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翔??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只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才能夠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自覺行動。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巧妙運用講故事、辨析活動、交流感受等途徑,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活動技巧;講故事;辨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8)18007302
托馬斯·富勒說過:“知識是珍寶,但實踐是得到它的鑰匙?!毙W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只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才能夠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自覺行動。要想學生真正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就要充分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實踐活動的技巧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精講故事,激發(fā)濃厚興趣
故事對小學生來說是一顆顆亮晶晶的星星,有一顆屬于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有一顆屬于一心為民的大禹……可惜很多教師并不知道如何利用故事的魅力引導學生學習,導致很多故事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尋找身邊同學的長處”或“我能行”等活動的主題是“寬以待人”,與這些主題相關的故事有很多,教師該如何選擇?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fā)育特點考慮清楚。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選擇童話故事效果更好,而對高年級學生來說,選擇古文小故事效果會更好。比如,同樣是表現(xiàn)寬以待人的主旨,選擇《宰相肚里能撐船》就比《負荊請罪》好,因為后者是小學語文教材上的課文,學生的興趣不濃,而前者是關于三國蔣琬與下屬楊戲的故事,接觸過的學生并不多。人總是對陌生的東西比較感興趣,開啟一次陌生之旅勝過一碗滋潤肺腑的心靈雞湯。
故事的內(nèi)容選擇好之后,怎樣講也大有講究。例如“宰相肚里能撐船”的故事,如果教師只是把故事的經(jīng)過籠統(tǒng)地講一遍,故事并不生動,學生聽了也覺得索然無味,但是加上一些修飾語和人物語言,效果就大相徑庭了。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任用蔣琬主持朝政。蔣琬有個屬下叫楊戲,性格孤僻,訥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想挑撥蔣琬與楊戲的關系,在蔣琬面前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作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坦誠的表現(xiàn)?!?后來,有人贊揚蔣琬宰相肚里能撐船。
經(jīng)過語言的潤色,故事生動、豐滿起來,學生聽了之后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習效果良好。
二、交流感受,碰撞出情感火花
感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主觀感官而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如果沒有對客觀事物進行具體觀察或者是經(jīng)歷過某件事,就談不上真切的感受。缺乏真實的感受,猶如空中樓閣,無病呻吟,教師應積極倡導真正的感受和交流。
那么,真正的感受和交流如何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大家都熟悉的實例,才能為真情實感的交流做好鋪墊。例如,在學習“遇到困難不退縮,要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tài)度”這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學習中曾面對的壓力、沖突和挫折,讓學生說說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當時的想法是什么。學生在充分思考后再進行交流,感受會更真切。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沖突情境下的角色,然后由小組或班級進行評析。
如班上的××同學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路上的行人摔倒了,扶還是不扶?”這個問題有爭議,要是扶,被反咬一口的概率很大;要是不扶,良心又過不去。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還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道出結果的不同。這樣的例子在網(wǎng)上、報紙上屢見不鮮,有歌頌贊揚的,有批判的,有妥善解決的,也有走上法律渠道的。不管結果怎樣,這就是一種思想升華后的處事方式。
學生通過真實感受,用真心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的感受,積少成多,碰撞出的情感火花絢爛無比。
三、辨析活動,點亮是非之燈
辨析即分析和辨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分析、辨別善惡美丑,實現(xiàn)教學目標。
1.所選案例要有代表性
背景:某學校一個班的體育委員因病請假,一個文弱的女生被任命為臨時體育委員,遭到了鄰班部分男生的嘲笑。
事件:該班某男生帶領部分男同學到鄰班討要說法,結果雙方動起手來,班里一人受傷。
要求:請辨析該班男生這種行為是否妥當,為什么。
該班男生的行為有合理之處,也有錯誤之處,合理在哪里、錯誤在哪里,都需要一一辨析,這樣學生才能深刻認識此類事件的本質,避免此類行為。這個案例具有典型性,辨析好這一案例,學生就能一眼洞察此類案例的發(fā)展方向,從而避免出現(xiàn)錯誤的行為。
2.辨析方法巧妙,富有啟發(fā)性
還是以上文的案例進行說明。該班班主任沒有對這些鬧事的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而是抓住這個契機在班上開展了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課。課上,教師改編這個案例,改變其中的一個要素——把嘲笑女生的男生改成社會黑惡勢力,讓學生思考事件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分析,認為討要說法的事件不會發(fā)生,也不會出現(xiàn)有人受傷的情況,因為誰也不會自找麻煩,好漢不吃眼前虧。所謂的討要說法看似合理,其實隱藏了不合理的因素和心理(恃強凌弱或者欺軟怕硬)。
上述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辨析非常巧妙。在辨析的過程中,教師巧妙更換該事件中的關鍵要素,讓學生猜測事件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四、活動多樣,倡導積極配合
對于防火、防盜、防觸電、防溺水等方面的知識教育,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通過印發(fā)宣傳單進行宣傳,在全校開展知識競賽。教師要充分發(fā)動,積極備賽,營造氛圍;學校要拉橫幅、貼標語,組織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讓活動深入人心,使學生樹立起學知識、守安全的意識。
演練活動是一項實踐性更強、紀律性更嚴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活動的危險因素,杜絕為了避免危險而產(chǎn)生危險的情況。例如,在上下樓梯、快速奔走、有序疏散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避免意外發(fā)生。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課程中的活動技巧還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和挖掘。教師只有做個有心之人,尋找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更多妙招,才能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播下快樂的種子,為學生開墾出精神桃源。
(特約編輯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