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中學生對歷史感知要求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在歷史教學中應做到化繁為簡,化高深為淺顯,抓住關鍵線索,教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所以深入淺出的教學,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與對策可以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深入淺出;核心主旨;學習任務單;方法與能力的培養(yǎng)
禮記中提到“學然后知不足”,這也是我參加華東師范大學高級研修活動以來最大的感受,
華師大各位教授及老師關于教育教學的精辟理論和實踐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反思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應該做到深入淺出,上出中學歷史課程的“歷史味”,成為學生真正喜歡的歷史課。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在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并初見成效:
一、 深入淺出,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從聶幼梨教授舉例我國相聲演員侯寶林的漫畫像,僅寥寥數筆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便躍然紙上,又以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的名畫《格爾尼卡》為例,它用最鮮明的方式表現出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手捧死去孩子的母親、手握斷劍的戰(zhàn)士尸體、嘶吼的戰(zhàn)馬等無聲地控訴了法西斯慘無人道的暴行。以此來類比應該使中學歷史的教學深入淺出,把中學歷史上成輪廓化、特征化、漫畫化的歷史。
基于中學生對歷史感知要求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在歷史教學中應做到紛繁要使之簡明,遙遠要使之貼近,高深要使之淺顯,抽象要使之具象,枯澀要使之生動。在教學中應懂得聚焦、取舍,不要每次上課都面面俱到,而應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充分應用比喻的手法、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而促進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講授九年上冊第22課《南北戰(zhàn)爭》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罪惡的黑奴制度,我在課堂上先出示林肯總統(tǒng)說過的一段話:“構成那次巨大戰(zhàn)爭——南北戰(zhàn)爭導火線的,想不到竟是這位身材矮小的、可愛的夫人。她寫了一本書,釀成了偉大的勝利?!比缓笠灾v故事的形式聲色并茂地介紹了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內容:謝爾比先生家的黑奴湯姆叔叔忠誠、善良,篤信上帝,但他逆來順受,不知反抗,因主人欠債而被賣掉,后幾經轉賣,落到了殘暴的莊園主雷克手中。湯姆因拒絕說出逃亡奴隸的下落,最后慘遭雷克毒打致死,無法與家人再相聚。并有感情地朗讀了湯姆臨死前的那段文字,學生不僅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而且也情不自禁地為湯姆叔叔那悲慘的一生哭泣。從而使學生知道湯姆叔叔的一生的寫照其實就是全體黑人的縮影,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自然也就牢牢記住南北戰(zhàn)爭矛盾的焦點: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二、 確定每單元每課的核心主旨,上出歷史課堂教學的“靈魂”
在聽了普陀區(qū)晉元高級中學老師所上的《大一統(tǒng)帝國的重建》公開課和評課后,讓我感觸頗深的不僅是教師上課如講述故事般的煽情,聽者就如聽易中天在品三國的有趣,更在于他們上課之前都對每單元進行歸納總結,并確定每單元的核心主旨,圍繞這個單元的核心主旨展開教學,如本單元核心主旨:大一統(tǒng)帝國的重建進行備課、授課,從大一統(tǒng)的初創(chuàng)、重建、完形、崩潰,再講到民族的融合從而完成整單元的教學。作為老師你只有在心中構建好教學輪廓,才能使學生對歷史形成印象,并在心中發(fā)酵、萌芽,這就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
歷史課的“靈魂”緣何而來?它緣于歷史感知的理性升華和歷史感悟的內心活動的知性與情感體驗。英國歷史學家馬丁·吉爾伯特的《五千年猶太文明史》這部書之所以讓看過的人都難以忘懷,就在于他不僅寫出猶太民族5000年的生存與發(fā)展的歷史,更在于他突出了猶太人強烈的民族意識,這就是這部書的靈魂所在。授課與寫史書一樣具有同工異曲之處,要上出歷史課的“靈魂”就要確定每單元每一課的核心主旨,在心中構建好每課的教學框架,做到胸有成竹,不是上完一課后,老師不知自己在講什么,學生不知這課在講什么。而是要讓學生通過歷史課了解一個個具體鮮活的“人”與“事”,理解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現象與事件,讓學生享受學習歷史的樂趣。比如在上九年上冊第12課《西歐走出中古時代》時,我先構建好本課的核心主旨:標志西歐走出中古時代的三個事件是什么?有何作用?在課堂上我就從思想上、經濟上、政治上引導學生歸納出這三個事件,并點明其作用是促進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樣的課上起來不僅線索清晰,學生又容易掌握。
三、 學習任務單的使用,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聽了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徐老師的七年級下冊《商業(yè)的繁榮與城市生活》一課后,整堂課上起來行云流水,讓人感覺就是一種享受。老師享受上課的樂趣,學生也在享受聽課的樂趣。何以會有如此好的教學效果呢?原來七一中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學習任務單的使用。
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使用學習任務單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在每上一新課之前,老師都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課前學習任務單,這樣就避免了學生預習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上課時老師就根據學習任務單里的問題,進行層層導入、設疑、解疑,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富有啟發(fā)性。因此學習任務單里的問題的設計尤為重要,既要體現教學的重、難點,又應以孩子的語言,通俗的文體來提問,提問時不主張一口氣拋兩個或三個問題,應緊扣課文內容,簡單明了,在接下來的上課中我嘗試使用學習任務單,感覺收獲頗豐,比如在上九年級上冊第23課《俄國農奴制改革》時,我先布置了學習任務單:(1)閱讀書本P130-131思考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從內因和外因分析)(2)由此可得出農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出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圖片,問:他簽署了農奴制改革的法令,他是誰?(4)請你說說農奴制改革的內容。(5)為什么說農奴制改革使俄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6)在預習本課過程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請做下記號。通過這樣的學習任務單我欣喜地發(fā)現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師生共同參與,從此課堂上“少了看客,多了主動性,少了聽眾,多了參與性,少了盲目,多了有意識”,從而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中學歷史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是基于教師對教學策略機智把握與藝術的有機整合,是基于教師深厚的教學底蘊和學科素養(yǎng)?!秾W記》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碧热粑覀兊臍v史教學都擁有“歌”的能力,又擁有善教若水的境界,就一定能使人繼其志,就一定能上出真正的歷史味。
參考文獻:
[1]徐建平.《釋放你的教育智慧》.
[2]《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
作者簡介:
葉凌霞,福建省龍海市,龍海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