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翟明杰
摘 要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發(fā)展為公眾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平臺。然而,由于網絡熱點事件的復雜化,部分網民的非理性表達、網絡意見領袖對公眾心理的迎合、媒體的傾向化報道、網絡平臺本身的特點以及監(jiān)管機制的缺失,使得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現象愈演愈烈,對新媒體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產生了一定危害。該文著重探析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成因、負面影響以及如何合理引導,以促進網絡輿論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新媒體;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輿論引導;“江歌案”
中圖分類號 G2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7-0087-04
2017年11月9日,一檔由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的人物專訪欄目《局面》陸續(xù)發(fā)布了25段有關“江歌案”的采訪視頻。節(jié)目播放后,引起了網絡輿論熱潮,網民幾乎一邊倒地投入到對江歌室友劉鑫的口誅筆伐中。各種情緒化的、負面的、極端的言論充斥在微博、微信以及各大門戶網站的評論版面。在這起社會議題面前,相較于對兇手陳世峰的關注,輿論的焦點更著重于對劉鑫的指責?!皠Ⅵ?,江歌帶血的餛飩,好不好吃?”“語言太蒼白,劉鑫一家真的連人渣都算不上!”等帶有煽動性的描述再一次被標題黨放大。根據“鷹眼輿情觀察室”在11月15日發(fā)出的輿情報告,“至13日《局面》欄目負責人王志安通過個人微信公眾號發(fā)布文章《關于‘江歌案:多余的話》講述雙方見面的始末,引發(fā)輿論大量轉載,達到傳播最高峰。公眾對江歌室友劉鑫的指責也愈演愈烈,全民討論呈現向網絡暴力轉向的勢頭?!盵1]
網絡輿論中,非理性言論與理性言論相伴相生,然而當非理性的言論表達以壓倒性優(yōu)勢蓋過理性的聲音,則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在新媒體時代下,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公眾如此帶有情緒化色彩的非理性表達?又該如何引導這些非理性的表達?這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本文試圖從“江歌遇害案”事件引發(fā)的網絡輿情進行研究,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基礎上,結合此事件進行個案分析,形成對這一事件網絡輿情的深刻認識,從而探究“江歌遇害案”引發(fā)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引導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
1 什么是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
學者譚偉認為:“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盵2]網絡輿論是社會公眾以微信、微博、論壇、貼吧等網絡媒介為平臺,表達對社會中的公共事務、社會問題和各種現象總的觀點、態(tài)度和看法等,并對社會產生了較明顯的影響力。“而所謂非理性表達是指人在有別于理性思維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覺、感覺下意識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語言或者行為。針對一些網絡事件,網民在論壇上發(fā)帖、回帖、跟帖,公開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其中混雜著大量非理性表達?!盵3]因此,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就是在網絡輿論的產生過程中,關心社會與偏激言論并存,支持正義與失控情緒同在,公眾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僅憑主觀判斷出現非理智的、偏見化的、帶有攻擊性的言論,例如通過誹謗、謾罵、謠言等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甚至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多以語言暴力、網絡侵權、道德審判等形式表現出來。“‘非理性的輿論表達是網絡輿論走向極端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中的自然延伸,最終又成為社會暴力中的一種催化劑?!盵4]
2 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成因分析
2.1 網絡議題的生成是輿論非理性表達的前提
“江歌遇害案”事件引發(fā)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首要前提是成為網絡焦點議題。社會事件在網絡中成為輿論熱點要滿足3個條件:一是事件爭議性強,公眾有立場可支持,有觀點可表達;二是事件本身情節(jié)復雜,具有可探究性;三是觸碰了公眾的接受底線,易引起公眾心理代入感?!敖栌龊Π浮笔录M足了以上3個要素。該案在2016年11月發(fā)生,江歌母親江秋蓮在當月就女兒遇害一事發(fā)布了微博求助,在當時并未引起轟動。在時隔1年后,新京報《局面》欄目的采訪視頻將此事推向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通過對日本法院審判前的事件梳理發(fā)現,除了新京報的采訪,整個事件的基本事實極其匱乏,但話題本身具有很強的爭議性,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輿論基于事實的依據少,基于觀點的表達多。在事實情節(jié)撲朔迷離,江歌、劉鑫、陳世峰、江秋蓮人物關系復雜的情況下,網絡輿情呈現一邊倒的趨勢。在12月11日開庭審理之前,事實未被完整呈現,大量的個人評論與媒體報道大多只是推測,缺乏事實論證。同時在中國人行俠仗義的文化心理、樸素的善惡觀、知恩圖報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相似的獨生子女家庭背景下,這起事件本身易引起對受害者家庭的代入感,引發(fā)潛在的公眾情緒,進一步促使其成為當前的網絡議題,各種基于不完整事實上的非理性表達接踵而至,公眾在這起爭議話題中急于站隊發(fā)表觀點。
2.2 網絡輿論傳播主體因素
網絡輿論的傳播主體網民,在輿論的非理性表達與傳播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網民在有限的時間、注意力、事實信息、文化視野中,以圍觀的集合姿態(tài)參與網絡議題的討論,難以做到客觀理性的思考,部分公眾的言論以偏概全、帶有跟風性質,反而不利于理性言論的有效表達。在未開庭審理前,39%的網民認為劉鑫的冷血自私導致了江歌遇害,26%的網民對江歌母女表示同情,網民的話題多集中在對劉鑫及其家人的譴責。
從規(guī)模與結構上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51億,在學歷構成上,我國網民依然以中等學歷群體為主,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7.9%、25.5%?!盵5]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民素質參差不齊。以中等學歷為主的網民群體在相對復雜網絡議題中,易被簡單的、情緒化的觀點帶偏。公眾在網絡平臺上的“法不責眾”心態(tài)、對“言論自由”的誤解,未真正確立的法治意識,最終形成的網絡輿論是對社會事件的失真反映。
在網民心理特征層面,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階層矛盾激化,社會焦慮、不平衡等各種心理問題凸顯,網民借各種相對無害的社會議題為導火索發(fā)泄負面情緒,集體無意識的宣泄一旦過度,很容易偏離道德的準繩和法律的軌道,形成輿論暴力。另一方面,從眾心理使網民在群體情緒中,產生沉默的螺旋。在暴力道德化的輿論環(huán)境下,非理性的聲音占據優(yōu)勢地位,不同觀點的聲音一旦發(fā)出,則會被冠以“冷血”“洗地”的帽子。輿論的一邊倒,對其他不同意見的攻擊,本質上也是非理性表達的表現。在從眾心理下,公眾的理性思考往往陷入困境。
2.3 網絡意見領袖與自媒體傾向性傳播
網絡意見領袖在江歌案的輿論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二級傳播理論,在互聯網時代依然適用,意見領袖仍然存在。粉絲量龐大的微博博主、吧主等各種網絡大咖在新媒體時代扮演了網絡中的“意見領袖”,其意見與觀點在粉絲中具有極強的傳播力,并能引起其追隨者的集體盲從。在“江歌遇害案”事件中,公眾出于為受害者討回公道的出發(fā)點進行道德審判,部分網絡意見領袖為了迎合公眾激憤的道義精神,故意發(fā)表極端言論、煽情言論以引發(fā)網民爭議,調動公眾的非理性想象,將公眾情緒放大,把仇恨矛盾擴大,進而收割流量轉化成現實利益。這次事件中,傳播平臺量排行第一的是微博,大V@八組兔區(qū)爆料、微博達人@鸞爺等各種類型的微博意見領袖始終關注此事件并傳播相關事件信息,推動了事件的擴散速度,引發(fā)了網民的大量轉發(fā)評論。
自媒體的傾向性傳播強化了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在商業(yè)市場環(huán)境下,注意力、流量與金錢緊密相連。媒體本身具有框架選擇和議程設置功能,在“江歌遇害案”事件中,劉鑫違背情理、忘恩負義的做法,被某些媒體放大以博取眼球,媒體的非理性批判助長了公眾非理性的謾罵。在事實未清前,媒體迎合公眾心理期待進行媒介審判,必然帶來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偏離。例如擁有百萬粉絲的自媒體咪蒙,在《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一文中多次出現“混蛋”“人渣”這種字眼,在形象建構上,將江歌和劉鑫塑造成簡單的是非黑白的二元對立形象,即正義者和忘恩負義者,帶有明顯傾向性的片面表達,激發(fā)了網民更多帶有攻擊性的言論討伐?!叭藗儽磉_的急迫壓制了對事實準確的要求,觀點或視角遠比事實或真相重要,保持在線的誘惑勝過了獲取真相的賦權,逐利的動機扭曲了維護公共善的初心,而這些傾向又被政治或商業(yè)利益的追逐者(包括爭取選票的政治家、黨派媒體、非政府團體、商業(yè)機構和個人等)利用,形成傳播策略,包裝和呈現信息;這些傾向不僅形成雜蕪的傳播活動和內容,而且激發(fā)所謂‘事實已死,視角為王的傳播規(guī)范?!盵6]
2.4 網絡平臺本身的特點
網絡平臺碎片化傳播的特點,使信息和觀點在傳播的過程易變性強,容易失真,同時帶來難以控制、信息雜亂的問題,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匿名性、開放性、虛擬性、互動性、限制低是既是網絡平臺獨特優(yōu)勢,給不同階層的群體提供了平等的話語表達權,也成為繁殖輿論暴力的土壤。真假難辨的消息來源、盲目猜測的話語宣泄、集體圍觀的哄客心態(tài)、難以“把關”的網絡傳播,為網絡輿論的監(jiān)測帶來巨大挑戰(zhàn)。在“江歌遇害案”事件中,公眾由前期的低級謾罵到后期舉起“人性大旗”進行“理所應當”的人身攻擊,群體性的輿論暴力往往帶來對社會正常倫理規(guī)范的破壞。“低門檻”的準入平臺,使得非理性的言論表達成本極低,公眾往往意識不到承擔的社會責任。
2.5 監(jiān)管機制的缺失
目前,我國的網絡監(jiān)管機制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由于網絡平臺本身的技術限制,在海量的信息中,政府機構等對網絡言論的監(jiān)督管理在實踐操作上難度大。另一方面,保護網民的言論自由權利與政府加強網絡監(jiān)管常常存在沖突,政府在加強網絡管理時,如果方式使用不當,例如徹底取消網絡匿名,反而不利于網絡觀點的自由表達,在堵住了網絡非理性表達的同時也會讓代表少數人的利益群體不敢發(fā)聲。同時,我國的網絡法律法規(guī)一直存在結構性缺陷,一方面既沒有網絡基本法,另一方面也沒有通信法和媒體法。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guī)大多是管制性的行政部門規(guī)章,為監(jiān)管的實施帶來難度。
3 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負面影響
3.1 影響社會穩(wěn)定
當網民以道德審判為外衣,陷入集體的網絡暴力狂歡中,對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影響是深遠的。網民的道德審判并非沒有積極意義,通過道德審判可以利用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彌補法律審判的不足,進行社會監(jiān)督,守護社會良知的底線,但大眾性的道德審判往往具有先天性弱點:審判對象標簽化、言論偏激化、判斷簡單化、意見盲從化。在“江歌遇害案”事件中,“過早判斷事實,以情感選擇站邊,在爭論中自我強化,”[7]是每個非理性表達的公民所犯的共同錯誤。網絡輿論中的公眾同情,既能進行道義救濟,幫助弱勢群體,也易被媒體操縱,影響更多的人對事件的正確判斷和解讀。
3.2 降低網媒公信力
網媒的信息傳播常常極具煽情性,雖然能給公眾以宣泄的快感,一時產生轟動效應。尤其是在爭議性事件中,網媒為迎合受眾獵奇、伸張正義的心理需求,提供煽動性的甚至虛假的信息,但當事件真相水落石出,公眾冷靜下來重新審視事件的始末,網媒的片面報道、煽情報道、不實報道只會失去公眾對其的信任感,最終損害的仍是網媒自身的公
信力。
3.3 對當事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在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中,無論是對于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還是支持的對象,對當事人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在“江歌遇害案”事件中,劉鑫的做法的確應該被社會公眾譴責,但這種譴責不應以極端言論、謠言甚至現實攻擊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肯定了這種“輿論暴力”,鼓勵語言暴力,無疑是對司法的無視,對當事人也造成了一定的權利侵害。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不僅對劉鑫一家造成無法忽視的影響,而且對江歌母親江秋蓮也產生了二次傷害,“看熱鬧”的圍觀心理、過度的宣揚仇恨,只會加重身處仇恨之中當事人的憤怒,在喧囂的輿論過后,如何修復傷痛,仍需當事人獨自面對。
4 新媒體時代公民非理性表達的規(guī)避與引導
4.1 媒介素養(yǎng)教育
在新媒體時代,從根本上規(guī)避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應從傳播主體網民抓起。隨著新媒體技術發(fā)展越來越完善以及網民數量的增加,我國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也應得到提高。“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用的能力?!盵8]在媒介素養(yǎng)教育領域,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里面是缺失的。從我國網民的結構上看,應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中,開展相關的媒介素養(yǎng)課程,培養(yǎng)公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促進公民正確地使用媒介資源,對自己的表達負責,理性地參與社會公共討論。新媒體時代,公眾在言論表達時,應以批判的態(tài)度面對網絡輿論,堅持實事求是,尊重不同觀點的表達。
4.2 政府加強輿論回應機制
政府的輿論回應機制失當,不利于輿論的引導。及時更新的信息發(fā)布、迅速反應的網絡輿論應急機制才能有效疏通網絡中的非理性情緒。如果說“江歌遇害案”事件只是牽動了公眾對正義的樸素情感表達,“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則觸及了公眾的容忍底線?!败娙恕薄芭巴眱蓚€關鍵詞的相加,擊中公眾情緒的敏感“痛點”,引發(fā)洶涌的輿情危機。與江歌案相似的地方在于,仍有不明真相的公眾、自媒體采用感覺、斷言、推測的非理性表達方式,傳播毫無根據的謠言,催生集體恐慌,最終將輿論推向非理性境地。究其本質,在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事件發(fā)生時,官方如果沒有及時回應,只會加劇公眾的不信任,進而導致公眾對遲到的官方信息的抵抗式解讀。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后,應及時公開事件調查進展,最大程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直面輿論、加強與公眾的溝通才能有利于網絡輿論的健康發(fā)展。
4.3 媒體自律與他律
媒體應加強自律,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皞鞑フ咴炀偷妮浾摫仨毷钦嬲允鼙姙橹黧w的輿論,同時也是受眾所期待的輿論,理性輿論形成的根源其實就是深埋在傳媒業(yè)的經濟結構以及傳媒業(yè)運行的政治結構之中。”[9]在輿論的發(fā)酵過程中,媒體可以在事實真相和社會道德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議程設置,正確的敘事策略,引導公眾理性參與熱點事件的表達。主流媒體應具有責任意識,在面對爭議時及時揭露真相,在事實的基礎上全面客觀地報道,時刻跟進事件的發(fā)展,正確引導輿論。另外,自媒體要用事實說話,不急于站隊,避免充當謠言的推波助瀾者。
媒體他律同樣也不可忽視。由于相關網絡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某些自媒體為博眼球以犧牲事實為代價,不惜充當偏見的擴音器,這無疑會對整個新聞界造成不良影響。公眾、政府、司法機關等,應加強對媒體的監(jiān)督力度,對媒體的失范行為制定責任追究機制,杜絕虛假新聞、謠言的出現和大范圍傳播。
5 小結
網絡輿論中的非理性表達雖然體現了一定的民意訴求,但更應注意其消極影響,以促進網絡輿論的整體發(fā)展。新媒體時代,“江歌遇害案”事件中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給予公眾以警醒,公眾在面對熱點事件時,應理性、冷靜的思考,不以情緒化、非理性觀點影響他人對信息的判斷和理解;媒體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嚴格遵循新聞專業(yè)主義,客觀、真實、全面地報道新聞信息,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空間;政府在面對輿論危機時,應加強輿論引導,增強信息的公開透明。
參考文獻
[1]鷹眼輿情觀察室.江歌遇害案再起波瀾[EB/OL].[2018-03-24].http://www.eefung.com/hot-report/20171117165900.
[2]譚偉.網絡輿論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03(5):188-190.
[3]蔣萬勝,劉曉榮.網絡輿論形成中的非理性表達問題探析[J].東南傳播,2011(6):41-43.
[4]王一春.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及其引導[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8-03-24].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7-08-05/2569174_1.shtml.
[6]潘忠黨,陸曄.走向公共:新聞專業(yè)主義再出發(fā)[J].國際新聞界,2017,39(10):91-124.
[7]杜駿飛.從“江歌案”看公共事件評論的姿勢[EB/OL].[2018-03-24].http://opinion.caixin.com/2017-11-15/101170671.html.
[8]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yǎng):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yǎng)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11-13.
[9]柯澤.理性與傳媒發(fā)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