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世
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都很飽滿,每個人物的性格通過其言行舉止表現(xiàn)出來,這使得作品主旨更加凸顯,魯迅想要表達的觀念、所要批判的現(xiàn)實也都在故事情節(jié)中得到影射。正是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故事才更加精彩,引人入勝??v觀魯迅作品,人們會發(fā)現(xiàn)其作品中人物有明顯的特征,分別是現(xiàn)實性、復雜性和批判性,這些特性也是對當時年代各種現(xiàn)狀的一種抨擊,既有諷刺絕望,也有對新社會的希冀與愿望。讀者從這些角度入手,才會更加了解魯迅作品。
魯迅作品中每個人物所代表的社會意義都是不同的,但所要表達的作者思想感情是相似的,有對社會底層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也有對上級階層人員的諷刺,讀者要找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仔細體味每個人物的鮮活特點與個性。本文主要針對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進行分析。
一、魯迅作品中人物特征
魯迅的作品選材都非常獨特,而且文學史思想非常豐富且深刻,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尤其是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僅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還能夠通過人物性格的表達來諷刺現(xiàn)實,因此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
(一)現(xiàn)實性
作品來源于生活,當時傳統(tǒng)社會對人的思想行為影響極為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身心受到壓迫,是很難寫出歌頌當時社會的作品的。當時社會,政府腐朽不作為,人們的思想更是被禁錮,成為政府在思想控制上的奴隸,雖然也有極少數(shù)的先進派,但如蚍蜉撼樹,力量極小,難以與舊社會對抗,最終成為思想改革與民主改革的失敗者。比如,《藥》中的主人公夏瑜,雖然個人有良好的革命思想和不畏艱難的英雄主義,最后也英勇犧牲,但因為沒有將個人計劃與實際生活中的群眾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其革命行為并沒有得到人們認同,他想要拯救的人們正處于火坑中冷漠地的幸災樂禍,甚至還有愚昧的華老栓做人血饅頭來治兒子的病。這都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諷刺,社會黑暗,人們冷漠沒同情心,對現(xiàn)實生活更是得過且過,理所當然在靈魂和精神上帶上枷鎖。在《狂人日記》中對狂人的塑造亦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巧妙的是先進的思想和文化精神都是出自瘋了的人,而痊愈的人最后卻再次投入到舊社會的狂潮中,重新成為吃人的官、社會的蛀蟲。
(二)復雜性
魯迅作品中的悲喜劇都是通過對人物言行舉止進行描寫鋪展開的,有的故事更是喜中透著悲,故事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壓抑和悲傷氣氛,這還是和當時年代有關(guān),處于舊社會,看不到希望的魯迅,對這種境遇與大環(huán)境的無奈和悲傷感受更深。所以無論是阿Q,還是孔乙己,人物本身塑造的就是悲劇人設(shè),雖然故事語言多帶有幽默喜劇色彩,但最終主旨還是諷刺主人公所持有的精神。而作品《高老夫子》,更是對人表里不一進行了諷刺,也表現(xiàn)了人內(nèi)在精神價值和思想文化的珍貴,而人物本質(zhì)與外在的不同也決定了人物的復雜性。
(三)批判性
魯迅作品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社會和生活,當時的文化精神以及社會面貌都不值得歌頌,基于這種背景,魯迅將自己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嘲諷融入到作品中,這對舊社會來說,是思想上的叛逆,對新社會來說,是新思想、新文明的曙光。魯迅在眾人皆醉我獨醒中,對社會進行了批判,對制度進行了抨擊,對新社會進行了展望與希冀,所以魯迅作品人物形象中多具批判意味。批判的對象雖然是整個社會和政府,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造成如此局面的人群,即統(tǒng)治階級,這些在作品《狂人日記》《風波》中有眾多體現(xiàn),前者站在狂人的角度上,對大哥進行批判,說其是吃人的人,后者對趙七爺進行了批判,這些統(tǒng)治階級的人皆自私冷漠,沒有同情心,這在諷刺當時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人無能,沒有人性,使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
二、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主要包括兩點。其一集中刻畫人物形象,即在同一個人物中展現(xiàn)比較飽滿的性格個性,使當時以及現(xiàn)在的讀者都能從人物中找到共鳴,如孔乙己、阿Q。其二從靈魂、眼睛方面刻畫人物形象。魯迅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含蓄內(nèi)容,都會在人物上得到體現(xiàn),通過對人物的眼睛和言行舉止來表述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靈魂。比如,在作品《故鄉(xiāng)》中,作者分別對少年和中年的閏土的眼睛與言行舉止進行對比描寫,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可愛,能手捏鋼叉月下瓜田刺猹,布下天羅地網(wǎng)抓麻雀,這些描述使得閏土形象很生動活潑,而中年閏土已經(jīng)遭受生活的壓迫,所以在行為舉止上再也回不到幼時模樣,精神面貌亦是如此,比如眼睛紅腫,氈帽不再嶄新,而是破舊,頸上也不再帶鋼圈,手中的鋼叉換成了煙管,和文中的“我”相處也變得極為拘謹,開口便稱呼“老爺”。通過對比閏土的少年形象和中年形象,魯迅揭露了舊社會帶給人的變化與荼毒。
另外,在《狂人日記》中,作者站在狂人的角度,看到周圍人的吃人思想,這都是通過眼睛描寫出來的,比如,“趙貴翁的顏色變怪”“周圍的孩子顏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而周圍人也是嘴里說著狠話,眼睛看著狂人,狂人眼力也是極為敏感,才會“疑神疑鬼”,覺得自己要被吃掉。這就將周圍人和狂人分割開來,使其站在不同戰(zhàn)線上,反映出新舊文化思想的對立。在作品中,魯迅刻畫了人物形象飽滿的性格特點,并從這些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形象角度對周圍的世界進行分析,表明其對舊社會的批判和對新社會的向往,為社會的變革增添了利刃。
三、結(jié)語
魯迅通過對不同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刻畫塑造,使這些平凡的小人物成為舊時代的象征,人物形象才會更加逼真,而讀者也會更有帶入感,便于了解當時真實情況。因此,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對于魯迅作品,人們應當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刻分析,以便整體把握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
(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