(2009:37-44)進一步明確指出,外語教學需求分析是開展外語教學的首要條件,是外語課程設計的基礎,也是教師組織教學、使用教材、決定教學方法和評估教學的依據。需求分析是一系列后續(xù)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出發(fā)點。因此,在學術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首先進行需求分析,給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學術口語訓練。
2.教學模式
目前,學術口語課在我國開設的比較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采用靈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重視學習者不同特征的分析,突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學術口語教學中采用EGP+ESP或者ESP+EAP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3.教學方法
(1)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語境。學術英語的語境化教學需要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能使學生在學科語境中熟練應用語言技能(余寧寧,2017)。如在給醫(yī)學類學生上學術口語課時,可在課堂播放英語國家醫(yī)院現狀的簡介,讓學生了解并積累與其專業(yè)相關的詞匯及表達。同時也可以給學生看醫(yī)生診療的錄音及視頻。
(2)豐富課內外活動。在學術語境下,合作學習及問題驅動式小組討論能促使學習者積極參與互動(蔡粵生、張軍,2016)。課上可以增加師生問答、學生搶答、小組互助討論及學生授課的活動;課外可以進行演講及辯論比賽等。同時,還可以在EAP課堂的聽力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學習效果。
(3)完善評價體系。Lynch(1998a)建議用同伴評價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口頭發(fā)表的水平。同時,還可以在評價體系中加入學生的自我評價,這包括其交流能力的評價?;蛘咦寣W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進行評價,以及教師之間進行互評。
4.教學內容
(1)學術講座。Mckenna(1987)提出,可以利用磁帶或者視頻短片讓學生意識到提問在學術講座中的重要性以及講座中提問出現的位置。
(2)研討會。Tomlins(1993)在觀察3個社科研討會時發(fā)現:研討會的目的通常都是為了得出一致的答案或者表達出不同的觀點。因此,在學術口語課堂中就有必要練習關于表示同意和發(fā)對的相關表達。
(3)口頭發(fā)表。Price(1977)認為口頭發(fā)表可以分為5步:整體介紹、目的陳述、細節(jié)信息、結論和討論。Nesi&Skelton; 于1987年還強調了口頭發(fā)表中材料組織的必要性。他們建議老師可以在課前先給學生做個簡短的演講,這樣既能為接下來的學生發(fā)表提供邏輯性信息,又能給他們提供組織結構的信息。
無論進行任何形式的學術口語教學,視頻及音頻輔助教學都是一個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這也是學術聽說課存在的原因之一。
四、國內學術口語研究的不足
國內外專門關于學術口語的研究都不是很多,尤其是國內更少且多為視聽結合的學術英語教學研究。同時,國內的研究多為對研究生的學術口語或學術聽說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僅從總體上介紹教學模式及方法,并未涉及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
作者簡介
余寧寧,出生年月:1985.4,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信陽人,畢業(yè)院校: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畢業(yè)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歷學位:碩士,工作單位: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學術英語??缥幕浑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