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
[摘 要]目前的課外閱讀存在重“量”輕“質(zhì)”的問題,這樣導致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經(jīng)典推薦制、交流分享制、評價雙管制,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活力,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讀得更深、更廣,能保證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得到有效提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三制聯(lián)動;課外閱讀 ;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6-0031-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追求的是“量”,而忽略了關鍵的“質(zhì)”?;诖?,我們實施經(jīng)典推薦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搭建閱讀平臺,落實閱讀交流分享制; “閱讀存折”和“閱讀等級晉升”雙管齊下,有效保證學生閱讀的質(zhì)量。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更有效地開展。
一、舊曲新唱:閱讀經(jīng)典推薦制
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實踐感悟,推行了閱讀經(jīng)典推薦制,并組織了“人氣圖書”評比等活動,讓老生常談的“圖書漂流”活動煥發(fā)新的生機。
(一)好書共享,營造悅讀之美
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要提供3本以上自己心目中的經(jīng)典圖書,并在推薦卡上寫上推薦人、推薦星級及推薦理由。每個學期班級組織一次“圖書分享之人氣圖書”評比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搜尋更好的圖書,精心閱讀,用心推薦,贏得更多同伴的支持。被推薦的圖書都要在第一面與最后一面分別貼上“經(jīng)典圖書推薦卡”與“圖書分享記錄卡”,使圖書分享有章可循。
(二)名家推薦,弘揚閱讀之風
書店里推薦的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一般都會在封面的醒目處標注名家推薦語或該書所獲的獎項。筆者常常利用這些名家的推薦語為材料,親手制作一些圖文并茂的宣傳海報,張貼在“名家閱讀推薦”上,讓學生耳濡目染。
(三)經(jīng)典鏈接,釋放閱讀激情
1.以同題材為點,串成無數(shù)閱讀線。
以課文為閱讀原點,以同一題材的內(nèi)容為閱讀增長點,以單篇來帶動多篇經(jīng)典文章的閱讀,這樣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讀到課外,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不斷提高他們閱讀的效率。如,教學《景陽岡》一課,在學生理解武松有勇有謀、力大無窮、機智靈活的英雄形象后,我們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水滸傳》,將這個月確定為“水滸閱讀月”。這樣,讓學生真正地走進這本書,感受施耐庵筆下一百單八將的性格特點。
2.以同作者為線,鋪成多維閱讀面。
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學生對課本中某一作家的作品進行了精讀后,會對這一作家的其他作品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學了老舍的《貓》后,筆者就讓學生去搜集老舍的其他經(jīng)典散文,開展“老舍閱讀周”活動。這樣,讓學生的閱讀浸泡在經(jīng)典中,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钡@是一個“不一般”的例子,因為它是教材,是具有特殊使命的例子。以同一題材、同一作者作為經(jīng)典鏈接,學生不僅興趣更濃,而且讀得更深、更精。
二、博采眾長:閱讀交流分享制
課外閱讀,應該是每個學生的個體行為。但作為教師,為了讓課外閱讀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課外閱讀的“量”和“質(zh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們要將“個體行為”拓展為“團體行動”,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與分享,使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幸福感。
(一)交流分享在“文學圈”中滋長
“文學圈”是學生自主選擇并閱讀同樣的故事、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而臨時性組建的閱讀小圈子。圈子成員在完成獨立的閱讀之后,大家共同來決定要討論的內(nèi)容。
首先,我們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6人的文學圈,每個成員承擔一個角色:信息搜集達人、情節(jié)分析達人、人物分析達人、主題分析達人、情感鏈接達人和語言表達達人。圈內(nèi)所有成員可以分別從寫作背景、情節(jié)、人物、主題、情感鏈接以及語言賞析等六個方面,以問題為行動導向,對一部作品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讀。
其次,學生可以按照各自的角色自行設計相關的作業(yè),形成自己的討論分享提綱。討論會上,大家根據(jù)自己的提綱落實討論任務。完成任務后,班級通過手抄報、交流會、黑板報等形式,進行展示活動,進一步提升“文學圈”的存在價值。例如,名片交流、插圖交流、小報交流、百家書評等。從筆者實踐的情況來看,學生對“百家書評”的方式情有獨鐘,他們將自己讀過的、聽過的好書,提出自己的看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提高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判斷以及概括的能力,同時也有效地促進學生更為廣泛的閱讀。
最后,完成討論的小組之間進行必要的成員交換,選擇更多的閱讀材料,組成新的“文學圈”,開始新一輪閱讀與討論。以下是學生設計的作業(yè)。
(二)交流分享在“三環(huán)節(jié)”中蔓延
筆者認為,對課外閱讀,我們可以把握好讀前、讀中、讀后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讓課內(nèi)、課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讓課外閱讀變得更加精彩。
1.讀前說一說——誘發(fā)閱讀期待。
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說一說活動,可以說課外所閱讀的內(nèi)容,或講故事的梗概,或講精彩的片段。因為是自己的閱讀所得,所以學生說起來總是滔滔不絕。例如,有一個學生在介紹《魯濱遜漂流記》的時候,他先跟全班同學介紹這本書的封面,然后問:“如果是你在無人島上,你會怎樣?”這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
2.讀中議一議——深化閱讀體悟。
閱讀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事。在教學時,我們圍繞一個主題,引導學生討論,進行思維的碰撞。例如,在閱讀《羅伯特的三次報復行動》時,在閱讀完羅伯特的第二次報復行動后,我們引導學生就羅伯特的行為是否過分進行辯論。這樣,學生對羅伯特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3.讀后秀一秀——繪制閱讀精彩。
秀書香里的記憶。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讀書筆記。有隨手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評語、疑問的眉批筆記;有摘抄好的詞語、句子、片段的摘抄筆記;有將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用提綱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提綱筆記。這樣,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收獲。
秀書香里的幸福。教師鼓勵學生把同一題材或同一作家,編制成文學小報。這些小報可以在小組里、班級里,甚至在年級里進行交流展示,讓學生能夠更多、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某一內(nèi)容。
秀書香里的演繹。經(jīng)典的作品值得反復閱讀,也值得推敲演繹。利用班級讀書會,給學生提供演繹的平臺,讓他們把作品里鮮活的人物、精彩的情節(jié)搬上舞臺。同時還可以根據(jù)兒童固有的愛仿效的心理特征,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續(xù)寫或創(chuàng)編新故事。
這樣,能讓學生的閱讀走向更深處,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維得到發(fā)散,情感受到感染,思想產(chǎn)生共鳴。
三、量質(zhì)齊飛:閱讀評價雙管制
為了確保課外閱讀的效果,筆者在實踐中采用了“閱讀存折制”和“閱讀軍銜制”的評價雙管制,雙管齊下,讓課外閱讀的“量”與“質(zhì)”比翼齊飛。
(一)閱讀存折,讓“量”的評價更有底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對存折是非常熟悉的。筆者在借鑒別人一些做法的基礎上,制定了“課外閱讀存折”制。如下表:
對“課外閱讀存折”,筆者這樣進行規(guī)定。學生將自己的入學編號作為賬號(入學年份+號次),存入時間為閱讀的時間,存入金額以每天在家課外閱讀時間40分鐘為基本標準。如果達到標準了,就可以存入10個閱讀幣;如果沒能完成要求,就不得閱讀幣,反而要在原有的金額里支出10個閱讀幣;如果閱讀的時間超出了基本要求,每增加10分鐘,可增加1個閱讀利息幣。在每周五的晨讀時間里,教師將學生的閱讀存折收集起來,組織曬“儲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把自己的存折拿出來,曬一曬誰的“儲蓄”多。儲蓄達到100個閱讀幣的時候,作為“銀行行長”的教師,要為學生送上自制的閱讀金幣一枚,并拍照留念。
課外閱讀存折制的引入,讓家長、教師都能清楚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學生在家閱讀由家長監(jiān)督、評價,在校則由教師監(jiān)督和評價,這樣確保了閱讀存折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
(二)等級晉升,讓“質(zhì)”的評價更有度
學期初,筆者便在班中張貼一張課外閱讀等級晉升告示。告示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凡參加課外閱讀競賽的學生都被稱為“儒童”,讀完班級要求的2本、4本、6本必讀書,并通過小考官的考察,就可以分別晉升為“秀才” “舉人” “解元”。這樣一級一級不斷晉升,共有十一個級別。每當一個學期臨近結(jié)束時,由教師購買勛章,邀請部分家長參與,舉行隆重的授章儀式。同時,在升級中跟進考察,保證了閱讀的質(zhì)量。
等級晉升的設置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強,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外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對于閱讀的質(zhì)量也有了一定保證,學生不再囫圇吞棗,他們不僅關注故事的情節(jié),而且注重了作品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總之,閱讀經(jīng)典推薦制在好書共享、名家推薦、經(jīng)典鏈接的機制下,點燃了學生的閱讀激情;閱讀交流分享制在“文學圈”和讀的“三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閱讀評價雙管制讓量與質(zhì)齊飛。三制聯(lián)動,能更好地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