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乃春,王賢玉
摘 要:小學是課外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在學生閱讀的黃金時期幫助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課外閱讀如果漫無邊際也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在眾多的實踐中,課內課外雙軌運行,同步發(fā)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探索。課外閱讀應該與時代、學情、編者、課堂教學、好的閱讀習慣、評價同步。
關鍵詞:課外閱讀;時代;學情;編者;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23
作者簡介:管乃春(1982—),男,安徽霍邱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一、課外閱讀與時代同步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信息劇增,人們需要在有限的讀書時間、無限的書籍里篩選那些被時代繼承的經典和最強音,分享給那些處在閱讀能力和習慣發(fā)展最關鍵時期的孩子們。真善美是任何國家、民族,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課外閱讀與時代同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那些體現(xiàn)真善美核心概念與關鍵內容的作品,包括時代發(fā)展倡導人應該追求的品質與美德、應該具有的態(tài)度與作風、應該遵循的準則與秩序、應該了解的科學知識和具備的科學精神,為其編織出一張美麗的網,呵護其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純真、快樂與勇氣。
二、課外閱讀與學情同步
學生的閱讀有許多關鍵期。生活在每一個時期的兒童都會產生不同的精神饑餓感,需要閱讀不同的作品,一旦錯過了關鍵期,精神上的損失就難以彌補。每一年的課外閱讀都應該是符合學生不同特點的。同步閱讀的內容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與學情同步。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閱讀可以以繪本為主。比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在閱讀完《我爸爸》《我媽媽》以后,可以展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爸爸、媽媽,表達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愛;閱讀完《我是霸王龍》,可以體會友情的可貴;閱讀完《笨拙的螃蟹》,可以明白“缺點”有時也能成為優(yōu)點;閱讀完《小黑魚》,可以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中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增加,已經認識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漢字,已能讀懂短篇和中篇童話故事,因此,這一階段我們重點向學生推薦優(yōu)美的童詩童書等。如《愛心樹》《蘋果樹上的外婆》《愛麗絲夢游仙境》《綠野仙蹤》《時代廣場的蟋蟀》等。第三學段的獨立閱讀能力已經形成,有自我意識的追求,開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因此,我們側重為學生推薦科幻作品、歷史故事或人物傳記及優(yōu)美兒童散文等,增加符合這一時期兒童口味的現(xiàn)代、當代經典文學作品,加大課外閱讀的量,如《狼王夢》《小王子》《魯濱遜漂流記》《城南舊事》《草房子》等。
三、課外閱讀與編者同步
課內、課外閱讀如何有機整合、形成整體?我們覺得教者要與編者同步。教科書的編寫者們根據國家意志、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編寫的教材具有權威性、指導性和實踐性。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應了解編寫意圖、鉆研教材、深度備課,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整合、提煉、聚焦,優(yōu)化包括教材在內的閱讀材料,根據一定的主題適度拓展,構建高效課堂,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鄭成功》《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兩篇課文時,我們應該同步閱讀什么文章呢?是來個鄭成功、肖邦事跡的海量閱讀還是應該有所側重呢?在做這個選擇的時候,我們不妨看看這個單元的主題和其他的幾篇文章,它們都和熱愛祖國相關。因此,進行同步閱讀時,我們應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愛國故事,這樣才能做到與編者同步。平時學習教材的同時,我們要根據編者的意圖、教材編排的主題,引導學生同步閱讀一些貼近學生年齡實際的童書,最好能夠進行師生共讀。
四、課外閱讀與教學同步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我們認為課外要與課內的要求一致,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側重點,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xiàn)課內閱讀的課外遷移。
首先,教師要清楚地了解課程標準對每一個學段的要求,在課內外閱讀上做到目標同步。比如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教師要求學生讀好書、識好字,那么這個階段的課外閱讀就要引導學生在扎實完成教材學習的同時,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等,在閱讀中多識字;而第二學段,教師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又是不容忽視的目標,因此課外閱讀應引導學生學習略讀,粗知所讀文章大意,營造交流氛圍,鼓勵學生相互之間交流閱讀收獲;而第三學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既可以是某一類型的作品,也可以是某一作家的作品,在閱讀中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其次,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閱讀都應當跟促進學生思考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我們要在每一個學段的課堂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常問為什么,教學的起點就應該建立在學生的問題基礎之上。學生提出的疑問越多,獲得的知識就越深刻。課外教師也要進行鼓勵,甚至更高層次的鼓勵。當學生提出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時,教師不能置之不理,要在肯定學生用心閱讀的基礎上,和學生共同探討,還可以將問題拋給全班學生,發(fā)動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讓讀過的學生能分享,讓沒有讀過的學生產生讀的愿望。
最后,課外閱讀的方法也應與課堂教學同步。第一學段的課外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默讀;第二學段要讓學生學會默讀,學習略讀;第三學段,學生要學習瀏覽,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字里行間做記號,勾畫精彩句段,抓住關鍵詞句,寫批注,課外閱讀時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根據實際進行方法上的同步。如此舉一反三,學生才能在運用中習得方法,閱讀能力才能越來越強。
五、課外閱讀與好的閱讀習慣同步
好的閱讀習慣將受用終生,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不同的學段好的閱讀習慣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比如低年級的學生能愛護圖書,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遇到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能積累下來,并在適當?shù)那榫持惺褂?,這就是一種好習慣。中高年級的學生,不僅能熟練地掌握朗讀、默讀、瀏覽等閱讀方式,還能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并且樂于與人交流在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情感體驗、自己的感悟等,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都不失為受益終生的閱讀習慣。課內、課外閱讀中,教師都要致力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六、課外閱讀與評價同步
課外閱讀要與活動結合,與評價同步。我們可以在班級里舉行好書推薦會、美文誦讀比賽、讀書筆記評展、讀書手抄報評展、讀書心得交流、必背詩詞默寫等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在平時讀書開展讀書活動的基礎上,每學期可以舉行一次全班參與的讀書節(jié)成果展示活動:讀書演講、作品展示、課本劇表演等,形式盡可能豐富一些。展示會上還可以根據讀書情況發(fā)動家長、教師和學生共同評選讀書小博士、讀書小碩士、讀書小學士等并頒發(fā)證書、獎品,宣傳他們的讀書故事,讓學生產生更持久的閱讀動機。 此外,我們還可挑選學生課外閱讀中的內容納入檢測范圍,讓參與的學生能輕松解決,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六、結語
人生唯有讀書好。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在一個人閱讀的黃金時期,想方設法讓他們愛上閱讀。課內課外雙軌運行,同步發(fā)展,讓學生在閱讀中滋養(yǎng)心根,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方彩琴.課外閱讀,更要關注不愛讀書的孩子[J].小學語文教師,2014(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