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霞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癌性疼痛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之間收治的癌癥住院患者7 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 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對其癌性疼痛的影響。結(jié)果:通過護理,觀察組護理干預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癌性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對癌癥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其癌性疼痛的狀況,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護理干預;癌性疼痛;影響
現(xiàn)代社會癌癥的發(fā)病率逐漸提升,隨著癌癥出現(xiàn)的癌性疼痛則是患者存在的一個主要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使患者產(chǎn)生不良情緒,同時伴有現(xiàn)存的與潛在組織的損傷,特別是癌癥晚期患者的疼痛會更加劇烈,對癌癥患者的身心健康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對患者癌性疼痛實施臨床護理干預,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本文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之間收治的癌癥住院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實施臨床綜合護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之間收治的癌癥住院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5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在39-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4土4.6)歲,其中胃癌7例,肝癌5例,乳腺癌8例,直腸癌4例,肺癌11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在39-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8土4.5)歲,其中胃癌6例,肝癌6例,乳腺癌9例,直腸癌2例,肺癌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癌癥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癌癥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是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癌性疼痛狀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在患者疼痛發(fā)作的時候需要按照患者主述同時根據(jù)醫(yī)囑使用常規(guī)的鎮(zhèn)痛藥物,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觀察組癌癥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疼痛程度評估
護理人員與患者需要保持經(jīng)常性的溝通,對患者的真實的疼痛程度以及耐受程度進行了解,分析造成患者疼痛的原因,同時對患者的主觀疼痛狀況進行清楚的了解,進而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然后依據(jù)疼痛程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對方案進行持續(xù)性的改進。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患者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及病史、文化程度等進行較為全面的了解,為患者建立更加詳細的個人檔案。
1.2.2 用藥護理
通過NRS評估法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有利于對患者的用藥進行合理控制,再結(jié)合WHO推薦的癌癥鎮(zhèn)痛三階梯止痛法,對于輕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選擇第一階梯的非甾體類抗炎藥,比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藥物。對于中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選擇弱麻醉劑,比如美沙酮、可待因等藥物,對于重度疼痛的患者則需要選擇強麻醉劑,比如杜冷丁、嗎啡等,以此達到較有效的緩解患者疼痛的效果。在這種癌性疼痛治療手段之下,需要遵循按時、按階梯、個體化給藥、盡量口服等的原則,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相關要求對用藥的劑量與時間進行嚴格的控制,在用藥期間同樣需要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估,對用藥的具體效果進行密切的觀察與記錄,增強用藥的個體化程度。
1.2.3 心理護理
癌性疼痛患者通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患者在確診期間,心理上一般會產(chǎn)生五個階段的心理反應,從最初的否認、憤怒,到協(xié)議與憂郁,再到最后的接受。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時候,需要先根據(jù)患者的實際年齡、社會地位、性格、疼痛經(jīng)驗、職業(yè)等信息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降低,進而提高其疼痛閩值。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該積極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合理控制病房的溫度與濕度、光照等,盡量的轉(zhuǎn)移患者的注意力,比如從事下棋、讀報紙或者聽音樂等娛樂活動。護理人員應主動的與患者進行交流,對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表示充分的理解,并耐心的傾聽患者的傾訴,使患者的情緒能夠趨于穩(wěn)定,患者有了一個良好的心境就會提升其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在患者出現(xiàn)疼痛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疼痛的知識與建議,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自我管理的方法,這樣提前做好身心準備,患者在面對疼痛時就能夠表現(xiàn)的更加勇敢,更加積極的去應對疼痛。在患者接受放療或者化療的時候,家屬盡量陪同,給予患者勇氣。也可以通過使用全身肌肉松弛的方法緩解疼痛,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通過瑜伽、氣功、太極等的練習,再加上積極的自我暗示,達到身體的放松,讓患者在安靜的環(huán)境之中閉目進行自主、有節(jié)律的呼吸訓練,以此達到身心的放松,分散患者注意力的作用。
1.2.4 舒適護理
護理人員應幫助需要長期臥床的患者進行經(jīng)常性的翻身,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適當?shù)陌茨?,使其肌肉產(chǎn)生的緊張感得到緩解,避免產(chǎn)生壓瘡。在患者疼痛發(fā)作的時候,護理人員可以協(xié)助患者調(diào)整到一個能夠緩解疼痛的舒適體位。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患者的基礎護理,指導患者養(yǎng)成一個正確、合理的生活作息習慣與飲食習慣,讓患者了解良好習慣對緩解癌性疼痛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1.3 療效評價標準
采取NRS的疼痛評估方法,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分級,0-10分表示患者的不同疼痛程度,O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劇痛。如果患者通過護理,疼痛程度下降了致傷兩個等級或者達到無痛,同時生活質(zhì)量有了明顯提升,則表示顯效;如果患者疼痛程度降低了一個等級或達到輕度、中度疼痛,生活質(zhì)量有了一定的提升,則表示有效;如果患者疼痛狀況沒有得到緩解或者表現(xiàn)為重度疼痛、劇痛,則表示無效。護理干預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xl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文章數(shù)據(jù)用SPSS19.0軟件處理,以X2檢驗,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比較
通過護理,觀察組患者顯效19例,有效14例,無效2例,護理干預有效率為94.3%;對照組患者顯效13例,有效14例,無效8例,護理干預有效率為77.1%。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癌性疼痛評分
觀察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癌性疼痛評分分別為(83.0土16.7)分, (21.6土7.3)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癌性疼痛評分分別為( 83.1土16.3)分,(40.1土10.1)分。通過護理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均有所降低,觀察組患者癌性疼痛評分降低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癌癥患者通常臨床上都會存在癌性疼痛的問題,反復的疼痛對患者的身心都會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對這類患者實施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是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的重要方式,綜合護理干預實施過程中是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在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的基礎上制定出合理的護理方案,給予患者足夠安慰與支持,結(jié)合基礎護理、舒適護理等手段,使患者掌握相關分散注意力的有效方法,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各種困難。本文研究中,通過護理,觀察組患者的癌性疼痛評分及護理干預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存在癌性疼痛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顯著緩解其疼痛狀況,提高護理干預的有效率,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