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翎君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微課來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以“微”為主的事物憑借著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使用便捷等優(yōu)勢逐步占領各個領域,微營銷、微電影、微商、微課等一系列“微浪潮”出現(xiàn)了。[1]
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資源模式,具備“短小精悍”這一特點,它將原本幾十分鐘、幾個小時的課堂以提煉要點的形式,制作成為只有十幾分鐘的微信視頻課堂,使得學習更為平民化、低成本化、高效化,而樣式卻越來越多樣,再借助互聯(lián)網的傳播效應,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碎片時間來更多的接觸到相關知識,不再受地域與時間的局限。從1993微課概念提出至今,它的使用已經遍布各行各業(yè),被廣泛普及。
微課雖然是以“微”為主,通常同學們只知道它包含了微視頻,但實際上,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核心微視頻之外,還有一系列的輔助資源:微教案、微課件、微視頻、章節(jié)案例分析、章節(jié)問題設置及解答。微教案存在于微課的設計之初,應該算是傳統(tǒng)我們大篇幅教案的縮略,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關鍵的教學內容。包括課程名稱、時長、教學的知識點、適用對象、重難點分析、教學策略等內容。濃縮了整個書本知識的重點內容,使教師與學生都可以一目了然。關于微課件,形式上不同于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件,在原來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可能是一個課件貫穿全課時,但是現(xiàn)在微課的呈現(xiàn)形式有很多,課件只是作為其中一種在微課中講解某個重要內容時才需要配套呈現(xiàn)的。所以一般是對原本課件的一個重點內容的精簡版但也是十分必要的一個要素。
作為微課的核心,微視頻它記錄了教學內容、授課人授課的生動畫面以及他的教學演示。以生動的形象滿足了學生對可視化界面的喜好。一般來說,按照之間的經驗,微視頻的時長通??刂圃谝还?jié)內容在5-8分鐘為佳。視頻比課件更具吸引力的是,他通過講授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聽到很多內容,相比課件的文字性、圖片性的描述,這種形式更能吸引學生。雖然說文字性的東西更具保存價值,但是配合了人物生動形象表演畫面的更人引人注意。
雖然現(xiàn)在涌現(xiàn)出了很多的微課制作、發(fā)布平臺,參賽活動,但是現(xiàn)在在高等職業(yè)院校當中廣泛運用微課這一手段授課的還在少數,或者說是極小部分課程。在我們所能看到的被制作并運用的微課為何如此微乎其微,這其中不乏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因為相對我們國家微課發(fā)展的起步比較晚,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可汗學院及TED-ed而言,我國的高校教師更多的是通過一次講座或者是一次報告才對微課有簡單的了解,但并不足以付諸實踐,因為面臨的各項支持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不成熟。二則是因為,微課的選題很重要,一般是由具有生動演示的必要課程才有效果,比如說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客源國概況》就可以以生動的視頻及演說形式為大家展現(xiàn),教師可以在講解不同的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習俗的時候配以特色的服飾來進行展示,可以達到一個比較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是一些理工類、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比如說計算機類或是機電工程類,這類課程使用人物出鏡講解可能效果甚微,因為他們更多的注重邏輯分析及實際操作。據調查分析得知,一般在大學課程中被制作成微課并被學生廣泛選擇使用的都是一些興趣類課程,比如說:《跨文化交際》這樣的課程,因為它們更具有形象的畫面及互動性。所以,在微課的選題而言也對課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則是因為一門好的微課首先的基礎就是一門好課。就拿現(xiàn)在正在制作中的《電子商務應用》這門課來說,在成為一門公認的好課之前都經歷很長時間的磨練,教材的編寫、一次二次的修改到最終的定稿,并配以相應的ppt演示材料。這只是成為一門好課基礎,再之后,還需要進行授課視頻的錄制、實訓操作屏幕的錄制及配以插入的ppt的制作。這都是與“好課”的定義相輔相成的。更主要的是,要做出好的微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開發(fā)的過程,更是一個需要先進教育理念支持,創(chuàng)意教學設計指導下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最終決定微課質量的還是教學水平。在知識點的提取、整理及講授等方面,都教師都是一個比較大的考驗。
最后的原因應該是技術的問題,它是一個瓶頸也是一把雙刃劍。其實,微課的制作,并不一定是越“高大上”越好,精美的畫面效果確實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感興趣,但是,微課是以教學為主的,不像是電影電視劇這類日常觀看的視頻,他必須還是以講知識點、要點為主要目的,所以在微課的制作上應該“適度”。既然說是雙刃劍,那就是在制作上的技術的“量”與設計內容要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好的效果。首先,如果過度地使用高新技術,添加過多的動畫和、后期渲染效果和音效,且不說普通高職教是否全都具備專業(yè)視頻修飾、剪輯技能,這樣的效果反而會喧賓奪主,造成學生在對知識點認知上的干擾,久而久之偏離了學習目標。其次,所選的設計方法要與內容相匹配,比如說不同的教學內容選取在不同的場景錄制,這樣不僅更具教學情境也可以使整個微課看起來不枯燥乏味。所以把握好高新技術在微課中的使用是個難點過程。
想要提高高職學生對微課的使用頻率與自覺學習程度,除了上述幾點,還需要注意每個微課的時長。著名的MOOC平臺曾經對目前所以教學平臺上的視頻時長與學習該視頻的完成程度做過統(tǒng)計,觀眾觀看視頻最長不超過6分鐘,而6-9分鐘長的視頻是個轉折點,超過9分鐘的視頻觀看人數會逐漸下降,完成程度也逐漸降低。[2]所以一般來看,75%以上的微課都呈現(xiàn)在5-8分鐘之內,這就使得錄課的教師對自己的課程內容及知識點的講授字眼必須嚴加把控。以本人參與制作的《電子商務應用》這門課程為例,每個老師的每講視頻都控制在7分鐘作業(yè),一開始就需要我們對每節(jié)的重難點有提取,然后一遍遍的錄制,配合適合的教學場景,最后觀看效果,刪減冗長的詞句,以此得到最精煉的對知識點的講授課程視頻。
在微課上線后的學習中,互動也是極其需要重視的部分。有數據分析,能讓學生感受到“一對一教學模式”的課程更具吸引力,這也就是為什么現(xiàn)代中國教育一直強調“因材施教”、“互動學習”而不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所謂的互動式教學,就是在微課使用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一系列的雙向互動?;邮綄W習的時候,學生需要不停的輸入相關的講授過的知識點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老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安排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設置,以便讓學生更有學習興趣及成就感。這讓學生不僅僅是看完了整個課程,也讓他們在反思、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懂了該掌握的知識點。其實這種方式已經被廣泛應用在了很多的視頻學習中,觀看者不去點擊其中設置的“繼續(xù)播放”按鈕、點擊相應鏈接或是回答適時彈出的問題,視頻將無法繼續(xù)觀看,這也是避免應付完成視頻觀看這一現(xiàn)象的好辦法。
在現(xiàn)代高職學生的教學方式上來說,本來更多的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及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微課在設計上秉承“交流與應用”的傳播點就能很好地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其實,無論是對學生還是老師而言,微課都無疑是一次突破性的教學方式的發(fā)展,使教師可以在年復一年的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突破口,提升自我的教學價值,同時,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網上資源做到互動、答疑、交流,配合一個個生動的視頻跟進講解,使得學習不再像傳統(tǒng)方式那樣令人略感乏味。對于整個課程而言,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得到資源共享、合理利用,很多普通院校的學生與老師也可以通過微課平臺學習到一些名校大師的作品,從而推動其自身院校課程建設的發(fā)展。所以,漫漫長路,高校的微課教學應該要在逐步的建設中得到全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