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 在馬克思原文中,提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原先哲學家們對世界解釋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思維規(guī)定中,而這對現(xiàn)實世界的改變是毫無影響的,對此,馬克思提出了改變世界的主題,但世界的改變也要立足于對世界的把握,那么就要追問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貫通處在哪里?馬克思于是提出了關于實踐新的本體論變革,重新對世界的存在進行解釋,以期達到改變世界的要求。
【關鍵詞】 解釋世界 改造世界 貫通處 實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11條寫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批判了“哲學家們”將世界理解為孤立的自然世界或抽象的精神世界,力圖在其中尋求絕對真理,以求得對世界的合理性認識和把握。但是他們遺忘了世界并不是他們頭腦中所設想的那樣,而是人們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存在。所以馬克思強調在改造世界的視閾下,對世界進行解釋,從而實現(xiàn)解釋世界對改造世界能動性的體現(xiàn)。
一
作為形而上學基本建制的完成者——黑格爾通過絕對精神的自我外化,從而達到對世界的解釋。黑格爾批判了康德將先驗理性只停留在規(guī)范感覺質料的形式上,提出將這形式本身的精神本質的能動性進一步加以闡明——形成一個自我發(fā)展和自我生成的主體。黑格爾認為,理性才是事物的何以存在的根據,這就意味著感性必將消失。黑格爾的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也意味著辯證邏輯的演繹將具有社會實在的歷史性犧牲掉了。一切歷史發(fā)展都是被先驗邏輯所規(guī)定,歷史是先驗邏輯的“事實”材料,變成某種邏輯的外在表現(xiàn)。所以整個黑格爾思辨哲學似乎是與現(xiàn)實無關的純粹精神活動,絕對理念按照自己的發(fā)展理路在特定的時代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實社會的歷史發(fā)展不過是純粹精神世界之表象。
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爾哲學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把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看成了一系列過程。遺憾的是,黑格爾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思維的能動方面,對世界的解釋依然封閉在絕對精神的內部自身,并圍繞著自身不停的運轉。所以黑格爾便有無法回避和解決的問題——那停留在意識內在性的解釋如何轉化為現(xiàn)實?由黑格爾哲學在本體論領域無法解答的難題可知:意識是純粹的內在的實體,對象是純粹的外在的有廣延的實體,完全無廣延的意識如何推動有廣延的對象、與有廣延的對象相互作用、相互協(xié)調?這是不可思議的,也是自相矛盾、不自洽的。所以在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建制中,“解釋世界如何可能改造世界”是始終無法得到解決。
二
費爾巴哈深深地意識到理性形而上學的弊端,于是開啟了本體論的革命,指出,“哲學不過是變成思想的并且通過思維加以闡明的宗教”。他通過感性直觀本體論建立了與超感性世界對立的感性世界,指出了超感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異化的產物。人與周圍的事物是對象性的存在,沒有對象的主體,即絕對主體,則是無,因為對象性則是現(xiàn)實性的表現(xiàn)。人的本質體現(xiàn)在對象性的事物中,并通過對象性事物直觀到自己。
馬克思稱贊費爾巴哈是真正克服舊哲學的人,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來理解現(xiàn)實世界是批判形而上學抽象性的很好出發(fā)點。但是,費爾巴哈把客體理解為絕對的現(xiàn)成之物,通過感性直觀達到其全部的本質。所以費爾巴哈所理解的世界,本質上只是一種抽象的存在,而不具有生活現(xiàn)實性,更達不到對世界的改變。簡而言之,他只是達到了與“我”不同的客體的直觀認識,那么則意味著又返回到近代的哲學命題中。所以,費爾巴哈雖然啟動了本體論革命,但是他無法完成,因為他退回到了知識論范疇中。
三
馬克思對世界的解釋不再是只停留在觀念上的批判,而是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如何將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用理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呢?馬克思對西方哲學中一直使用的“實踐”概念進行了重新解釋,實踐被理解為通過人的本質的對象化來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的活動。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不是在理性中建構的,而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建構的。于是,人類改變自然的活動就具有了實踐本體的意義。
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即由人們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這樣做就不僅避免了外在世界的先在性,彰顯了人對社會能動性地發(fā)展,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象作為客觀實體而存在,不再淹沒于自我意識中,變成純粹的“物性”。人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人對世界的領會也在實踐活動中被規(guī)定,物跟我不是相互獨立的物自體,而是在實踐中建立了我和物之間的關系,并且這關系并不是先驗邏輯規(guī)定,而是物對我的存在所體現(xiàn)的規(guī)定。并且隨著實踐的越加深入,對物的規(guī)定也越加明了化。
通過對馬克思新本體論思想的闡明,發(fā)現(xiàn)“物”和“我”不是作為思維規(guī)定而存在,而是作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對象而的存在。這意味著當我們面對現(xiàn)實世界時,并不是要等到已經發(fā)展成熟了被范疇規(guī)定后才能認識,就像“密那發(fā)的貓頭鷹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一樣,而是在我們日常實踐活動中就已經對世界發(fā)展變化有所感知,并順應其發(fā)展變化做出相應的活動。這就是意味著生活只能是自己批判自己,解釋世界的理論本身也是來自于現(xiàn)實世界的實踐活動中。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可以解釋為世界的根本目的是改變世界。但人們對世界的解釋往往還是停留在形而上學的基本建制中,即主觀上的認識。如何才能做到改造世界和解釋世界真正的統(tǒng)一,就是要通過實踐深入到事物歷史的本質中去。對世界的解釋是對當下實踐的本質構造和必然趨勢的說明,并且內在地包含著改變世界的理論要求。所以只有具備實踐本體論前提,才有可能實現(xiàn)改變世界的理論要求。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2] 陳永杰.《馬克思本體論革命的必然性考察——由批判主觀思想展開的考察》[J].河北學刊,2017,37(6):40.
[3]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